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写了什么为何清朝没有完整版?宋应星发明了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写了什么为何清朝没有完整版

宋应星,别名,宋长庚(1587—1666)年,是我们江西省奉新瓦溪人,是明朝末年的科学家,他所编著的《天工开物》,是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比较详尽、系统地记载和总结了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闪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全书共十八卷,内容十分丰富,受到国内外科学技术史研究者的重视,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认为它是“中国十七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

的确,清朝没有完整版,但民间流传最著名的是稻宜、煤、火药等,下面我摘录火药选节给大家学习。

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实验。然亦粗载数叶(叶指的是同叶),附于卷内。

凡火药以消石(消石是一种矿物名,叫甲消石,化学上叫硝酸钾)。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草木灰指的是木炭)。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种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消性至阳,指的是黑火药包含阳阴相互矛盾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爆炸原因)。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齑指的是细切成粉状态)。凡消性主直,直击者消九而硫一(指的是消九成硫磺一成);硫性主横,爆击者消七而硫三(如果要横爆炸力,就是消七成,硫磺三成)。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箸叶,蜀葵、毛竹叶、茄秸之类(这指的是烧灰用的树木),烧使存性,而其中箸为最燥也(燥指的是干燥烈)。

以上是《天工开物》介绍火药的知识,并且我在括号里略有翻译,而从开头就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注重“实验”的科学态度和技术,配制方法,这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进步的体现。

宋应星发明了什么

我们知道,明崇祯十年,一部在世界科技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在我国问世了。这就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他的曾祖父宋景是弘冶时的进士。但到他父亲宋国霖时,己是门庭不振。与封建时代的文人仕子一样。宋应星也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奋斗竞争过,但多次赴试除了万历四十三年,在省城南昌中过举人外,以后五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

但这次的京师之行,却大开了他的眼界。使他有机会深入广大的城镇,乡村,矿山码头,从普通劳动人民那里学到了大量的实践知识。当时的社会,己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苏,常,杭,嘉,湖的丝绸,松江的棉布,景德镇的瓷器,广信的造纸,京口,芜湖的浆染,无锡的印刷,这些手工业中心不断出现。那些工匠,农夫,矿工,和船伕子们,都成了他的先生和考官。

他最后一次应试失败时,他已四十五岁了。其后父母相继去世,他也有了妻室。为了承担这个日趋败落的家庭,他决意谋求一项公职。1634年(崇祯七年),宋应星出任分宜县教谕。这是专教县学生的低级文官。空闲时间,他不舍昼夜地工作,要用实际行动追回那逝去的时光。当年他沿途采访的笔记和图稿派上了用场。展现在纸上的,是一副壮观的十七世纪,中国城乡大生产的风俗画。风箱响,炉火熊,锻铁锚,铸铜钟。河上漕运帆举,田里水车轰隆,山中代竹开矿,水底淘金采珠……。

1637年他的宏篇巨著在南昌首次刋印出版,取名《《天工开物》》。全书共十八卷。每卷都用两个古雅的名子命名。首卷《乃粒》讲的是种田吃饭,末卷《珠玉》,多属富贵家的玩物,他说这样安排是(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其它诸卷,《乃服》讲养蚕穿衣,《彰施》讲染色,《粹精》讲粮食加工。《作咸》,《甘嗜》,《膏液》讲副食。《冶铸》,《锤锻》,《五金》讲金属,《燔石》讲讲煤和其它矿物。《陶埏》讲砖瓦瓷器,《杀青》讲造纸。《舟车少讲交通工具。《佳兵》讲火药,武器。《丹青》讲颜料。《曲蘖》讲酒曲。几乎涉及当时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所有生产部门。

除文字叙述外,每卷都有精致的插图,把各种生产方式,工艺流程,或机器构造,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些图,线条清晰,比例适当,立体感强。关键的零部件都一一注明。

有了《天工开物》这此图纸,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原貌。例如明代有一种流行于江南地区的花楼织机,结构复杂,操作不易。但根据《乃服》卷中的插图,后人就可以较容易地仿造和使用。1982年在加拿大科学中心举办的(中国古代科技展览会,上就有一架大型花楼机,引起外国朋友的极大兴趣……。

