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时间如此之短取得了什么成就?戊戌变法如果成功了,清朝会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时间如此之短取得了什么成就

1889年慈禧艰难的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归政于光绪,自己退隐颐和园颐养天年。光绪终于获取了部分皇帝的权力,但最终的军政大权还是牢牢的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但光绪想改革,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中兴大清,像他的祖先康熙皇帝学习。

终于到了1898年,光绪的羽翼稍稍有些硬朗的时候,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派的鼓动下,光绪皇帝决心开始改革,这便是日后知名的“戊戌变法”,在变法的短短百余天的时间内,光绪皇帝连连发布上谕,号称全国效仿西方先进之文明和先进之科学,改革大清朝廷冗余的机构,改组人事,裁撤那些尸位素餐的无能官员,给那些有着真知识,真想法的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并且在教育上开办新式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招收各种新式的人才为大学堂学生,培养他们以供国用,在舆论上解封言论,使得民众可以畅所欲言,并且废除千百年来的迂腐的科举八股文,举办新科开科举仕,在军事上,开始组建新式的大清海军,和大清新式陆军,并且聘用外籍人士做为教官编练新军,并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等等措施。

由于这些激进的措施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下达的,很多政令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和实施,在加上很多的新政对于满清勋贵等老派势力是一个巨大的压制,所以他们明里暗里的都不支持变法,他们这些贵族和官僚甚至聚集起来,形成小组织竭力反对变法。到了变法后期,矛盾升级,直接爆发了维新派说服袁世凯围园杀后事件,这一下激怒了慈禧,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于中南海瀛台,并且把戊戌六君子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康有为等人仓皇出逃,戊戌变法失败。

不管怎么说,这次变法还是有很强的进步意义,为十三年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基础。它开始唤醒了愚昧的国人。

戊戌变法如果成功了,清朝会怎么样

不会的!

因为这个变法太空泛,不具有执行力!

变法的框架搭建得相当完美,甚至过于完美,不但细,而且全。这就注定了一个结果,哪怕没有慈禧,这个变法也注定会失败!

成功的变法,从来与方向无关,它需要的是执行!

战国时期,七国几乎国国变法,除了秦国以外,几乎全部半途而废!汉文帝时,贾宜要变法,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还有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等等。

实际上,真正透彻的变法只有唯一一个条件——完全推翻前朝的统治,将一切打碎,以开朝新皇帝的名义推倒重来!

当时的清朝并不具备这样的底气和能力!

正确的方案在理论上应当是“温水煮青蛙”,徐徐图之,就像古代众多潜移默化的变革一样,尽管他们没有披上变法的外衣,却在本质上已经属于变法!

但是清朝没有时间,首先,慈禧仅仅是旧势力的代表,并不是旧势力的全部。再次,在慈禧看来,这名义上是变法,实际上是想剥夺慈禧自己的权力,还政于皇帝。在旧势力看来,这是属于抢他们的饭碗吃!

这如何使得!

也就是说,哪怕是慈禧下台,光朝廷内部身居要职的达官显贵都不会答应。撤除变法不是慈禧一个人的想法,是一群人的想法。所以,慈禧下不下台,都改变不了变法失败的结局。

因为执行力量严重缺失!有执行能力的人恰恰是不想执行的人!

这还在其次,如果我要是美英法德那些国家,听说中国要变法,我一定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肯定会动用我所有的力量,联合其它国家,名义上支持,暗地里百般阻扰,所谓的阻扰是有目的的阻扰,支持一部分,反对另一部分,而支持的这一部分说穿了无非是非关键技术的流入,以及中国资本的定向流出!

战争与正义无关,只有利益。

他们所谓的支持变法,无非是要在变法过程中,可以通过非战争的方法获得更多利益。其最终目标是减少侵略成本。

而且,光绪也不清楚。这个变法还有另一重含义,对君权故意做了模糊处理。如果强化君权,那么这个变法和古代的其它变法没有什么不同,结局是一样的!如果弱化君权,当变法执行一半时,一定会中止!

书生误国!

上有单纯幼稚的年青君主,中有守旧得势的骨干权臣,下有自以为是的清淡书生,外有居心叵测的外敌。

没有慈禧,又能如何?

所以,在很多权臣看来,这个变法更像是某些心怀不轨的书生想要夺权!

曾国藩半圣之资,李鸿章辅国奇才,左宗棠执行高远,他们的眼光,心胸,气度,还不如几个书生么?

他们为什么不提变法,为什么只是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过渡或影响,

他们是傻子么?

显然不是!

因为当时,变法成功只有一条路,推断清朝。而这条路也被堵死了!因为哪怕推断了,也变不了法。

太迟了!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死有什么意义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每每读到这句荡气回肠的诗句,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谭嗣同那张写满了视死如归的脸。作为“戊戌六公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之后本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样逃到国外去避免杀身之祸。可他并没有,他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于是,谭嗣同选择了英勇地奔赴刑场,接受死亡的审判。那么,谭嗣同这样毅然决然地赴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谭嗣同生于同治四年(1865),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清王朝是如何的腐朽无能,列强是如何的野蛮强横,百姓又是如何的饱受压榨、痛苦不堪。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心中有着一个无比坚定的声音:救中国,救人民。于是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图强的主张。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主张打动了光绪皇帝,于是光绪正式下诏参与变法。然而好景不长,变法遭受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随后慈禧太后将光绪囚禁,变法也随之宣告失败。

此时,一些变法的领军人物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选择了流亡海外,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也本可以这样选择,可他却选择从容赴死。这样的行为笔者认为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

谭嗣同的死,有一点重要意义便是告诉后人革命是一定要流血的,和平实现政体演变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谭嗣同等进步人士在面对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国家危急存亡之时,选择了依托皇权、和平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变法。可他们高估了光绪皇帝此时的能对变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忽视了群众的力量。失败便要付出代价,谭嗣同及其他戊戌五君子的代价便是被斩首示众,为变法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向后人传达,依托皇权实现和平变法之路是万万行不通的。

有人曾说:“中国的变革,是从谭嗣同他们开始的,而谭嗣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革的精神、方式、代价的全面呈现,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差错。这个精神是——舍我;这个方式是——由民撼君;这个代价是——头颅。至今如此,没有丝毫变化。谁要不相信,就可以再来试试,看代价会不会有到来的一刻。”

还有一点,便在于对后人的激励与警醒作用。生命的消逝,对旁人的震撼毕竟也算得上是很大的,尤其当生命以一种极为悲壮的方式消逝的时候,这种震撼更大。谭嗣同便是想通过自己慷慨赴死这样的方式,震撼世人,警醒世人,希望又更多有识之士来实施变革,从而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对后世的激励作用还是很大的。

最后一点,便是对谭嗣同自己来说,他的死其实是对他自己内心道义的一种成全。道义便是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和正义,自古以来,那些捐躯报国之士,若他们心中没有道义,何以投身救国?救国虽然受阻,但他从容赴死,以死明志。我们历数华夏千百年历史可以观得,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是会有人挺身而出,他们心存道义,为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谭嗣同又何尝不是如此。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收场,谭嗣同也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牺牲品。但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为后世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是值得后人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