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有哪些关于地理方面的冷知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地理知识

为讨论形成南极臭氧洞的原因,各国科学家通过气球、飞机、火箭、卫星及地面站等多种现代化观测方法获取了大量资料,并用计算机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曾有两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工作与研究臭氧洞形成的原因有关。

如今,有关南极臭氧洞形成的科学机理已经基本厘清。陆龙骅说,形成臭氧洞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大气中存在有人类活动排放的氟里昂和溴化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春季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中较长时间的低温。

为制造冰箱和空调等,人类发明和使用了氟里昂和溴化烃等含氯和溴的化合物。这类污染物质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泄漏排放到大气中滞留的时间很长,在大气垂直环流作用下会从对流层到达平流层,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发生分解变得不稳定,释放出氯原子。氯原子与平流层的甲烷或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盐酸和硝酸氯。

通常情况下,这些物质被称为平流层的“氯储存库”,氯原子在平流层不具备催化循环反应的功能,因此,全球平流层并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臭氧损耗现象,但在南极冬春季极低平流层环境下发生了意外。

南极大陆冬季极夜环境异常寒冷,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的阈值时导致了极地平流层云(PSCs)的出现。在PSCs表面发生了非均相化学反应,氯气不断累积,当春季阳光出现时,氯气光解成游离态的氯原子,参与了损耗臭氧的

催化循环反应。在数月的催化反应时间里,1个氯原子可“吃掉”10万个臭氧分子。

为什么平流层的臭氧损耗在南极表现得更为强烈,这得从南极有独特“个性”的大气环流说起。

受南半球的地理特征和大气驱动力影响,南极上空的大气运动以绕极环流为主。冬季极夜期间,南极上空的绕极环流更加强盛,风速最大区在南极大陆边缘,可持续几个月。南极上空这一绕极环流被称为“极地涡旋”,其高度范围从距地面数公里直到50公里以上。因为南极四周是海,存在数月之久的南极“极地涡旋”像一堵无形的墙,围绕在南极上空,阻止南极内部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阻碍了极地平流层与中低纬度地区平流层物质和能量的交流,使得南极上空的大气属性明显区别于外部,也使得极地地区的臭氧损耗在封闭的空间里持续。

北极也有“极地涡旋”,但北极地区的地面四周海陆相交,频繁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时常冲破“极地涡旋”的封闭状态,使得北极“极地涡旋”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均普遍低于南极地区,因此,北极地区春季的臭氧损耗通常远低于南极地区。

面积缩小与平流层异常变暖有关

那么今年南极的臭氧洞怎么会变得这么小,是不是臭氧洞被修复了呢?

相关机构表示,虽然世界各国在减少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使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今年相对较小的臭氧空洞主要与平流层异常变暖有关。

科研人员在分析今年臭氧洞变化原因时,同样也提到了气象因素:由于今年10月以来,南极上空异常温暖,臭氧空洞缩小至有记录以来的最小规模。这样的情况与2002年、1988年相似。同期平流层垂直剖面上的平均温度表明:温暖的年份与大气臭氧总量偏高、臭氧洞偏小密切相关,而寒冷的年份与臭氧含量低相关。他们分析认为,2019年是40年来出现的第三次由于平流层温度过高导致臭氧消耗减少。

陆龙骅指出,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不能因某一年偏冷,就认为气候在变冷,同样也不能因某一年臭氧洞偏小,就认为臭氧洞已被修复,南极臭氧洞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臭氧洞变小,是否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对臭氧层有利,那么人类继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臭氧洞会不会变得更小呢?

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保罗·纽曼说,并不完全是这样。事实证明,二氧化碳在平流层中的作用与在离地面较近的对流层的作用相反。纽曼解释说,平流层中的二氧化碳会吸热,然后散逸到太空中,它实际上会让平流层变冷。地球变暖不光是温室气体的原因,所以排放温室气体不等于拯救臭氧洞。

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缩至近40年最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2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由于南极上空出现异常大气状况,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在今年9月至10月期间缩小到1982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

NASA介绍,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大小每年都有变化,9月至12月南半球进入春季后,强烈的西风会在南极大陆上造成极地涡旋,会破坏50%以上的平流层臭氧,此时的臭氧空洞应该会变大。

2019年9月8日的臭氧空洞是今年最大的

但最近,臭氧空洞的面积缩小为约1010万平方千米。今年9月8日这个面积还曾达到了1632万平方千米。而往年此时,面积约为2072万平方千米。

2019年10月16日的臭氧空洞

虽然臭氧空洞面积减小是好事,但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地球科学首席科学家保罗·纽曼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臭氧层在迅速恢复。由于今年全球气温偏高,南极上空的极地平流层云有所减少,其释放的破坏臭氧粒子的“自由基”也就减少了。

2006年9月8日的臭氧空洞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大气科学家苏珊·斯特拉恩表示,因气温升高而缩小臭氧空洞的状况,曾在1988年9月和2002年9月出现过,这种情况还是非常罕见的。

有哪些关于地理方面的冷知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地名也是如此,有些地名的得名与其历史、地域、方言等有关,甚至与颜色也有不小的关系,今天丸子就为大家讲讲那些以颜色命名的海洋。

1.黄海(the Yellow /Huanghai Sea)

黄海是我的四大海洋之一,其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最深处在黄海东南部,约为140米。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2.红海(the Red Sea)

最近一部《红海行动》展示了大国尊严、大国责任、大国气魄,“一个中国人都不许伤害”、“一个中国侨民都不能少”。

红海是位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通过苏伊士运河连通地中海,其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对于红海的得名并不是海水的颜色呈红色,据说很有可能是海洋中的红色海藻、红色的珊瑚沙或红色的贝壳使海水略呈红色,因而得名红海。不过也有说是因为古代埃及称沙漠为红地,故称其附近的海为红海。

3.白海(the White Sea)

白海是北冰洋的巴伦支海伸入欧洲的俄罗斯部分几乎被陆地围住的水域,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其面积为9万平方千米。

白海的得名则是由于其地处高纬度地区,终年白雪茫茫,海面被冰层覆盖,阳光照耀在其上产生发射,使得海水颜色呈白色,另外白海有机物含量少,海水也呈现白色。

4.黑海(the Black Sea)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内海,其面积约42.4万平方公里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接地中海,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也正是如此土耳其海峡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黑海的得名则是因为古希腊的航海家认为其海水的颜色比地中海的海水深黑,不过现在由于多瑙河的污染物排入黑海,黑海离真正变黑似乎不远。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历史和地理!

怎样用地理知识说情话

1、一直向西走,越过黄昏线,越过日界线,回到初识你的那一天。

2、老师曾说:当寒流遇到日本暖流时,会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