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是中国留学第一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容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詹天佑,就是容闳(hóng)倡议的“留美幼童计划”中的一位。容闳出生于道光年间(1828年),家里是贫困的广东百姓。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听从邻居的建议,将他送到澳门读书,一所教会学校。容闳还有一个哥哥,按部就班的读私塾,念着四书五经。

图/青年容闳

7岁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孩童,见到教会学校那些外国传教士,惊惧的不知所措,拽着父亲的衣服,躲在身后。他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要把他送到这儿读书,后来在自传中,他分析认为,当时时代巨变,送一个儿子去学习英文,将来或许也是家里致富的一条路,而且家里已经有哥哥在考科举。

容闳父母不知道,他们的这个决定意义重大。此时距离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还有5年,距离《海国图志》问世还有7年。父母没有什么传统礼教方面的顾虑,贫困的他们只想多一个使家里富裕的可能。

可惜,几年之后,父亲去世,学校因故解散,容闳成了失学儿童,还要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凌晨三点起床去兜售糖果,一天只能赚2毛5分钱,收割的季节,去田里拾稻穗,又在印刷所里做了4个月的折页工。一位英国医生找到了他,受之前教会学校郭实腊夫人的委托,找到容闳,带他去马礼逊学校继续学习。

在这里,容闳接受的是美国老师的教诲,他感受着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当老师塞缪尔·罗宾·布朗(Rev. Samuel Robins Brown)宣布召集学生赴美深造时,容闳积极响应,他想去大洋彼岸看一看。

横渡大西洋,1847年4月,容闳在纽约上岸,曾经的幻想实现了。布朗先生安排他们在蒙森学校学习,筹集的资金只够两年时间学习的。容闳等一帮同学也在计划两年后怎么办的事?他和同学黄宽商量后决定继续留在美国深造,那么学费哪儿来呢?

他们的香港资助者回复,如果想继续学习深造,那么两年后,要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完成一门专业课程。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两年后1849年,同学黄宽前往苏格兰学习,而容闳却不想离开美国,他想去耶鲁大学学习。

蒙森学校建议容闳申请学校资助贫困学生的应急基金,但是申领这项基金必须承诺日后担任传教士,回中国传教,相比那些扣押毕业证或者毕业后还资助金的学校,这个条件也不算苛刻,然而容闳再次拒绝了。

当时容闳没钱,没工作,没有谋生技能,如果能拥有一份教会的工作,收入还不错,也是衣食无忧而且非常体面。他坚定地拒绝了,相信他是有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予虽贫,自由固所有。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若限于一业,则范围甚狭,有用之身,必致无用……况志愿书一经签字,即动受拘束,将来虽有良好机会,可为中国谋福利者,亦必形格势禁,坐视失之乎?

这是他给学校的回复,他要行动自由,以便将来选择最有益于中国的职业,如果只限于一业,太狭隘,有用之人也会变得无用,签订协议后,行动受拘束,极有可能错失为中国谋福利的良机。

可见,容闳的理想是为中国服务,如果成为传教士布道,是废了。他放弃资助,想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也是不可能,根本找不到什么工作支付高昂的学费,就在走投无路,准备回国时,他的老师布朗先生四处奔走,找到了愿意资助他的慈善机构。

能获得老师和慈善机构的资助,相信也是容闳的学习和品质得到了认可,让人们觉得这个学生值得被支持。在耶鲁学习的几年里,容闳过的非常艰苦,他的朋友约瑟夫·特维切尔(Joseph Twichell)牧师后来说道:“求学期间,容闳一直和贫困作斗争。”

