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你是如何看待涿鹿之战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

逐鹿之战,历来描写者很多,很多描写甚至赋予了玄幻色彩,因此,显得扑朔迷离。

我认为,远古时期,那场大规模战役应该是真实发生过,而对比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类似战役的描写,逐鹿之战的细节相对靠谱,抛开呼风唤雨、召唤天神等玄幻色彩后,基本可以说得通。

逐鹿之战应该发生过,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特点决定的

对于逐鹿之战的地点,目前史学尚有争议,但是,即使古代逐鹿战场与现代逐鹿之间的地理上有差异,但类似的,这种以大型族群为单位的战役,理应是发生过的。

在工具、耕稼、医药等生产、生活手段被人类掌握后,人类的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人类借此,可以逐渐以家族、氏族为单位,在某些特定区域进行聚居生活,且聚居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大型族群。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迅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竞争的加剧。

可以想象的是,在这些大型族群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也充满了争斗、冲突,只是因为规模不大,因此不足以留名。

比如后来被各王朝、诸侯引为先人的,风后氏、少典氏、应龙氏、涂山氏等,这些被《史记.五帝本纪》称为“天下诸侯”者,应该都是大型族群。而黄帝、炎帝、蚩尤等超大型族群的领袖,作为“天下诸侯”的领导,自然是类似后来“天子”之类的人物了。

这些大型族群,当然都需要有组织的早期权力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各部之间的矛盾,否则,各部之间为争夺资源而互相攻伐、屠戮,谁都没有好日子过。

可以想象,这种权力机构,除了协调内部矛盾的职能外,带领部族获取更多、更好的土地资源也是他们的职能。

因此,当这种联合发展到超大型族群时,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必然要通过类似于逐鹿之战这种大规模冲突才能解决了。

因此,逐鹿之战这种大规模冲突,也必然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

黄帝、炎帝、蚩尤的崛起

黄帝、炎帝、蚩尤,应该都是当时的超大型族群的领导。

黄帝、炎帝,帝,按照《庄子》的说法,帝,指的是药材中最宝贵的部分。先民以帝来称谓自己的部族首领,也是顺理成章的。

蚩尤,蚩,是虫、海兽的意思;尤,是卓越者的意思。那么蚩尤,应该指的就是虫、海兽中最卓越的人物。

在周秦时期,蚩尤和炎黄一样,都是被祭拜的对象。汉刘邦也曾经祭拜过蚩尤。蚩尤被恶意贬低,是在北宋以后的事情。

因此,蚩尤部族,望文生义,应该是生活在海滨地区的渔猎部族。

从名字上来看,此时,农耕、采集等生产方式在黄帝、炎帝部族中占有很高比重。因此,造字、桑蚕等发明发生在此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以渔猎等手段为主的蚩尤部族,兵器、冶炼等领域的水准更高,也顺理成章。

艰难的内部整合

从黄帝和皇帝儿子的妻子来看,他们都与各个部族进行了广泛的通婚,黄帝的元妻,来自西陵氏族群,黄帝儿子,娶了蜀山氏族群的女子。

《史记》中提到,“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显然,这些超大族群的领袖,都以征伐等手段,处理了内部肆意破坏规则的部族。他们又以婚姻等方式,加强了族群内部的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在内部整合的过程中,各个超级部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化军队。如黄帝的熊、豹、狼等为图腾的部队,蚩尤的八十一兄弟(应该是八十一支部队的领袖)。

经过内部整合,各超大部族都具备了不俗的武装力量,足以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

逐鹿之战

在完成内部整合后,各超大族群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也就即将来临。

虽然目前对逐鹿之战的战场各方争论不休,但争论范围,都局限在河北、山西地区。

当时,黄帝轩辕部族主要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炎帝部族,主要在江淮中上游地区,蚩尤部族,主要在江淮下游和滨海地区(由于黄帝及后来的禹、启等多位英雄对九黎进行了长期的打击,因此,该部位置与今天崇拜蚩尤的区域有较大的变化)。

而最终战场在河北、山西地区,反应当时的大规模战争发生在对新开发区域的争夺中。

对比其他民族对于远古时期战争的描写,逐鹿之战中的神怪色彩,多出现在对气候等环境的影响中。这说明逐鹿之战的描写是相对靠谱的。

战役一开始,双方就遇到了大雾。显然,常年在海滨、山林活动的蚩尤部族对这种气候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一开始就占据了优势。

