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评价李世民“不过中材”,你怎么看?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好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吕思勉评价李世民“不过中材”,你怎么看

吕思勉小学文化,自学历史,当了教员,写了一部白话本国史,认为向金国屈膝投降是正确的,秦桧是国家栋梁,岳飞是军阀。吕的年代正是日寇大举侵华,周作人等后来认为汉奸的文人,对吕思勉都力挺。吕贬低中国历史名人没什么奇怪的。

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好看吗

很喜欢吕先生的《白话中国史》,很有条理性,简明扼要,篇幅不大而能比较详细,而且撰写的自由度比较高,能理智的分析历史现象,同等篇幅的中国通史类作品很少能与之相比的。语言也活泼有趣,比如“纸老虎”的比喻即出自此书,(见“咸同时的大内乱:五口通商以后,清朝的纸老虎,給人家都看穿了”)后来又被某名人应用,成了一个著名的比喻。

钱穆虽然写了本《国史大纲》,其中也有参考本书的部分,但写的比较僵硬死板,有种说出观点然后罗列史料以证明的感觉,这样难免有武断和误导的嫌疑,侧重点和兴趣点以及详略取舍不如《白话本国史》,比如“周昭王伐荆楚”由于周室忌讳,本来就模糊不清,《白话本国史》列出一大段史料比较分析,而《国史大纲》就一句话断言“昭王南征不复,是周人势力东展,在第二线上之挫折”(太武断了。太史公尚且谨慎的说“昭王南游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讣告,讳之也”没有武断的判断原因),这都是其个人兴趣和观念造成的,史书价值在于“信者传信,疑者传疑”最后由读者判断,太史公云:“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就是此理。而《春秋》式的说教,难免会误导和洗脑,因为即使错误观点,也能罗列一大堆史料支持,可能是钱先生当老师说教惯了吧!所以,《国史大纲》更像是史论。国人最大的先天性缺点就是缺乏独立思考,古代“圣人”们的话就被当成金科玉律,陈陈相因,既省脑子,又能占领道德高地,易被认同,《春秋》就是典型,被历代封建者捧为优秀的洗脑教材之一,还推出一个学习标兵——“关二爷”,一天搂本《春秋》死啃,比高考冲刺的中学生都用功,“首孝悌,次谨信”的纲常等级思维摧残束缚国人千数年,如果人人都学“关二爷”,封建者何愁自己的位子不江山永固社稷万年。崇拜“圣人胚子”钱穆的《国史大纲》,大概也是这种情怀吧!

如何评价吕思勉的《中国通史》

吕老的《中国通史》非常有权威性,入手之后看了几页就发现自己知识储备量太浅了,看的很吃力,一段话可能就是几个朝代,思维完全跟不上,为了好好拜读此书我开始看历史,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看,最后在看中国通史

为什么吕思勉先生对陈武帝评价很高,认为汉武帝李世民不过中材之主远不如陈武帝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看吕思勉先生所处的年代。

吕思勉生活的年代,中国被列强欺凌,所有人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他们那一代人写历史、整理文化,所做的准备全部都是:万一亡国了,要让后代人知道我们的辉煌历史,留下复国的希望。

在这种悲壮的环境下,吕思勉老先生对历史上能够以小博大、弱国胜强国的英雄和战例,有种迷之信仰。他并不是抬高陈霸先、贬低李世民,而是他所处的是弱国,需要的是陈霸先这样的能够带领弱国取得胜利的英雄。至于李世民这样的领袖,只有等我们强大了才需要。吕思勉先生那个年代,即便想要李世民,也要不起,因为没那个资本。

脱离历史环境来评价一个人物,就是耍流氓。

吕思勉评岳飞,大家如何看

吕思勉(1887—1957年),字诚 之。江苏省常州市人。吕思勉先生是中 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 造诣高。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 的一位学者,谭其骧称他“以史学名家 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二十四史通 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 他还与 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中国四大 史学家”。12岁时,吕思勉因家贫无力延师, 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5岁考人阳湖 县学。16岁,自学古史典籍,以求系统 了解古代政治历史和政治制度。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 堂、南通国文专科学校、上海私立甲种 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任教,并任中华书 局、商务印书馆。 1926年起,任上 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任历史系教 授兼系主任。1941年,上海租界沦陷, 光华大学迁川,乃携眷归乡,闭户著 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 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 授、上海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 员。 于1957年10月9日逝世于上海。

吕思勉为什么会如此评价李世民:“唐太宗不过中材”

不能说吕思勉先生是有意贬低李世民。如果非说有,那么前提是在他评价之前另有一种观点对李世民和岳飞是过誉的。不管是赞誉也好,或是所谓的贬低也好,都只代表一种主观的个人观点,真正的历史原貌后世不能还原,后人所认知的历史只是后人眼中所谓的真实历史。

吕思勉先生的个人评价基于他自己的主观基础上。先生的生卒年代来划分他生于清代,生活在民国,卒于解放后。不同时代的人看问题观点肯定不同。另外,吕思勉先生是个精通经史子集的学问家,即便是看历史问题也不会只局限于历史。而且吕思勉先生的史学著作里最不缺的就是个人见解和观点,决不人云亦云。作为我们现代人读史学著作,了解历史其实也可以做到综合对比,集其大成,不要只片面做一方面的理解。

比如关于李世民,吕思勉先生确实在《隋唐五代史》第三章《唐之初盛》第一节开篇说过李世民,“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文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这个评价对于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和南北朝时期的刘义隆、萧衍、陈霸先等做了对比,确实没有突出李世民。但这个评价只是从“恭俭之德”、“武略”等角度说的,而且这只是对皇帝个人的几个侧面评价,而不是对其所掌握的国家的综合整体评价。

吕思勉先生说李世民更狠的话是如果高祖直接传给高宗,也会有三十年的承平之治。为什么呢?因为自汉、魏、晋、南北朝以来久乱之后,乍然一统,生民幸获休息,而且塞外无强部。统一是从南北朝后期开始酝酿的,真正完成统一的是隋朝,而基础建设比如兴文教、大型工程等都是从隋炀帝开始的。从这些来说,李世民接手的是现成的盘子,比起南北朝时期的那些皇帝景况要好很多。真要把他放在南北朝,真的不好说会怎么样。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李世民的时候就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势所必然,运气好没办法。

再说,看书不能断章取义。同在是《隋唐五代史》第三章《唐之初盛》的后几页,吕思勉先生还说过李世民“颇好文学”,“盖其所以能用贤臣”。对于一个帝王来说,难道“能用贤臣”不是最大的优点吗?再说,吕思勉先生还说过,李世民“勤于听政,容受直言”。逆耳的话能听得进去,能听人劝,这难道不是优点吗?李世民没像梁武帝一样舍身同泰寺吧?正是任用了房杜这样的贤相,能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所以才能匡正五代之失,并且弥补了李世民的诸如好大喜功等缺点。

《白话中国史》的出版年代是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