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围棋故事有哪些有感人的吗?象棋的起源在哪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中国的围棋故事有哪些有感人的吗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当时人们将其称之为“弈”,下围棋则叫做“对弈”。

隋唐时,万国来朝,这种游戏传入周边邻国,之后又传入了欧美国家,现如今东亚文化圈(中、日、韩、朝)仍流行着这类游戏。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中日韩三分天下,但现如今日本已经远远掉队,只剩下中韩争霸,而且中国棋手排名占很大优势(排名前20的棋手有17名是中国人)。

今天说的是“大唐第一国手”王积薪的故事

王积薪是唐玄宗时期的棋手,进宫之前,他曾住在当时的宰相张说家中,这段时间经常与僧人对弈,棋技逐渐精湛起来,便想通过自身棋艺来谋求一官半职。果真不负自己的期望,王积薪成为了一名“旗待诏”。(这是唐玄宗时期特有的官职,早前也有此名称,但不设官职,候命于翰林院,随时等待皇帝召见)

虽然官职品阶不高,但好在可以经常和皇帝见面,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王积薪凭此获得了玄宗大量赏赐。后来安禄山造反,玄宗落难逃往四川,王积薪也跟着去了四川,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就是他旅居四川的时候。

因为当时跟随玄宗的朝臣太多,驿馆住不下太多人,所以王积薪只能自找住处,最终落脚在一间小旅馆。

夜深时分,王积薪听到一屋中儿媳对另一屋的婆婆说:“如此美好的夜晚不能浪费掉,咱们婆媳俩下盘围棋怎么样?”婆婆同意了媳妇请求。王积薪觉得十分奇怪:屋里没有点灯照明,婆媳又分居两屋,她们是怎么下的围棋呢?

于是他将耳朵贴于地面静听,才发现二人下的的是盲棋,只报落子位置,不会用到棋盘和棋子。王积薪暗自记下了二人落子顺序,第二天一早便在棋盘上复原昨日棋局。从二人对弈过程来看,二人对围棋的理解都远超自己,王积薪想到自己常以“第一国手”自诩,顿时感到汗颜。他明白了“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对待围棋更加谦虚谨慎,经过不断终成一代旗圣。

传闻王积薪在蜀中遇到多位仙人,并与之对弈,经过不断的实战,王的棋艺逐渐走向巅峰。

上述就是有名的“王积薪闻棋”的故事,这个故事记录于唐·李肇的《国史补》,原文如下: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象棋的起源在哪里

象棋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迷你战争的棋类游戏,因为上手容易学精难,因为普及性高,一直以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不完全统计现在会下象棋的人在中国就有3亿人左右,甚至比全世界会打麻将的人还要多。普及程度相当广泛。 象棋并不是某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一代一代的逐渐被完善起来的,最初的象棋并不是32个子。 由于象棋中除了将帅,最重要的子就是车,我们便得知,象棋中的战争,以车为主力! 春秋战国前战争打仗就是,马拉车,车上站着人,拿着长矛。类似于现在的坦克的地位。 所以象棋应该是春秋战国以前发明出来的。至于炮。这个字本来是砲。是投石器,并不是火炮。所以没有热武器火炮是唐宋以后才有的,这类问题!

