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政治曝光:慈禧太后三次为大清帝国选择接班
发布时间: 2023-07-06

进入20世纪的第8 个年头,西历1908年, 入冬以来,神秘莫测的紫禁城就笼罩在诡异、沉闷的气氛中。

萧萧寒风吹动着枯枝败叶,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十月初十(11月3日),是大清帝国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的73岁生日。临近生日的前一天,慈禧太后突然传出懿旨,说要简化庆典,“明日皇帝在内廷行礼,王公百官仍在原处行礼”。

生日次日,慈禧太后就彻底病倒了。 但是,宫中传出的消息是,皇太后之所以简化寿庆,是因为皇帝病重。

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意识到了,这预示着,国家将有大事发生!

不过,人们对光绪帝病危的消息,多半是将信将疑。不仅因为光绪帝才37岁,正值壮年;更重要的是,宣布这样的消息不是第一次了,而事实证明上次宣布光绪帝病危消息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所以人们对今上是不是真的病危表示怀疑,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倒是慈禧太后的健康,令人生疑。

的确,从夏季开始,身体一向硬朗的慈禧太后就生病了,虽经太医院正堂张仲元等御医精心调理,仍久治不愈。入秋,老人家频繁出现咳嗽、肋痛、口渴等症。入冬后,咳嗽加剧,头痛目倦,面目浮肿。

生日庆典与其说是因为光绪帝病危,不如说是因为慈禧太后正缠绵病榻才不得不简化的。

不管最高层有意识要传达出什么信号或者刻意隐瞒什么秘密,一时间,对将要发生大事的猜测愈来愈多,谣言四起。

所谓无风不起浪,神秘政治中的谣言,往往是高层刻意隐瞒的真相的提前曝光,甚至是故意吹风以试探舆论的反应。事实上,紫禁城的某个密室里,挑选皇位继承人的方案已经开始酝酿、实施。

不用说,这幕大戏的导演、主角,就是为这个老大帝国掌舵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慈禧皇太后。

这是慈禧太后掌权以来第三次为大清帝国挑选继承人了。

第一次发生在35年前。

那一年,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19岁的同治帝去世,因为他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继承人问题就相当棘手了。同治帝去世仅仅两个小时,选择继承人的紧急会议就在养心殿西暖阁举行了。参加者除了两宫皇太后,还有同治帝的尚在世的五位叔父以及奕劻、景寿等担任大臣的宗室成员。

此时,慈安太后还在世,慈禧太后的威权也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到了一手遮天的程度,所以会议气氛还有些“民主”。

按常理,继承人如果选同治帝的同辈,应该是选成年人;如果选幼童,应该选同治帝的晚辈,以过继的方式继承大统。所以会议一开始就有人提议,应在同治帝晚辈“溥”字辈中选一人为大行皇帝立嗣,溥伦是最合适人选。也有记载说,同治帝临终前曾拟遗诏,立溥伦为嗣皇帝,恭亲王奕訢辅政。遗诏被慈禧太后收缴,谓之“小孩子胡闹”而废之。

不管有没有同治帝遗诏一事,立溥伦确是有道理的。因为随着同治帝的去世,咸丰帝这一脉就算绝后了,那就要在同治帝的祖父道光帝重孙辈中找人过继给同治帝以延续皇统。溥伦是道光帝长子的嗣孙,同治帝的堂侄,最有资格。

“疏属不可!”有人反对说。意思是溥伦作为大行皇帝的堂侄,血缘上还是远了些。但是同治帝没有亲兄弟,也就没有亲侄子,若按照这个观点推理,所有“溥”字辈,就都不够格了。

这句话让慈禧太后找到了台阶,她不失时机地表态说:“溥字辈无当立者”。

道理很简单,如果是选了“溥”字辈,就要过继同治帝为子,那么同治帝的皇后就是太后,慈禧太后就成为太皇太后。仿照此前太后垂帘听政的规矩,就应该是同治帝的皇后以太后身份垂帘,慈禧太后就要靠边站,所以她自然反对从“溥”字辈中选人。

慈禧太后的话一出口,就有人表示不敢苟同,一时与会者发生了争执。

“此后垂帘如何?” 慈禧太后不得不亮出底牌。当然,大家都明白,她所说的垂帘,不是指同治帝的皇后,而是她本人。

有人含含混混地说:“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于是,与会者按照这个思路,提出了一些人选,其中最热门的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载澂。

恭亲王奕訢曾经配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夺取大权,成为事实上的国家二号人物。当时权力架构甚至被认为是“叔嫂共治”。所谓功高震主,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慈禧太后对小叔子奕訢并不放心,时时提防,有时甚至还找茬把他踢开。对于这样的人,慈禧太后怎么可能愿意让他的儿子当继承人呢?

