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昌龄李颀(中字的诗句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中字的诗句

1.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
2.
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
3.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4.
抽思滋泉侧,飞想傅岩中。
5.
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6.
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7.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8.
晦魄移中律,凝暄起丽城。
9.
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10.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送王昌龄》讲解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送王昌龄》;

送王昌龄

【作者】唐·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意思是说,漕水向东流去,送别朋友,在这黄昏时分,顿时愁情满怀,不忍分别久久逗留在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发现夕阳已经照着孤山,向前望,数千里之中,没有蒲草和稗草,夕阳照在舟楫上,只见水面清澈,微波荡漾,举酒道别,树林之上月亮已经升起,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今夜我在洛阳,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远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其中【漕水】指的是运粮的水道,【沙鸟】是栖息于沙洲的水鸟,【莲花界】的意思是寺庙,【金陵】指的是今江苏南京;
《送王昌龄》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李颀是唐朝诗人,东川人(今四川雅安人),开元二十二年中进士,任新乡县尉,由于久未迁升,就辞官归隐,李颀的诗内容和体裁都很广泛,尤其以边塞诗著称,风格秀丽雄浑,也不乏慷慨激昂之音;

把王昌龄的《从军行》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诗+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离别酬唱之作占有很大比重,但能够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相对比较就不是很多了。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以诚挚的感情,凝炼的诗句,响亮的音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并为明七子所师法,流传至今。

李颀(约690~约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玄宗开元十三年(725)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因久未升调,遂弃官归隐。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气势奔放、跌宕多姿。其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有《李颀集》,《全唐诗》存诗三卷。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后一辈的诗人。魏万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仅录有一首,他不但同李颀情谊甚厚,还同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就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此时李颀已弃官归隐,经后人考证,大概作于颍阳。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首联倒戟入笔,渲染离情。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离歌”,一作骊歌,离别时唱的歌;“河”,指黄河,魏万家住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过黄河。友人冒着秋霜的寒意连夜赶来,天刚亮却又要告别离开。聚短离长的无奈自在其中矣。诗人先写友人的走而后写其来,倒装而出,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哀婉的离歌、凄寒的秋霜、夜来晨去短暂的相聚,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更加凄伤、愁苦,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见出他们之间友情的深厚。这两句,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首联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十四个字就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倍受后人赞赏。

颔联设想友人在途中的苦况,对仗极工,诗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响彻长空。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云山”,云雾缭绕的群山,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葱葱郁郁,生机勃勃,富有大自然的魅力。哀婉的雁鸣本就让人心生孤单飘零之意,在心怀愁苦的远行人听来,自然更显凄苦忧伤;云雾缭绕的群山本就使人感到路途杳渺、心中惆怅,对客路远行的人来说,自然更显孤独迷惘。而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