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解释(《四十二章经》是什么经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四十二章经》是什么经

佛经《四十二章经》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伊存授卢景佛经之后六十八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出现,名为《四十二章经》,是中印度人竺法兰所译。

他在永平初和另一高僧迦叶摩腾相偕来中国。迦叶摩腾自然也参加了这项翻译工作。经凡四十二章,故以之为名。《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

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 《鹿鼎记》里四十二章经 表面看是佛经,其实里面另有夹层,夹层内容,也就是一部地图,只有凑齐八部,才能得到完整的地图,地图内容是清朝的龙脉,也就是清朝人入关前藏宝的所在地。

扩展资料: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有通、有别。通,就是这一个“经”字,这是一个通名,佛所说一切经典的通名就叫“经”。在“经”的上边又有一个别名,别名就是这一部经自己的名字,它一个特别的名字,和其他经不一样的名字。

这经就好像我们人都叫人,这是一个通名;人又有自己的名字,姓张的叫张某某,姓李的叫李某某,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佛说经也是这个样子,有通名,有别名。

“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的一个别名,别名里边又分出来这部经是人法立题。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经,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题。

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佛的语录,把佛所说的话,聚集在一起,成为一部经。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的语录。

这是最初传到中国的经,由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用白马驮经到中国,在洛阳那儿就造了一座白马寺。白马寺是皇帝造的,就是在汉明帝的时候。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八章 尘唾自污》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尘唾自污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前一章已经说明无故骂佛、诽谤佛的罪过很大,那末,世间的贤人呢?也同样的不可以随便伤害,这是本章所强调的。 「佛言」,佛对我们说,「恶人害贤者」,恶人,就是坏人,如果坏人想陷害贤良的人(好人),不可以的,为什么?我可以举一个譬喻,「犹仰天而唾」,就好象把头仰着,对着天上吐口水,你们想想,天太高了,我们的口水能吐多高呢?所以,口水是「唾不至天」呀,任凭你怎样吐,是吐不到天的,当然「还从己堕」,口水没有吐多高还是会掉落到我们自己的脸上。 佛先说了吐口水的譬喻,接着,再举了一个譬喻:「逆风扬尘」,所谓逆风,就是和风吹的方向相反;尘,就是尘埃、灰尘。我们站在上风,想用灰尘投掷出去,目的是要伤害贤人,可是「尘不至彼」,灰尘并没有办法掷到对方身上,结果,「还坌己身」,灰尘反而会被风吹向我们自己身上来。 「贤不可毁」,所以我们听了佛讲的这两个很浅显的譬喻,就知道我们不但对佛不可以诽谤,即使是贤良的好人,你根本也没有办法伤害到他,贤良的人好象是天一样的;也好象是站在上风的人。天,我们没有办法用口水吐到他,我们也不可以用灰尘去给贤良的人弄肮脏、要伤害他,最后一定会「祸必灭己」,要知道,一般坏人,存心不良的人,时常动脑筋,打人家坏主意的人,结果反而自食其果,自己招来祸患。佛教是讲因果的,我们随便陷害人家,结果,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以上第六、七、八三章,都是阐明害人结果反而会害自己的道理。佛苦口婆心地引用种种浅显、生动的譬喻来训导我们,实在引人入胜,足以让我们深深地反省,也是令人无穷的回味。

四十二章经讲的是什么

如下:

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

介绍

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是《四十二章经》。据东汉《牟融理惑论》等书记载,传说汉明帝永平七年(64)时夜梦金人飞行殿廷,于是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永平十年(67),他们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了经书、佛像,翻译了《四十二章经》。

这部经书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因此有关学者考证,它不是直接的译经,而是一部辑译多种经书的“经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释】第十四章是说明善,没有什么能比得过真正的修行,这是最善的。大,就是证得真实的理,这是最大的。昨天讲到第十三章“问道宿命”,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讲到,但是可以从别的地方再讲,因为有很多的东西大家已经清楚了,就不再重复。这第十四章说:没有比真正修行者再善的了,这是最善。什么是最大呢?就是证得真理的那个理,真实理。 “请问善大”,这其中就有个善和恶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了恶才有了善,善恶是对立产生的,有了善,就说明已经有了恶。所以说,我们有了“善”,就说明现在已经远离了真善。我们只有远离了所谓的“善“,才会产生真善。由于我们的贪嗔痴过重,所以我们需要善。这个善,有世间善和出世间善,有世间的善法,有出世间的善法,这个不能混为一谈。在修道中,应该注意这个,有时候我们往往会把世间的善法搬到佛教里,作为我们的修行目标,这就误事了,所以说应该清楚这个。今天讲的这个“善”,是真善,是出世间的善,并不是讲世间的善。世间的善,它没逃出这个三界之内。出世间的善,它是究竟的真理。佛说什么是最善的呢?行道守真者善。佛说:没有比修行再善的了。修行是指行道而说的,这个最善。只有修行,我们才能真正的行道。我们现在都说是修行,但不见得是行道。虽然你心里说是修行,但是外道也讲修行,世间法也讲修,出世间法也有个修字,都讲修,但是能不能与道合,这个是两说着。外道他不能与道合,世间法不能与道合,我们要修的是与道相应的那个修行。所以佛说:行道是我们最大的修行。我们怎么样去行道?具体的,那就是怎么样息灭贪嗔痴。守真,也就是戒定慧才能守住真的,只有守住真才为最善。这个真不再多讲,因为昨天已经给大家讲了一些。这个行道守真最善,没有比它再善的,世间善也离不开它。虽然我们说世间善不是佛法,但是世间善也没有离开它。那什么是最大呢?佛又继续讲了,“志与道合者大”。志与道合,就是你所有的愿力、行为与道相合,就是与真理相合。只有证得真实的理才为最大,那也就是道。真实的理和道是一个概念,并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那就不是佛法,只有一个,理体具足。真理就是这样,理体具足,理也是体,体也是理。这句话很重要,应该把它记下来,理也是体,体也是理,理体具足,这个时候才能称为真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正确的修行,比如严格持戒,由清净的戒律得到了真正的定力,由清净的定力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与道相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一看宣化上人讲的:【释】“沙门问佛”:有一位沙门请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什么是最好的事情?什么事情是最伟大的事情?最要紧的,最应该做的?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佛答复他的问题说,你能修行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最好的,不要修旁门外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呢?就是不自私、大公无私、忘人无我。不要有一个自己,要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一举一动都是行菩萨道,利益众生。自己明白了,也要教他人明白;自己得到利益,也愿意其他人得到利益,不是自私自利的。能这样子,就是最善的。这行道守真是守真理,不要守虚妄、不实在的法。修行要明白真理,这是最好的,要不明白真理,那就不是守真。 “志与道合者大”:你的志愿和你所修的道合而为一,你能证果,得圣人果,或者证阿罗汉果,或者行菩萨道,这都是最大的。宣化上人把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