为了能名正言顺地继续把持朝政,慈禧太后端出了自己的既定方案:以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是她妹妹的亲生子、不满4岁的载湉过继于咸丰皇帝,以兄终弟及的规矩,继皇帝位。

经过一番讨论,最后以此定案。

也有记载说,由于争执不下,不得不采取“投票”方式决定继承人,最后慈禧太后的方案获得通过。这个说法不太靠谱,但作为当时高层对选择继承人意见纷纭的注脚,不妨姑妄听之。

对于慈禧太后的私心自用,高层乃至天下的读书人心知肚明。但是大行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她也提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选择继承人的最高原则是血缘,载湉不仅是同治帝的叔伯弟弟同时又是姨表弟弟,血缘最近,况且还有一个兄终弟及的规矩,所以高层人等不管是不是服气也就不便抗争了。

但是,此事实际上并不让人心服口服,直到光绪五年,同治帝下葬时,还有些言官站出来委婉表达不满,说今后光绪帝的子嗣究竟是为光绪帝还是同治帝承嗣?令慈禧太后相当尴尬。说明慈禧太后当初选择同治帝的继承人的做法,不仅挑选时在皇室内部有争议,在读书人中也是存有争议的。

最有争议的还是第二次选择继承人。

时光荏苒,恍然间十几年过去了,光绪帝到了亲政的年龄,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自己到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她依然充当着最后仲裁者的角色。年青的光绪帝面对内忧外患,求治心切,顺应甲午战败后人心思变的潮流,主导启动了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这固然是基于他作为人君的使命感、责任感,但也不能排除有以此赢得主动、摆脱慈禧太后操控的因素。惜乎这场为朝廷、为国家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固阻挠下,仅仅进行了百日就夭折了。当慈禧太后得知康有为辈维新党人居然破釜沉舟策划围困颐和园捕杀她的密谋后,震惊之余,不仅斩杀“六君子”以泄愤,还决心废除光绪帝,另立新君。

戊戌政变后,已由幕后走到前台——训政的慈禧太后密谋立咸丰帝五弟的儿子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儁为皇帝,甚至为他议定了年号——保庆。

慈禧太后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有原因的。

囚禁光绪帝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如不另选新君,慈禧太后势必还要面临归政的压力;更为严峻的是,只要光绪帝在位一天,流亡海外的康梁维新党就一天不会消停,且矛头直指慈禧太后本人。这是慈禧太后的心病。从时局看,镇压百日维新后,国家政治迅速转向僵化保守,而亲贵中以端王载漪最颟顸守旧,是保守势力中的活跃人物,他投慈禧太后之所好,鼓动废除光绪帝。此议正中慈禧太后下怀,经过一番斟酌,她选中了溥儁。一旦这位15岁的顽劣少年上位,慈禧太后即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继续执掌大权,同时也阻断了康梁之辈拿光绪帝大做文章的机会。至于端王其人,浑浑噩噩,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不会对慈禧太后的权力形成任何威胁。此外,溥儁与慈禧太后也有血缘关系,是她弟弟的外孙。

也可以说,慈禧太后此次选择储君,完全不顾规矩,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废除光绪帝没有什么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即使另立新君,也轮不到溥儁,毕竟他的祖父当年名义上已过继出去,在同为道光帝曾孙的“溥”字辈中,第二代恭亲王溥伟、咸丰帝长侄也即道光帝长曾孙的溥伦自然比溥儁更有资格,也就是说,立溥儁为帝的合法性明显不足,威权熏天如慈禧太后者,也不能不小心行事。

慈禧太后先是命对外宣布光绪帝病重,御医已无力回天,征求名医为皇帝治病,从而发出了废除光绪帝的信号。结果弄巧成拙,列强驻华使馆纷纷表示愿意派西医为光绪帝治病。国家二号人物荣禄兼掌外交,不得不费力周旋。就在这个时候,签订《马关条约》后灰头土脸被安排到两广总督位置上的李鸿章也密报荣禄,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听说贵国准备废立?有这事吗?”英国公使问李鸿章。

“我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消息。”李鸿章回答,又说,“即使是确有其事也是内政,外国无权干涉!”

英国公使回应说:“不干预内政没有问题,但是……”他以威胁的口气说,“恕我直言,中国以后与我们大英帝国交涉,我们可是只认‘光绪’二字,其他非所知!”

当然以上只是大意,原话要礼貌周全些。

英国是当时世界头号强国,基本上可以代表列强的态度。这让慈禧太后恼恨不已,直骂洋人真是吃饱了撑的,多管闲事!选继承人是皇室的“家务事”,皇室以外的中国人都没有权利置喙,你们洋人有什么资格多嘴?

洋人那里传出的消息不利好,荣禄又报告一个“恶耗”:当他把慈禧太后的意思私下示意给德高望重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时,不料刘坤一的回复很干脆,说“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

甚至普通老百姓,大概受欧风美雨的洗礼,也跃跃欲试,对外发声。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等1231人联名,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危词要挟”,以要求保护圣躬的名义,警告当局不得废除光绪帝。

尽管阻力重重,但慈禧太后不想改变主意。荣禄则劝谏说最好先采取缓冲措施,于是光绪二十五年底,西历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溥儁入继穆宗毅皇帝——同治帝——为嗣, 立为“大阿哥”。随后命大阿哥在弘德殿读书。光绪二十六年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