就文风讲,他的文章叙述简炼,议论有据。用三字两语就能奌出设备的操作要点

《乃服》卷讲到民间培育蚕种,用早雄蛾与晚雌蛾杂交,(幻出嘉种)。将白雄蛾配黄雌蛾,(其嗣变成褐茧)。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应用生物学,定向变异原理方面的成果。奥地利学者孟德尔,进什著名的豌豆杂交试验,是在两个世纪以后了,难怪英国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见到这个养蚕部分的节译本赞叹不已,称之为人工选择和变异的权威著作。

《五金》卷关于钢铁冶炼技术,记载了许多革新创造,例如巨大的活塞式风箱,经过改进的(灌钢法)。用泥粉作熔剂,加速生钟中碳的氧化过程,以及把冶铁炉与炒铁设备串联的连续作业流程等。同卷还提到用炉甘石(碳酸锌)制倭铅(锌),是世界上最早的炼锌记录。

《锤锻》卷中提到的(生铁淋口)法,即在熟钟制的器具上淋上一层薄薄的生铁水,经热处理,可加工成既耐磨又坚韧的工具,这是金工史上的一项创造。

《燔石》卷介绍了井下掘煤的两项重要措施,一是用中空的竹管,把井下的瓦斯引出地面,一是设支板,防止塌井事故。瓦斯爆炸与塌方,是欧洲早期煤矿最头痛的问题。从《天工开物》的记载中,可是我国早在宋代就已有了相当好的安全防护措施。

《作咸》卷提到(舂碓凿孔),用冲击方法开凿井盐,特别提到一种安有(消息)的竹筒。所谓(消息)就是用皮制的阀门,当竹筒沉入井下时,下端阀山受卤水的压力而张开,卤水进入筒中,提筒时,阀门又受卤水重力下压而封闭,这是利用力学原理设计的唧筒装置。

作为科学家的宋应星,不仅记录冬种生产方式,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科学方法都作了探索,例如他在《乃粒》卷中提出土壤和植物都因时因地不断变化,《五金》卷中谈到和用,金,银,铜,锡,铅,锌,汞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分离或检验金属。除了定性的描述外,他还特别注意定量的分析与记录,凡是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长度,重量,体积,时间,比率等都做了详尽的记载。《冶铸》卷谈到铸造一丈多高的铜钟,投料重量精确到两,《杀青》卷谈造纸,长度精确到寸,……。

《天工开物》刋行后不胫而走。清初康熙年间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汇编的大型农书《授时通考》,以及其后的《植物名实图考》等多部著作,都大量征引了该书的内容与插图。大约在十七世纪末,这部书己传到日夲,引起江户时代学者的极大兴趣。一时竞相传抄。1771年,大阪的书店翻刻全书,使它有了第一个外国版本,朝鲜学者朴趾源,也把此书推荐给夲国人民。在欧洲,首先有法国人于连,陆续把有关章节译成法文,发表在《法兰西科学院院报》,《化学年鉴》等权威刋物上。随后又被转译成多种文字,传到英,德,意,俄等国。一些著名科学都在自己的著作里援引这部书的材料。

宋应星除《天工开物》一书外,还写下《野议》《谈天》《论气》《巵言十种》等十多种书,其中只有四种传世。《野议》是针对(朝议而言,在书中他有力的鞭挞了明末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宋应星应卒于康熙初年,大约享年八十岁。他的两个儿子和孙子们,都奉其遗训,不仕清,不科举。纵观他的一生,在政治和科学上都走过一些弯路。在一些基夲问题如农民起义,少数民族和忠君爱国的看法上,他没有也不可能超越他的地主阶级立场,在一些自然现象的待论上,也有一些错误地判断。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一部《天工开物》,足以奠定了他在科技史上的地位,他的品德,他的学风也永远值得后人学习。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把他与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相比。就其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的作用来说,这样的称呼是无愧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