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尸骨真实图片(诸葛亮斩马谡的真相,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相,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多谢邀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他一生中最痛心的事,以至于在马谡死后,诸葛亮放声大哭。他不只是哭的是马谡辜负了他的希望,使得他失去了最好的北伐机会。他还哭的是自己没有刘备的识人之明,在关键的时刻错用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马谡不可,而且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一、不可大用的马谡。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关键性战役,如果这场战役胜利,诸葛亮将席卷陇右,进取关中。那样《隆中对》里北取秦川的战略设想就得以实现。拥有雍凉益三州的蜀汉,就可以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为下一步进取关东做准备。

可是这个设想,因为街亭之战的失败而夭折了。这一场战役的失败,主要的责任是在马谡的身上。史书说他在来到街亭之后,布置战场的时候,“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在兵法中明确指出,军队举措烦扰的原因,是主帅不得军心的缘故。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马谡这个人缺乏统帅才能,手下的将校对他不服。

当时安排任务的时候,大家的看法是要任用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将做主帅,可是诸葛亮还是违背了大家的意愿,任用了马谡。这是因为诸葛亮对马谡的才能十分欣赏,认为他能够担负起这一重任,为蜀军带来胜利。

诸葛亮和马谡的私交也很不错,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都是来自荆州的人员。马谡喜欢谈论军国大计,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诸葛亮和他探讨事务,经常日以继夜。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马谡提出了“心战为上”的战略。诸葛亮依计而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在诸葛亮北伐时,马谡也跟随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下可用之人不多,像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将也没有时间磨合。因此,诸葛亮对马谡的期望至深,也是人之常情了。可是诸葛亮没有注意的是,马谡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却没有做好一军统帅的能力。

刘备临去世的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个评价当然不是刘备凭空捏造的。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被刘备委以重任,满腹经纶的马谡当然也不会逃过刘备的眼睛。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马谡是第一批随刘备入川的人员。

可是与在战争中大放异彩的黄忠、魏延、庞统、法正不同,我们根本看不到马谡在战争中有什么出色的表现。而且在夺取益州后,刘备把马谡派往地方担任地方官,再也没有让他参与军国大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丝端倪,肯定是刘备在战场上对马谡进行了考验,可是马谡的表现让刘备失望,得到了不可大用的评价。

马谡在率军赶到街亭后,就马上准备对远道而来的张郃进行防御。诸葛亮让马谡守住街亭的城寨,将张郃牵制在街亭之前。张郃的军队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早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背后有关陇道的阻隔,张郃的五万多的人马将会陷入方圆二十里的绝地。张郃只能迅速拼死一战击破敌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马谡利用街亭固有的城寨,构筑防御工事防守,张郃远道而来,没有重型攻城机械,是不可能短时间拿下街亭的。更不要说在街亭背后还有诸葛亮统帅的蜀军主力,时刻可以应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马谡的这次任务都是很容易完成的。

但是马谡却好大喜功,舍水上山,要居高临下与张郃决战。结果马谡被张郃切断了水源,自己又不能稳定部下混乱的军心,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又带头逃跑。这使得街亭的蜀军被轻易击溃,丢失了街亭前哨的诸葛亮,也因此前无所据,只得忍痛撤回汉中,诸葛亮成功希望最大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二、诸葛亮斩马谡的原因。

我们看街亭的失败,就会发现,马谡虽然是这场败仗的主要责任人,但是违背大家意愿任用他的诸葛亮也要负担一定的责任。而且在街亭之战中,蜀军的损失也并没有那么巨大。虽然蜀军被张郃击溃,但是由于有王平的掩护,再加上诸葛亮主力的威慑,张郃没敢追击。所以,诸葛亮得以将蜀军主力撤回汉中,该从容地将西城千余户百姓也带了回来。

在战役结束后,诸葛亮为了提振士气,对战役失败的责任人进行了惩罚。他自己自贬三等,诛杀了马谡和将军张休、李盛,剥夺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军权。不过在对于马谡的处理上,引起了当时和后来者的争论。

当时在诸葛亮手下的蒋琬就因为马谡的处理,对诸葛亮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马谡是一位有才能的智计之士,仅仅因为一战的失败,就把他诛杀十分可惜。而习凿齿评价此事也说,蜀汉本来就人才稀少,诸葛亮还要诛杀马谡这样的人才,是在是治国的失策。

不过如果我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来看这件事,他也有自己的苦衷。诸葛亮其实是不想诛杀马谡的,可马谡的所作所为触碰了诸葛亮的底线,让诸葛亮不得不对他举起了屠刀。后人在评价诸葛亮做事的原则时指出。“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我们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到,马谡的所作所为确实让诸葛亮无法放过他。马谡去守街亭,擅自改变诸葛亮的方略,造成了作战失败,这已经是有错在先。但是仅仅如此,诸葛亮也可以保他一命,因为派马谡去守街亭是自己的决定,自己有用人不明的责任。

但是,在蜀军战败之后,马谡的举动就十分恶劣了。马谡在战场上,全军溃败的时候,不能挽回局势,反而随着乱军逃走。当时战场上还有王平的千余人支撑局面,如果马谡稍有胆色,蜀军也不会败得那么惨。王平最后吓退张郃,不但带回了自己的人马,还收容领回了大批蜀军。

马谡在逃走后,他不是回到诸葛亮的大营向诸葛亮汇报战况,以使诸葛亮能够有准备时间,来挽回败局或者迎击张郃。马谡采取的方式是独自逃走,跑回了蜀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现出色,毫无防备的诸葛亮遭到张郃的袭击,后果不堪设想。

更恶劣的是,马谡在蜀军撤回汉中后,依然不去向诸葛亮领罪。他隐姓埋名了几个月,才被蜀汉政权抓获。本来按照诸葛亮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原则,可以留下一条命的马谡,自己错失了机会。诸葛亮为了平息民愤,只能忍痛斩了马谡。

马谡在逃跑时,曾经遇到了好友向朗。向朗对马谡逃亡一事知情不报,诸葛亮在得知之后,对此十分痛恨。他将向朗免官,送回成都。诸葛亮之所以这么痛恨向朗,是因为向朗表面上纵容马谡逃走,是帮助了马谡。而实际上向朗此举是害了马谡,彻底断绝了马谡的生路。因此,诸葛亮诛杀马谡是迫不得已的,完全是马谡咎由自取造成的。

三、马谡死亡之谜。

对于马谡的死,在历史上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诛杀说”,一种是“下狱物故说”。“诛杀说”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甚至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形象,明确写了诸葛亮将马谡斩首,并将首级在军中遍示。在《三国志王平传》中,也明确说明马谡与他手下的将军张休、李盛是被诛杀的。因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说法深入人心。

不过在《三国志马谡传》中,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下狱物故说”。这种说法是诸葛亮将马谡抓捕下狱后,并没有杀他,马谡是在狱中“物故”的。所谓的“物故”,就是指人员的死亡。

因为在古代,要杀死一个官员,一般都要明令典刑,在公开场合执行死刑。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在监狱中诛杀官员的。因此,这段记载就不由得让人产生疑惑,既然这里没有特别指出诸葛亮诛杀马谡,而且马谡死于狱中,那么马谡是否是由于其他原因而死呢?古代监狱的生活条件不好,而且马谡过着长期逃亡生活,身体状况不佳,病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确切呢,马谡是不是真的被诸葛亮给斩杀了呢?如果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