为了保证学业,他一度学习到深夜12点,还有许多兼职工作,担任食品俱乐部管理员、做过食堂服务员、“兄弟联合会”图书管理员,还是辩论俱乐部和划船俱乐部成员,刚入学的时候,他还是长衫和长鞭,不过很快丢弃这些,融入校园生活,数次登上光荣榜,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1854年耶鲁大学毕业典礼,很多人观礼,就是想看看首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很多人劝他留在美国,按照他的条件当时可以获得美国国籍了,然而同年他就回到了祖国中国,根据他同学卡罗尔·卡特勒回忆,容闳和他散步时,就讨论过中国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可以理解,容闳当时的想法大致是尽力让更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学习,看看世界。

图/李善兰

回国后,容闳并没有飞黄腾达,相反频繁地换工作,因反对行业潜规则离开律所,因升迁无望辞去海关职员,甚至贩卖过茶叶等等。

予尝谓世上之事,殆如蛛网之牵丝,不能预定交友之中,究何人能解吾毕生之结。

面对纷乱的晚清,他不知道何人能解他的结,与他的“教育救国”计划同行,他甚至给太平天国递过改革意见。他努力扩大交际圈,去认识更多的人,翻译工作让他有机会认识名流李善兰。

李善兰14岁,靠自学读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此时正帮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他没事就在曾国藩面前提起容闳。正是李善兰的引荐,容闳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曾国藩。两人1863年冬才见面,距离容闳回国将近十年,十年里容闳几乎在“流浪”,在找能解他结的人。

容纯甫……广东人,熟于外洋事,曾在花旗国寓居八年,余请之至外洋购买制器之器……。

这是曾国藩在日记里的记录,他对容闳十分满意,拨6.5万两白银让其从海外购买机器,委托他全权办理,用于建造江南制造总局。三年后,容闳完成任务,江南制造总局可谓当时最先进的机器工厂。

平时一有机会,他就会在朋友圈里侃侃而谈自己的想法,还翻译了《契约论》《格尔屯氏万国图志》等内容。

1870年,江南制造总局进入稳定生产阶段,曾国藩视察工厂,容闳指出洋技工不可靠,应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曾国藩立刻同意在制造局设立机械学校。江苏巡抚丁日昌与容闳已成为老朋友,他建议容闳把自己的计划写下来,他与军机大臣文祥关系要好,可以请他代为上奏朝廷。

彼当上之文相国,请其代奏。

奏书里,容闳写了四条计划,其中第二条就是:幼童海外留学计划。然而,文祥的离世使计划又搁置了。

“天津教案”爆发,容闳担任翻译,他再次借机向丁日昌提出他的教育计划,指出症结源自民众对西方的无知,无知生猜忌,猜忌生谣言,谣言生冲突。之后,丁日昌与曾国藩私下召集多位大臣会谈,最后决定联名上奏,恳请清政府重启留学计划。

……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

这是容闳得知联名上奏后的喜悦,很快曾国藩带来了皇帝的批复:普照所请。幼童留美的提议通过了。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容闳安排他们寄宿在美国家庭,分散在不同的学校学习,他们中大多学习优秀,表现活跃。

这里有主持京张铁路修建的詹天佑,开滦煤矿的工程师吴仰曾;有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

晚年的容闳对清政府十分失望,他曾提出建立中国国家银行,修建津镇铁路。

……尊自太后,贱及胥吏,自上至下,无一不以贿赂造成。

他参加革命,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成了通缉犯,余生就是在帮助各路革命力量,临终叮嘱两个儿子回国效力,两个儿子都是耶鲁大学毕业,在美国有体面的工作,表示不愿意回国。容闳训斥两个儿子:

吾费如许金钱,养成汝辈人才,原冀回报祖国,今不此之务,唯小人利喻,患得患失,殊费我所望于汝二人者。

两个儿子感佩父亲的精神,纷纷回国,参加革命。

容闳是坚定的爱国者,艰难困苦面前,丝毫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也许正是有许多“容闳”堆砌出了新生的中国。

容闳是中国留学第一人吗

谢邀。容闳确实是中国留学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更是为数不多的全程参与近代史的中国人。

▲容闳画像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容闳怀揣着以留学为核心的“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