日本和中国围棋古书都有哪些越全越好

一、中国的有:1,布局,棋势类。较著名的有过百龄的《四子谱》,《受三字谱》,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施定庵的《弈理指归》,《弈理指归续篇》,卞立言的《弈萃》,臧念宣,吴修圃的《弈理析疑》等。2,评棋类。有季心雪的《弈墨》,周东侯的《弈悟》,吴瑞徵的《不古篇》,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程兰如的《晚香亭弈谱》,程兰如,施定庵的《弈理妙悟》,郭谦的《绘声园弈谱》等。3,残局,官子类。有《官子谱》(由过百龄,曹元尊辑),陶存斋的《官子谱》,钱长泽的《残局类选》,卞立言的《弈萃官子》等。4,棋谱汇编类。有金茂志的《围棋近弈》,盛新圃的《师竹斋谱》,汪秩,毛孝光的《受子谱》,李汝珍的《受子谱》,《空中楼阁谱》(编者不详),唐滏,唐淦《怡怡堂围棋新谱》等。5,综合性谱类。有董耀的《弈学会海》,黄龙士的《弈括》,沈赋的《居易堂围棋新谱》等。二、日本的有:本因坊算砂的《本因坊定石作物》《发扬论》、《棋经众妙》、《死活机妙》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围棋的古书也是数不胜数,以下就不分类:《弈旨》 我国最早系统论述围棋的文章。汉班固作。 《围棋铭》 铭文。东汉李尤作。 《围棋赋》 赋篇。 《围棋赋序》 围棋文献。汉末王粲作。 《弈势》 围棋论著。汉末应玚作。 《博弈论》 围棋论著。三国吴韦昭(韦曜)著。 《棋势》 古代围棋书谱。 《敦煌碁经》 简称“棋经”。围棋论著。作者不详。 《原弈》 围棋论文。唐皮日休作。 《围棋十决》围棋行棋要决。作者相传有唐王积薪、宋刘仲甫诸说。 《棋经十三篇》简称《棋经》。围棋论著。作者有宋张拟、张儗、张靖、刘仲甫以及宋代以前所作等诸说。 《棋决》 围棋论著。北宋刘仲甫著。 《围棋义例诠释》简称《围棋义例》。围棋论著。北宋徐铉著。 《忘忧清乐集》围棋书谱。南宋李逸民重编。 《玄玄棋经》亦名《玄玄集》。围棋书谱。元严德甫、晏天章辑。 《适情录》围棋书谱。明林应龙辑。 《秋仙遗谱》围棋书谱。明诸克明辑。 《亦问》围棋论著。明王世贞著。 《弈旦评》围棋论著。明冯元仲(也作马元仲)著。 《弈律》围棋著作。明王思任著。 《会弈通玄谱》围棋书谱。明朱常(氵迁)辑。 《石室仙机》围棋书谱。 《石室秘传》围棋书谱。王绍冈、徐实同编。 《石室启秘》围棋书谱。明清流逸叟辑。 《弈正》围棋书谱。明苏之轼编。 《万汇仙机棋谱》围棋书谱。明朱常淓辑。 《仙机武库》围棋书谱。明末陆玄宇父子辑。 《秋仙汇选》围棋书谱。明沈国俊辑。 《弈时初编》围棋书谱。明末周元服、汪幼清选评,张得一、陈旻昭鉴定。 《弈志》围棋书谱。明汪贞度、清汪显勋辑。 《弈隅通会》围棋书谱。明坐隐先生辑,清汪秩重编。 《弈鉴》围棋书谱。作者不详。 《三子谱》全称《受三子遗谱》。围棋书谱。明末清初过伯龄辑。 《四子谱》围棋书谱。明末清初过伯龄编著。 《官子谱》围棋书谱。未署作者姓名及刊印年代。 《文蔚堂选谱》围棋书谱。清初抄本。 《弈墨》围棋书谱。清李子燮辑,季心雪选评。 《不古编》围棋书谱。清吴瑞徵选评,蒋闻昭校定。 《眉山墅隐》围棋书谱。清徐星友、程兰如评本。 《师竹斋谱》围棋书谱。清盛新甫辑。 《弈学会海》简称《弈海》。围棋书谱。清董耀编。 《弈括》围棋书谱。清黄龙士著。 《居易堂围棋新谱》简称《围棋新谱》,又名《弈理金针》。围棋书谱。清沈赋等选辑。 《兼山堂弈谱》围棋书谱。清徐星友作。 《弈悟》围棋书谱。清周东侯著。 《四大盘弈谱》围棋书谱。传黄龙士著。 《围棋近谱》围棋书谱。清金茂志辑。 《弈理指归》围棋书谱。清施定庵著。 《弈妙》围棋书谱。清吴峻编。 《桃花泉弈谱》围棋书谱。清范西屏著。 《残局类选》围棋书谱。清钱东汇编。 《弈理指归图》围棋书谱。清施定庵原著,钱东汇绘图、删订。 《三张弈谱》围棋书谱。清张诚等校刻。 《弈理指归续编》围棋书谱。清施定庵作。 《弈理析疑》围棋书谱。清臧念宣、吴修圃辑。 《空中楼阁谱》围棋书谱。编者不详。 《受子谱》围棋书谱。清汪秩、毛孝光辑。 《弈萃》围棋书谱。清卞立言著,卞宝臣校刊。 《弈萃官子》围棋书谱。清卞立言辑。 《董六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