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元好问今古北邙山下路(《临江仙·元好问》中“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借用李煜的名句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说说这句诗的含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临江仙·元好问》中“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借用李煜的名句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说说这句诗的含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这句话得从全文来看,北邙山,自古王侯将相多葬于此,所以作者才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这里的老尽其实也包括作者自己感叹英雄的怀才不遇,空老年华的悲凉,不由自主的就发出了这句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此句虽用自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在这里则更显悲壮,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能共语,自有一份英雄独立的悲凉之感。而最后的远目送归鸿则是源自于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之句,即表现出了哀怨又有不平之意。大概这样,有些来自于百度

元好问 台山杂咏

《台山杂咏》

作者: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
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
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
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
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
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
岂知身在妙高峰?

注释:

1、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2、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3、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4、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5、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6、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7、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最高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杂咏·其三

王维 杂咏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赏析】
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作者: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翻译: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
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
不要轻易地盛开,
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赏析: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元好问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赏析:

由词题可知,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这里的老尽蕴含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远目送归鸿源自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古诗咏菊 。

表示知道自己错了的诗句

1. 关于错诗句

2. 关于错的诗句
关于错诗句 1.关于“错”的诗句
玉楼春 晏几道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谁知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

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华筵启。 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 和气入、东风里。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