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李奇微乘坐直升机被击落,杜鲁门:太危险,尽快回
发布时间: 2023-07-11

无论是中国军史,还是美国的军史,都一边倒地说,美国陆军上将马修·邦克·李奇微将军厉害,而他的前任“联合国军”司令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就是个笨蛋,并由此还大量地引经据典,并说什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评价麦克阿瑟是一个“难缠的对手”,以此证明李奇微确实厉害。

其实,所有说李奇微厉害的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麦克阿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而李奇微将军不仅遏制住志愿军的攻势,还敏锐地发现了中国军队“礼拜攻势”,因此发明了“磁性战术”、"绞杀战"之类的,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重创。

这样一来,似乎高下立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1、杜鲁门的理想。

1950年6月23日,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作为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总统私人代表,前往汉城,并在李承晚等一批南朝鲜文武大员的陪同下,头戴一顶黑色礼帽,穿一身黑色西装,在前呼后拥中登上三八线一处高地,用高倍军用望远镜观察北朝鲜。

约翰·杜勒斯先生回到美国不久,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了。

北朝鲜人民军官兵在金日成的指挥下,奋勇作战,以破竹之势向南部挺进,号称"亚洲之雄"的南朝鲜军被打得丢盔卸甲、一败涂地,6月28日,人民军解放汉城。

要说此时的美国那些白宫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高官们,特别是杜鲁门总统的心思,想全面占领朝鲜,那也不一定是真的,他们的希望是巴不得南韩李承晚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统一朝鲜,那是最好的,美国只要提供他们武器就行了,这样也能避免直接和苏联对抗,更能堂而皇之的宣扬自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了。但事实上特别打脸,经过诸多美国顾问团培训,接受了全世界最好武器的李承晚,不到三天,连首都汉城都给丢了,这也太丢人了。

杜鲁门和他的那些幕僚们,什么国务卿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逊,什么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气不打一处来,随即在布莱尔大厦召开有国防部长约翰逊、陆军部长弗克兰·佩斯、海军部长弗朗西斯·马修斯、空军部长托马斯·芬勒特、陆海空三军参谋长劳顿·柯林斯,福雷斯特·谢尔曼、霍德利等负责全国军事和外交的高级官员会议,一致认为,既然李承晚不行,无法保护美国人在日本以及在远东的利益,那些虚假的所谓自由、民主的脸孔也就无法顾及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出兵朝鲜,这个是哈里·s·杜鲁门总统和那些幕僚们共同的想法,而驻扎在日本作为日本裕仁天皇的太上皇-麦克阿瑟将军,其实就是一个执行者,也正是麦克阿瑟将军的好战和自命不凡满足了美国国务院的需要,我们可以猜想,如果麦克阿瑟先生不主张出兵朝鲜,那么“仁川登陆”的,必然是另一个人,或许就是马修·李奇微,既然麦克阿瑟自告奋勇,那么“联合国军”司令就非他莫属了。

展开全文

于是,以为人多就代表了正义的杜鲁门,挟持联合国,纠集了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泰国、法国、土耳其、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联邦、卢森堡等共16个国家的军队前往朝鲜,6月30日,杜鲁门下令将美国驻日本的地面部队7个师,作战飞机1000余架、舰艇300艘投入侵朝战争。接着,杜鲁门于7月7日下令扩充美国的战斗部队63万人,使美国的陆海空三军总数达到200多万人,这副架势很难说明是麦克阿瑟的个人要占领全朝鲜的欲望。

不过,一开始,估计哈里·杜鲁门先生还在小心翼翼地试探,担心引起苏联和中国的剧烈反应,所以,他还是要去麦克阿瑟,一旦遇到苏联或者中国军队的抵抗,要立即停止战斗。

可是,好战的麦克阿瑟本就希望在晚年建功立业,创下一个“不世功勋”,既然有这么大的力量,哪里还在意苏联和中国的态度,特别是1950年9月15日美军几十万大军在仁川登陆成功后,17日朝鲜人民军全面崩溃,麦克阿瑟的声望如日中天。

9月初,一架苏联双引擎轰炸机在中国旅顺附近被美国空军击落,苏联反应温和;9月15日,当美国发动扭转战局的仁川登陆时,苏联与中国没有介入;9月底,当联合国军抵达三八线时,苏联与中国仍然没有介入,杜鲁门的小心翼翼,因为苏联的温和反应,仁川登陆的辉煌成果,一去不复返。

虽然,1950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通过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对美喊话,“中国对美国突破三八线绝不会置之不理”。9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措辞强硬的讲话,10月3日凌晨,周恩来又紧急召见潘尼迦向美国转达“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北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然而,在美国看来,中国政府不过是借美国出兵,迫使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政府取得联合国的资格而已。

为了获得一颗占领全朝鲜的定心丸,杜鲁门总统不顾身份,巴巴的跑到威克岛,去拜麦克阿瑟的码头,且获得了肯定的答复,杜鲁门喜出望外,既然如此,那么就彻底的进攻吧,占领全朝鲜,这就是杜鲁门及当时所有美国高官的想法,于麦克阿瑟何干?

