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全文?王之涣写的登黄鹤楼这首诗的意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登黄鹤楼》全文

彭彤彬读唐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有一个传说,说是一没钱吃饭的老头经常到武昌长江边一饭店吃饭,老板觉得他孤寡老弱得可怜,从来没向他要钱。很久以后,老头要走了,就到店里向老板道谢,并在墙上画了一群黄鹤。

老人走了,老板照常营业。

不过,从第二天起,在客人来吃饭时,仙鹤会从墙上跳下来为客人起舞助兴。

这一下子饭店可就红火了,顾客日夜盈门,饭店生意兴隆,老板勤劳经营,对客人不欺不骗,生意收入可观。

老板知道原来那老头是个仙人,画仙鹤是回报他的恩情。

为纪念仙人的义气与恩情,老板投钱在饭店旁建起了黄鹤楼。

过了数年,老板去世,一恶霸占了这老板的饭店,成天整着仙鹤下来为他吆喝来的一群下三滥的人玩乐,欺凌坑骗其他客人。

那仙人一天突然降临,在众目睽睽下,冲破一群下三滥人的阻挡,骑着在地上跳舞的仙鹤飞驰而去。

以后,那恶霸饭店冷落无人,不久便倒闭走人了。

从此,黄鹤楼成为天下名楼,天下众人都前来游玩观光拜访,成就了这一方古迹。

天长地久,随着时间的流逝,黄鹤楼声名不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飞去了,没有再回来。

上千年来,白云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来了就绕着高高的黄鹤楼转悠,不时又随风化作一股烟而去。好像是仙人的影踪。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来到黄鹤楼前,上到黄鹤楼上,极目远跳荆楚,长江在脚下滚滚东去,江对岸汉阳地面的晴川山上,绿林浓郁,历历在目,大树小树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旺盛的水草一望无际,有几群白鹭在厚厚的草丛飞上飞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知觉间,太阳已是西下,黑夜袭来,天色渐昏。

身后的武昌城内,人皆归屋。

我的家乡,却远在西边汉阳的西边,还不知道中间隔着多少没有人烟的地方。

看着这充满烟波的江面江岸,我该归宿何处?

多么期盼修建黄鹤楼的老板重新返世,帮我度过这一段时间!!!

也期盼,千万不要遇到地痞恶霸,抢了自己的钱财,让自己不得安宁!!!

王之涣写的登黄鹤楼这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品赏析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你觉得哪首诗更出色

李白的《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唐代登临诗的佳作,不仅如此,李白还盛赞过崔颢的这首诗。李白登黄鹤楼时,欲待作诗一首,结果抬头发现了崔颢的这首诗,十分欣赏,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登金陵凤凰台的时候,终于找到机会写了这首诗,而且从诗句上看,明显是有对《黄鹤楼》诗致敬的意思,看那凤去台空的情节和崔颢的“空余黄鹤楼“多么相似,连最后三个字“使人愁“都是直接复制过来的。

有了李白自己对崔颢《黄鹤楼》的这种坦然的欣赏,再加上崔诗也的确写得出彩,所以历代诗论家便像得了令箭一样,在对比这两首诗的时候,纷纷贬李崇崔。笔者以为这实在是有点跟风。崔颢的诗的确是好,意境浑融,音律上有种阔大和苍凉,十分让人动容。但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也并非就不如这首《黄鹤楼》,起码单在思想境界上,就比崔颢的《黄鹤楼》要更胜一筹。

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首登临诗在格局上看,李白胜;在意境上,崔颢胜。而在总体上,二诗不相上下。

一、《黄鹤》一诗成绝响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起调就高,一吟便成绝响。他用四句写了一个事情:仙人乘鹤,人去路空。但“黄鹤““白云“,引人联想到神秘悠远的传说和历史人世的浩荡,“悠悠“更是从音律和意境上加重了这种悠远,使人产生历史的迷离感。

而前四句还是古诗气度,后四句突然转入律诗格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极其工巧,在格律上和前面其实是有点不太合的,但在音韵上却比较妙,意思上也对接了前句,描写的是孤独的延伸,结尾转到乡愁这万古情怀,起承转合之下,十分让人动容。其实崔颢的这首诗,最精彩的在于前四句,虽说容量小,四句话就说了一件事,但是却婉转悠远,尽显历史感,许多人都赞颂这四句,甚至还有人说应该去掉后四句,只留前面更成绝响。

“歌德说:’精美绝伦同时又通俗易懂是最为稀少的。’崔颢的《黄鹤楼》便是既’精美绝伦’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陈文忠《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云:“(崔诗)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纵笔写去, 遂擅千古之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的确是读之让人共情,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二、别出新巧《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由于《黄鹤楼》珠玉在前,其他诗人想要超越他便不是那么容易。除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致敬崔颢的《黄鹤楼》外,还有许多其他模仿之作,但还不如李白的《凤凰台》有名。陈文忠在文章中就提到了文学批评上一个著名的理论——“影响的焦虑“,指虽说前人成就不错,造就了文艺百花齐放的局面,推进了文学的发展,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起码最大的缺陷在于:能写的能思考的都几乎被前人开发尽了,后人似乎想不到新的切入点,难以超越前人,由此造成焦虑。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可以看作在“影响的焦虑“作用下出产的一首诗作。

但可幸的是,李白的这首诗没有局限在崔颢的《黄鹤楼》里,而是能在承继崔诗阔大愁绪的基础上青出于蓝,不仅在音律上更为和谐,在容量上更加丰富,还能扩个人之愁为家国之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