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气量是不是有点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孔子的气量是不是有点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孔子做到了,恰恰就说明他君子端方,气量宽宏。其实很好理解:即便别人不明白、不聪慧、不了解,你也不会因此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修养吗?

“知”是知识、智慧、明事理之意,“愠”是含怒、怨恨、生气之意,孔子的大意是:不因为他人的学识浅薄而轻易生气嘲笑,是古来君子圣人才能做到的。如果这样的行为都不算气量大度有涵养,那怎么样才算呢?

我们来看看如今社会里芸芸大众的气量平均值:

面对孩子不聪慧,父母师长的气量

九年义务教育,青少年们一视同仁,从踏进小学开始,在同等的教育之下会出现“学霸”、“学渣”、“一般学生”三种普遍类型。师长会经常偏爱学霸委以重任,然后成为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般学生当然就默默无闻了。

班主任可能会因为学渣成绩不好而叫家长,甚至可能因为重复教导仍然不开窍而气急败坏,大失所望。家长或许不懂得教育,但看得懂成绩单,因为自己孩子成绩单失了脸面破口大骂也是有的。

这就是一般师长和父母的气量,我们可以理解为望子成龙的苦心,却不能说他们气量宽大。因为“学渣”并非无可救药,尤其是在少年时期可塑性强,很多学生只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亦或是被学业以外的事物所吸引罢了。

而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提倡“有教无类”,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者,史书上从未有记载他因为别人不聪慧而生气,如此看来孔圣人已经做到了君子宽宏大度的表率!他提倡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不贬低不排斥。

面对小菜鸟的不知道,上司同事的气量

刚入职的小菜鸟们什么都不懂,可能需要老员工带领一段时间,久久都不开窍的话免不了被嘲笑,大部分人也许不再搭理你,甚至背后说闲话,嘲笑吐槽等等,一般人也就这种气量,够不到君子十分之一的高度。

职场里的小老板、大老板、中层管理之类的人物,当他们往下派发任务,底层员工做不好或者尚不熟悉如何操作时,有几个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面带微笑地用心指导。答案是没有,犯错的次数多了,你也就被炒了,而且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忍受老板的暴脾气,毕竟是衣食父母。

所以问问自己,工作中见过多少人一直如沐春风,从不因为别人的愚蠢而生气愤怒!

面对家人、朋友、陌生人的不明白,你的气量

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地对你唠叨着家庭琐事,要你照顾好自己,你却因为她不理解你已经长大,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而恶言耳语,大呼小叫;

你的孩子丢三落四,怎么说都不涨记性,你会生气懊恼;

好朋友不小心忘记了你的喜好,做错了一件小事,你会不会因为觉得他/她不了解你而生气?

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因为不清楚你喜欢喝茶,而请你去喝了咖啡,即使面上不表现出来,你的心中会否有不适呢?

写在最后

显而易见,我们都是俗世中的芸芸众生,多数人只能做到尽量宽宏大度,豁达包容,“人不知而不愠”实在难以企及!人生一世,或多或少会因为他人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脾气,学会控制调节,才不会被那些名为愤怒、生气的情绪牵着鼻子走。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白了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简略版,针对“不知”而言。因为别人的不明智,不聪明,能够真正做到淡然以对的能有几人呢!除非事不关己,所以己不劳心。你敢夸口做到吗?


喜欢的朋友点个赞吧!欢迎关注@晴空莽莽,在评论区留言补充!(图片来源网络)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吗

《论语》一书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本句出自《论语》之首篇,朱熹认为“所说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共计三句话: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诗》、巜书》、礼、乐就要按时(以时)诵习演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此句孔子说的是人生首要的是学习,学习是务本,是入道之门。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交往交际,重点在于人际关系。人类社会是个大集体,其特点就是交际,积德之基。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题主所提问的内容,当今社会还需要这样的人吗?旁指代词“人”,训作“别人”或“他人”。“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能够成为君子吗?”用疑问句式“不亦……乎?”答案却是肯定的。君子,古代指的是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这里“君子”前面有否定副词“不“和频率副词“亦”的修限,因而谓之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成为君子”。本句重点讲的是修身,修炼身心,修身养性。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自然缺少不了道德修养,人皆如此严格律己,在家孝悌,家庭和睦;在外忠恕,社会和谐。以德治国,修身,正心,诚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逆而言之,第一句是致知格物。通过学习,才能把知识推向极致,才能穷究事物之原理、规律。这是“入道之门”。无知识的人,谈不上修身,无修身也就决然成不了“君子”。当然,作为各级领导者,作为统一治理国家的人要有先见之明,有能力,有水平发现那些“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很好地使用君子人才。毛泽东说,领导者一个是出主意,一个是使用干部。自然,唯物主义者要承认事实,或出于偏心偏见,而不重用那些修身好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何正确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人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中的第一章,也是我们初中教科书里的一篇课文,然而,传统的解释却让人感到莫名奇妙。

传统的解释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孔子的这三句话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而传统解释则把它割裂成毫无关系的三句话,先说学习,突然跳到了朋友,最后又说君子,是不是很突兀?

而且,对于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传统解释,更是大有问题。如果你跟一个中学生说,在学校学习了新知识之后,回家再做三百道练习题,隔两天又拿出来做一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估计他会抽你。所以说,这种解释是违背常理的;而孔子作为一位接地气的教育家,是不会说出这种不符合人之常情的话。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孔子(对弟子)说:学了而且不时地复习,不就也可以(向新同学)讲说了吗?有一个有钱人从远方来(求学),不也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那个人不聪明而(我们)不恼怒,(我们)不也是君子吗?

统解释的问题主要在于误读了三个关键字,把“说”解读为“悦”的通假字,把“朋”解读为“朋友”的意思,把“知”解读为“知道”的意思。我们要从甲骨文的角度来正确解读这三个字,并结合孔子的生平和教育理念来理解《学而》第一章这三句话。

详见本人头条文章:《《论语》第一句话,你真的读懂了吗?一个让你耳目一新的解读》

更多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观点,欢迎关注我@大湾区老程,一起交流一下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