1950年9月30日,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率领下,抵达三八线,立即下达了向北全面进攻的命令。

2、麦克阿瑟失败是必然的,换了谁也不行。

都说麦克阿瑟是草包,可是看看麦克阿瑟的履历就知道,草包是怎么爬上五星上将的位置的?如果说草包都能爬上五星上将的职位,那么只能说美国整个军事机构包括美国总统都是一堆草包,这一点杜鲁门估计是不会承认的。

事实上,麦克阿瑟在面对诸多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的情报时,不是不知道,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第一个,他自恃的是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实力,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装备,刚刚才建国不久,国家一片废墟,百姓还吃不饱穿不暖,武器还是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军队,凭什么跟强大如自己的美国大兵斗?就像他在威克岛上和杜鲁门说的那样,“中国拿什么去打仗?飞机?大炮?巨舰?坦克?.......如果中国军队敢于进入朝鲜,那么面对的只有被屠杀”。而第二个就是,麦克阿瑟明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入朝,但山林茂密的朝鲜却找不到丝毫大部队的痕迹,有人说这是阴谋,但对于麦克阿瑟来说这其实就是阳谋,明知人家已经已经入朝,可就是找不到人家,怎么办?没办法,这就是阳谋。

面对阳谋,一路冲锋猛进的麦克阿瑟,实在是无可奈何,退兵吗?一枪未发,一人未见,黯然收兵,脸面何存,美国大兵的脸面何存?还不被国内的口水淹死?进吗?那就是失败,因为他面对的是毛主席的军事战略,面对的是刚刚经历了三十多年战争洗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领们,这些人无论是军事谋略,还是勇往直前的气势都不是长期在日本榻榻米上享乐的美国大兵所可以比拟的。如果没有毛主席的阳谋,如果美国大兵在遇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以敢死的勇气去拼搏,去战斗,那么鹿死谁手,还真的不一定,两军相遇勇者胜,可惜,这一切,麦克阿瑟都不拥有,只能用失败洗涮自己,换了谁也不行,也都是这个结果。

麦克阿瑟的失败,加上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的摔死,给对朝鲜战场充满了巨大热情的全体美国人泼了一桶零下摄氏度的冰水,全国舆论一致指向了白宫杜鲁门总统和他的高官们,让杜鲁门一下子陷入危机之中。杜鲁门简直是气急败坏,一边寻找替死鬼,一边使劲地狂吼,要使用原子弹。原子弹没敢打出来,配合杜鲁门向媒体叫嚣使用原子弹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麦克阿瑟成了杜鲁门的替死鬼。

说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多次违背杜鲁门命令,越俎代庖自行其是,触犯了杜鲁门,全是胡扯的。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美国总统杜鲁门以不直接通知的侮辱方式解职,“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交给了刚刚接替死去的第8集团军军长沃尔顿·哈里斯·沃克中将,又被彭德怀赶出南朝鲜首都汉城的李奇微手里。

据说,麦克阿瑟早就知道自己即将成为杜鲁门的“背锅侠”,准备直接辞职,以抗议杜鲁门的无耻,被杜鲁门知道后,大骂“我不会让他有向我辞职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不直接通知的解职后果。

冤啊,麦克阿瑟实在是冤啊!

3、李奇微就行吗?

从马修·李奇微的履历中,可以看出,这位先生也是一个相当牛掰的家伙,只是比麦克阿瑟将军差那么一点点,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当校长的时候,李奇微不过是西点军校的一个战术教师,所以麦克阿瑟慧眼识英才,对李奇微是非常的好。

不过李奇微还有一个履历,那就是他是五星上将、美国国防部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将军的所谓美军建制派将领,二战后美国几乎大多数将领都是马歇尔一手提拔的,而李奇微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还仅仅是一名上校助理参谋长的时候,就得到了乔治·马歇尔将军的赏识,在马歇尔的提携下,李奇微跟时任欧洲美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时任陆军参谋长约瑟夫·柯林斯都有共事的经历,共同属于二战结束后得势的一批将领。

李奇微

李奇微这种在人事上的优势让他在军届混得风生水起,得到杜鲁门总统、华盛顿陆军中央和远东美军总司令部同时的信任与认可,早在南朝鲜军队和美第8集团军被人民军赶到洛东江一线时,美军高层就想派李奇微替换当时的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中将,李奇微拒绝了,到底什么原因,据说是李奇微不想让沃克中将难堪,鬼才相信。

李奇微不想让沃克中将难堪,却不料,在第二次战役中,号称“虎头狗”将军的沃克中将稀里糊涂地就翻车挂了,真是天注定,1950年12月26日,李奇微走马上任,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刚到任,就被39军军长吴信泉打得慌慌逃离汉城,还装模作样的写了个什么“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