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一职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主要是避免过早过多树敌,并且能让自己日后的登基显得名正言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主要指的就是曹操。东汉末年,刀烟四起、群雄逐鹿,客观的讲,谁都没有一统中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能把皇帝握在自己手里,就给了其他实力不济的小诸侯听命于自己的理由,毕竟皇上的话是一定要听的,至少不会联合其他诸侯来打自己,这一点在群雄乱战的局面下尤其重要,否则“枪打出头鸟”,实力越强就越有可能被群殴。

古人还是讲究君臣之道的,虽然造反篡位的事屡屡发生,但大多都还要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以获得更多的支持,还能避免被后世辱骂。比如在地下挖出了个碑、鱼肚子里发现个纸条,再或者就是小孩的童谣什么的。曹丕称帝就是让刘协再三让位后才接受的皇位,还给了人家一个“献帝”的谥号,意思就是皇位是人家主动献出来的。

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在有实力、大志向的诸侯眼里,这反而是征讨的理由,蜀汉伐魏提出的口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并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因而,在群雄争霸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实力!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一职呢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中晚年葬送了自己奋斗而来的一手“好牌”,盛唐由盛转衰,开始了苟延残喘的起伏!李隆基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自然知道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不然也不会有他摆平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任用良臣开创的盛世了!那么,并无糊涂的唐玄宗为何把大权交给节度使,并成为导致唐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呢?

有人认为,唐玄宗晚年宠信奸臣,沉溺美色,所以才导致了藩镇偷偷发展壮大,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可事实上,唐玄宗设立藩镇节度使却是在他执政初期,即“开元盛世”阶段所干的一件重大举措,其初衷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大唐帝国的两大难题:边患和财政危机。

唐王朝全盘继承了“西魏—北周—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持续不断地对外扩张,便是帝国军政机器运转的必然。因此国家刚从战乱中统一还没几年,人口还只有隋朝极盛时的1/4,(隋炀帝大业初年,户口800余万,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仅仅剩下200余万),唐太宗李世民却不曾和汉朝建立后一般休养生息几十年,而是依仗着麾下一群猛将良将,将几十万百战精兵,迅速投入到对外开疆拓土中,开国百年时间里,四面八方同时开战。

  哪怕当时整个中原地区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如湖南一带还十分荒凉,(整整五十年间才难得有一人中了进士,被称为“破天荒”,当地大员喜出望外,特意奖励70万贯钱),福建、岭南、贵州这些地区更遍布荒山僻野,原始丛林,

  唐王朝却依然长时间将大量的国力军力,持续投放到的距离中原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戈壁荒漠,天山南北,和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浑、回纥、铁勒、大食、突骑施、契丹、奚、高句丽、百济、日本、南诏等一个个此兴彼伏的对手交锋,进行着远东和整个亚洲的争霸战争。

  风卷战旗陌刀霍霍,烽火连绵葬敌万千,在铁骑蹄声和硝烟弥漫中,大唐帝国终于建立起华夏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大版图。唐太宗李世民也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唐高宗更成为称霸亚洲的“天皇大帝”。

然而大有大的难处,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戍卫边疆需要付出非常昂贵的成本。比如在八世纪初期驻守西部的唐朝守军兵力约为五万,可是这五万人的军费开支却比京畿地区十几万人部队的开支更加巨大。到722年,整个帝国总兵力约为六十万,其中多数为边防守军。

虽然唐朝的边防军人数不少,但在保卫国境线上能做的努力却很有限。因为唐朝周边势力都是游牧或半游牧民族,他们的军队机动性高,且目标并非是为了占领土地,而是要以突袭的方式劫掠粮食、人口。大部分边镇只有数百人驻守,如果游牧骑兵大规模入侵,这点兵力显然无法应对。每当这个时候,唐朝中央就必须出动大规模军队,并临时任命有经验的军事统帅前往讨伐。可是这个过程却非常繁琐,效率极低,往往是当大军到达边境时,敌人早就已经撤回自己境内,消失在茫茫草原和戈壁之中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从唐睿宗(唐玄宗之父)执政后期开始就任命长期的节度使以指挥各防区。如果某个防区遭到进攻,身处边疆的节度使就能迅速作出军事部署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等待朝廷任命战地统帅和动员军队导致的长期延误。

权力下放的效果立竿见影,唐朝边防军在节度使的指挥下战斗效率大大提升。因此在唐玄宗即位后相继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总共十大藩镇,每个藩镇节度使拥有一大批直属军队(通常称“经略军”),其中兵力最多的范阳节度使拥兵达九万余人。此外,为了提高效率,藩镇节度使还被授予行政大权,可以在自己管辖的藩镇内任免官吏。

不过,节度使的设立虽解决了军队效率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却仍很突出,那就是长期面临的财政困境。唐朝从立国开始一直执行粗放式的财政政策,坚持不与民争利。因此唐朝百姓比较富庶,但中央财政却很吃紧。

唐朝疆域庞大,兵员众多,所以后勤支援就成了个大难题。把各地的粮食、物资集中到京师,再从京师统一运送至边疆地区是传统的做法,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如此来回运输,加上沿途损耗,势必会造成惊人的浪费。《孙子兵法》中就提到过“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言下之意就是说,军队只需要吃“一钟”的粮食,但如果由中央从地方收取再输送到前线,需要付出“二十钟”的成本。

虽然唐朝各地的边防军都设有军屯,能部分实现自给自足,但军费的“大头”还是要靠朝廷拨款。可是唐朝国库本来就不宽裕,很难承受这样巨大的支出。为了实现高效率管理和运作,唐玄宗决定进一步下放权力,将藩镇所辖区域的财政大权交给节度使,让其实现自负盈亏。如此一来,节度使在掌握了军权、行政权之后,又进一步掌握了财权,藩镇俨然成为了节度使的独立王国。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安禄山。唐玄宗天宝时期,全国边境地区共有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安禄山一人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威权之重,到达顶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玄宗之所以要赐予节度使很大的权力,实在是形势所逼之下的无奈之举。假如唐朝没有面临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外族的威胁,假如边境地区都歌舞升平、一派和睦景象,那就根本不需要在边境地区驻扎常备军队,也就不会设置节度使了。唐玄宗为了解决两大难题而设立了节度使,可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几十年后,节度使却成了自他以后所有唐朝皇帝的最大难题。由此可见如何应对难题才是每个面临困境的人真正该思考的问题。

如何看待唐代宦官边令诚

我觉得唐玄宗李隆基不应该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话,处决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当时是元帅),此举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要说起边令诚和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起经历过生死的战友了,当初高仙芝翻越葱岭不远千里征讨小勃律,两人曾经一起带领将士们冒着风雨去作战,有过接触,高仙芝能得皇帝的欣赏以及看重重用,离不开当初边令诚主持公道帮他说公道话诉苦,之前无论高仙芝和封常清都对边令诚客客气气的,后来就有了不可调解的矛盾,主要是边令诚每事干之,高仙芝大多不听从。简单来说就是边令诚管的太多了,把手伸的太长了。

边令诚和高仙芝早就认识,在早前高仙芝立下大功的小勃律的战役中,边令诚就是高仙芝的监军,打仗的时候,总是会专门照顾边令诚,给他安排了不危险的驻守工作,两人的关系总的不错,但边令诚这个人也有缺点,不仅贪得无厌而且又卑鄙,他利用做高仙芝监军之便,向高仙芝提了许多私人要求,高仙芝不愿意违法作弊,所以大都好言拒绝掉了,因此边令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