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被诛杀,这个结果与韩信本身有很大关系,因为韩信不但反复无常不忠心,并有过反叛行为,而且贬低刘邦,临危要封得罪刘邦

1.韩信反复无常,曾经追随过项羽,后转投刘邦,无忠心可言,从未被刘邦真正信任过。

最初韩信投靠项梁,在项梁战死后,就跟随项羽,但是项羽一直没有重用韩信,只给了一个小官,韩信曾多次献计,项羽也没有采纳。随后,韩信开始转投刘邦,不过起初也是未被重用。直到韩信又准备跑路另觅明主时,被萧何相中,于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然后,由萧何举荐,刘邦才委以领军重任,并获得辉煌军事成绩。不过,韩信如此反复的经历,毫无忠心,让刘邦对韩信无法真正信任。

2.韩信临危要封,亳无政治头脑,得罪刘邦

据说刘邦在荥阳一带牵制项羽时,陷入了项羽包围,处于苦苦相持。此时,韩信已攻下了齐国,却没有率军解救刘邦的意思,而是派人要封,并以齐国伪诈多变为由,要求刘邦封其为齐国假王。韩信临危要封,毫无政治头脑,刘邦大怒,后来在张良劝说下刘邦才答应封韩信为齐王。可以说,韩信的齐王封号是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封给韩信,并让刘邦开始讨厌韩信。

3.韩信杀钟离眜,第一次被告发谋反

韩信曾救过项羽大将钟离眛,因此两人关系不错。在项羽兵败后,钟离眛逃亡并投靠韩信,当时韩信是楚王,因此被人告发谋反,于是刘邦决定夺取韩信兵权。但韩信误以为刘邦只是要清除项羽的旧部,于是,准备牺牲钟离眛来向刘邦邀功。最终,韩信提着钟离眛的脑袋去见刘邦时,刘邦趁机夺走兵权,并把他带回雒阳贬为淮阴侯。

4.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贬低刘邦抬高自己

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领军能力,刘邦问韩信:“像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不过能带兵十万。”刘邦又问韩信:“那你呢?”韩信说:“我越多越好,多多益善!”韩信如此回答,不但言语上贬低了刘邦,让刘邦心里不悦,而且让刘邦心里更加害怕并开始提防韩信。

5.第二次叛乱被告发,韩信被杀

当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时,向韩信辞行,韩信对他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信任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唾手可得。”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

汉十年,如韩信所言陈豨开始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前往,韩信借病在家,同时暗中派人告诉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结果,陈豨兵败,韩信又被人告发谋反,吕后与萧何借机设计诱骗并杀死韩信。

可见韩信不忠反叛,贬低得罪刘邦是其被杀的主要原因。

韩信的死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能力越大,成就越大,或许我们应该更加谨慎,更加低调!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杨宇霆是张作霖奉军的“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角色,对张大帅的政略与战略方向影响极大;而郭松龄是张学良军团的统兵将领,对少帅影响较深,却不能直接劝谏张作霖,两个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军队的发展方向之争。

郭松龄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撺掇奉系军队主力入关争雄,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其实也间接造成了张作霖关内失利和横死回奉路上。

须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奉系军队穷兵黩武的军费都是东北百姓的血汗钱,《少帅》中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大败,在车站怒骂奉军各将领“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万军费,有这么贵的猪嘛!”足见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励精图治反而急于问鼎中原,确有“小马拉大车”之嫌,所以郭松龄和王永江背后骂张作霖“有俩钱就烧包”。

并且,庞大的军费当东北百姓不能负担时,张作霖还会寻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借一次,张作霖都要出卖一定的东北权益作为交换,在这一层上,千万不要过分美化张作霖,无非他有底线而已。

虽然战略决心是张作霖下的,但杨宇霆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接受过孙中山革命理论的郭松龄必恨之。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这是于公一面,杨宇霆还有个缺点是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成为奉军内部仅次于“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对张学良、郭松龄东北讲武堂的“新派”颇多打压,实际上不仅郭松龄,张学良本人对杨宇霆也是哪只眼睛都看不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老子的宠臣不好下手罢了,张作霖一旦驾鹤西去,就有了后来的大帅府枪杀“杨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战后分赃,是郭松龄彻底死心的分水岭,以张学良第三军团(郭实际指挥)的战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区域,郭松龄认为怎么都应该混个一省督军,其实名额也将将够用,岂料一直参赞中枢的杨宇霆非要过过督军的瘾,生生撬了郭松龄的位置出任江苏督军,“郭鬼子”终于忍无可忍了。

1925年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摆明了就是冲杨宇霆来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将权力移交张学良,为国为民的思想不能说没有,个人名利情绪也一定夹杂其中。

直奉第二次大战大胜后,张作霖为何不给最大的功臣郭松龄升官

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郭松龄立下汗马功劳。可是战后,张作霖并没有奖赏郭松龄,这也造成了郭松龄后来的“反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郭松龄是正规军校出身,不论治军还是打仗,都有很强的能力。不过,由于他籍籍无名,出身绿林的张作霖认为他书生气重,起先对他并不感冒。

好在,郭松龄在东北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时,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得到了张学良的钦佩,两人在校期间便亦师亦友,很谈得来。

张学良毕业后,担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郭松龄也在他的极力举荐下,被张作霖委任为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走马上任后,郭松龄对军纪散漫的卫队旅进行了军事整治。经过一年的时间,卫队旅军纪作风焕然一新,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让张作霖对郭松龄有了初步的认识。

随后,郭松龄奉张作霖的命令,协同张学良到吉林剿匪。他身先士卒,又很有谋略,在他的指挥下,很快就肃清了吉林一带的土匪。自此后,他便开始得到张作霖器重。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时,直军火力强大,奉军溃败而逃。唯有郭松龄指挥的三八旅,不仅撤退有序完整,还以少胜多。凭着顽强的战斗力,将直系军阀的兵力拦在了山海关内,最终让他们攻取奉天的计划泡汤,同时还护卫张作霖全身而退。

战争失败后,郭松龄帮助张作霖训练新军,针对奉军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三八旅,经过他的训练,很快成为奉军中的威武之师。

他因治军有方,获得了“大公无私、量才使用、信赏必罚、甘苦与共”这样的美誉。

(张作霖剧照)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再次打响。

郭松龄被张作霖任命为第三军的副军长,和张学良互相配合,与第一军将领姜登选和韩麟春成为奉军主力。

在这次征战中,郭松龄依然没有辜负张作霖父子的厚望,浴血奋战,屡获战功。特别是山海关大捷,让他更是名声大振。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志在夺取天下的张作霖,对参与战争的部下,自然要论功行赏。

本来,张作霖打算让姜登选接管江苏,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