  • 指南车

由于大雾弥漫三日,黄帝派遣的先锋应龙迷失方向,十分危险。黄帝的”丞相“风后制造的指南车,带领他们走了出来,摆脱危险。

这段战事中出现的指南车,成为很多人质疑逐鹿之战的部分。

目前,普遍认为(如李约瑟)认为,指南针的发明是北宋以后的事情(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指南针是玉石的,不会转动,不足以推翻这个说法)。因此,逐鹿之战中的指南车,被认为是后人附会。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的许多著作中,如《管子》、《吕氏春秋》就有提及这种可以辨明方向的”神奇磁石“。不过,他们并未当做一项技术来描述,只是介绍了某些山上有这种”神奇的磁石“,并把这种现象比作慈母对儿子的眷恋。

因此,我认为,逐鹿之战中关于指南车的描述,未必不靠谱。虽然此时的先人尚不能把指南针作为一种技术进行量产,但不排除可以发现某些“秘密”,如某些“特殊材料”具有指明方向的功能,并作为秘密武器加以运用。

由于我国古代长期注重实物制造不注重理论整理,许多发明都扑朔迷路。在我国先秦的记载中,多次出现指南功能的记载,但因记载不详,且暂未见实物,考古上不成立。
  • 鼓角指挥系统

随后的大战中,玄女氏知道黄帝军以东海神兽的皮蒙鼓,以雷兽的骨做鼓槌,“声闻五百里”,以此指挥各部系统作战,克服了大雾的影响。

这个部分我认为神话色彩不大,所谓制鼓的材料,当时来自各地的部族自然有不同的经验。玄女族拥有更好的制鼓方法不足为奇。若是放到纯粹的神话里,哪里还要什么东海神兽的皮,直接请几个神兽出来喷火不就行了。

  • 气象的影响

在随后的战斗中,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相助,风雨大作,使得正在蓄水的黄帝军陷入困境。黄帝请旱神相助,驱散风雨,黄帝军趁势大攻,一举取胜。

放到今天的语境中,这些都荒诞不羁。可是,放在迷信盛行的远古时代,这些就可以理解了。

从历代皇帝祭天时的祈求,到百姓自发的“请龙王”,在遇到自然环境不利时,试图用巫术来化解,是古代最常见的应对方法。

古人把下大雨、大雨停,这种自然现象被附会成某些大神的法术,再正常不过。

对于逐鹿之战的描述,我也不敢说所有环节都可以用现代观点进行解释,只是,对比西方、印度的相关事迹,我国古人对逐鹿之战的描述算是最靠谱的了。

这是我的观点,不知道各位有什么看法,欢迎拍砖!

你是如何看待涿鹿之战的

涿鹿之战,是黄帝轩辕与蚩尤两大势力的大决战,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据现存的史料分析,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领,他的出身很成问题。《大戴礼记》中孔子的说法,“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庶人,说明他的出身是低贱的,并没有贵族血统。孔子的话,实际上暗示蚩尤的首领地位,可能并非来自继承,而是来自武力篡权。蚩尤的部落曾经臣服于轩辕,后来背叛,自立门户。

蚩尤的崛起,得益于武器的精良。武器的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木制兵器、石制兵器与金属兵器。《太白阳经》中有这样的说法:“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在中国兵器变革史上,蚩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先是夺取轩辕氏的一座大矿山:葛庐之山,后来另一座大矿山,名为雍狐之山。当时这座山的矿石被流水冲至山麓地带,因而发现了丰富的矿藏。蚩尤利用雍狐之山的金属矿,制造出雍狐之戟、芮戈等兵器,这些兵器在当时可能算是最先进的武器。由于蚩尤的搅局,当时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分别是炎帝的神农部落、轩辕的少典部落与蚩尤的九黎部落。

黄帝轩辕在阪泉之战大败炎帝后,蚩尤乘机卷入战争。蚩尤的参战,打乱了轩辕的部署,被迫放弃对炎帝的深入打击,转而迎战蚩尤的部队。在交战中,轩辕被打败了,只得向北逃窜,一直退到了涿鹿这个地方。涿鹿大约在今天北京西北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方,在五千年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