汉字从甲骨文至今已有多少年历史,怎么样?如何辨别甲骨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汉字从甲骨文至今已有多少年历史,怎么样

到二十一世纪,汉字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在古代,汉字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

扩展资料:

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如何辨别甲骨文

  甲骨文的作伪并不高明,鉴定时须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看卜骨之新旧。甲骨埋入地下三千余年,被有的学者称作“亚化石”,自然有一种古朴感。作伪者常用大版新鲜牛骨来刻字(因龟甲较难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辞须谨慎。如英国驻安阳长老会牧师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于1914年起开始搜集甲骨文,结果初次所购之大骨版,全系新鲜牛骨仿制,收藏不久,即腐烂发臭。

  第二,若能目验实物,可看切口之新旧。即便是利用出土之甲骨新刻文字,因切口新,作伪者常用粘性泥土涂抹。将甲骨浸泡水中不久,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一目了然。而真品则因土色深入刻痕内,一般是洗刷不掉的。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第三,看内容是否符合卜辞的文例文法。因作伪者并不懂甲骨文的内容,多数是胡乱抄袭真片上的文字,东拼西凑,甚至倒写、刻错亦浑然不觉。因此,在鉴别时要注意看刻辞是否连成文句。一条完整的卜辞,由前辞(又叫叙辞,写占L日期,以干支表示,同时又写占L者名,通常是商王的史官)、问辞(又叫命辞,是要问的事)、占辞(商王看了卜兆以后所下的是非结论)、验辞(占卜后结果的应验情况)这样四部分组成,不过许多卜辞都不完整,一般只具有其中的几部分。

  第四,看刻辞格式。在龟甲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刻在左右边缘部分的,由外向里读,确切地说,刻于左甲边的文字,从左向右读,刻于右甲边的,则从右向左读。另一种是龟腹甲的中缝两边文字,皆由里向外刻,即在中缝左侧的文字,由左向左读,在右侧的,由右向右读。在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是由外向里读。几条卜辞刻在一起,一般由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体。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盘庚到帝辛12位商王计270余年,卜辞年代明确可以判断的是武丁到帝乙8位商王。在这段时期内,文字写法有过变化。有学者根据这些变化和其他考古成果将殷墟卜辞分为五期,第一期为武丁时期,字体相对大一些,第五期较小,有些在写法笔划上也有不同,可以从甲骨学工具书(如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查对。

  第六,看贞人(卜人)名字。贞人即当时替商王占卜之人,为史官。贞人生活于一定的时期,贞人名是断代的依据之一。早期与晚期的贞人不可能共主占卜之事,故不应在同片甲骨上出现。不少专著对此有研究,且列表对照,一目了然(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总的说,甲骨文辨伪较其他文物的鉴定要简单些,只是遇到利用出土的无字卜骨仿刻全部真片或一片甲骨上真伪参半须倍加小心。前人在这项工作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般西人所著录的甲骨书中伪刻较多,如《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等,引用时要注意。如《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第668片左上部“癸丑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吉”等 三条卜辞系真迹,而下半部字虽大而清晰,于文义却不通,系伪刻。作伪者有的本是刻字出身,便被古董商相中,专干伪刻卜辞勾当。如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中提到的蓝宝光,便能仿刻完整的真片,其工细程度几可乱真。幸而此人不懂文例文法,否则在甲骨上大肆“创作”,会给今日的辨伪工作平添许多麻烦。

  除商代卜辞外,1954年起又发现了大量西周甲骨,其中有字的不少,时距殷墟卜辞的发现已半个世纪,作伪之风无存,当然也就谈不上辨伪了。

甲骨文是怎么识别的,不会被解读错误吗

甲骨文是怎样识别的?不会被解读错误码?

这两个问题得一步步解释,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甲骨文经过解放前几十年和解放后几十年的专门研究,除有些字有异议外,基本完全识别。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被解读错误的为之不少,专家各抒己见,不能统一认识,这里也不以列举。

所谓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因字刻于甲骨上而得名。又因契刀所刻,有人又称契文。

甲骨文是华夏民族汉字的鼻祖,这种成熟的古老文字大概流行于公元前一千六百多年与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之间。

甲骨文是1899年于河南省安阳殷墟大量出土,这是一个重大发现,甲骨片上的文献内容有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人文,事物,狩猎,作战,祭祀数十种事体。由于殷墟出土具有重要贡献,所以一些专家学者们把甲骨上的文字称作殷墟文字。

殷墟甲骨文字的出土,招致国外一些古董商的觊觎,陆续来中国收集。有人估算流入国外的不少于两万七千多片。同时,山东两位古董商也大量收集去北京贩卖。

除了古董商收藏倒卖以外,其它作为龙骨卖给中药店。这就有了戏剧性的传说,一位叫做王懿荣的古董商在中药里发现甲骨上刻有文字,(中医认为古骨头治疗咳嗽,泻痢,便血)于是引起了有关学界对文字图案的研究。

根据清华大学史学博士济时彦的《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一书中的记述,把识别甲骨文字分为六大种类,即书中叙述的“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

解放后,国家组织了考古,文学,史学等一些专家队伍,展开对甲骨文字研究,探讨,识别。

首先研究的是象形字,比较简单。就像小学课本上的那样,山石田土鸟兽虫鱼。例如:(甲骨文未配图)甲骨文字是怎样识别的?不会被解读错误码?

这两个问题得一步步解释,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甲骨文经过解放前几十年和解放后几十年的专门研究,除有些字有异议外,基本完全识别。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被解读错误的为之不少,专家各抒己见,不能统一认识,这里也不以列举。

所谓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因字刻于甲骨上而得名。又因契刀所刻,有人又称契文。

甲骨文是华夏民族汉字的鼻祖,这种成熟的古老文字大概流行于公元前一千六百多年与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之间。

甲骨文是1899年于河南省安阳殷墟大量出土,这是一个重大发现,甲骨片上的文献内容有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人文,事物,狩猎,作战,祭祀数十种事体。由于殷墟出土具有重要贡献,所以一些专家学者们把甲骨上的文字称作殷墟文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