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真的输了黄海海战吗?如果给北洋水师一艘苏沃洛夫公爵级战列舰,能打赢黄海海战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北洋舰队真的输了黄海海战吗

甲午海战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早先爆发的丰岛海战、随后双方主力战舰之间的黄海海战、最终是北洋水师残余势力全军覆灭在刘公岛的威海卫保卫战,关于这个问题,如果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之后的战果以及之后整个甲午海战的战局态势来看,北洋舰队都是彻彻底底的输掉了这场战争。


从黄海海战的战果来看

黄海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早先于北洋舰队一个多小时就发现了对方,并迅速进入了临战状态。不过由于日舰装备的多为射速快、射程短的快速炮,所以在战争伊始,由于北洋舰队未能进入日舰最佳射程,日舰速射炮的优势也未能发挥出来。根据北洋舰队上的西洋人会议,两国舰队在遭遇之后便立刻摆开了阵型,进入了战斗状态。当双方舰队相距5700米之时,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的305毫米口径主炮率先开火,其射出的炮弹在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号左舷数百米处爆炸,腾起了巨大水柱。随后,在双方舰队的距离缩短至3000米处,在达到日舰速射炮的最佳射程之后,日舰纷纷开炮还击,交战中硝烟弥漫,在双方舰队附近激起巨大水柱,一场规模庞大的蒸汽铁甲舰之间的海上对决就此展开。

北洋舰队共计有“定远”、“镇远”、“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丙”十二艘主力战舰以及两艘鱼雷艇的参战,共计总吨位为34420吨、平均巡航速度为15节、火炮合计79门、机关炮129门,鱼雷发射管31具。

日本联合舰队方面共分为“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两个攻击批次协同作战,其中本队由“松岛”、“严岛”、“桥立”、“比叡”、“赤城”、“扶桑”、“千代田”以及由商船改装而来的“西京丸”号组成,第一游击队由“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穂”号四舰组成,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共计也是十二艘主力战舰参战。日本海军方面参战军舰共计总吨位为36711吨,平均巡航速度18节、火炮和速射炮合计246门、机关炮29门,鱼雷发射管37具。

从黄海海战的战果来看,日本联合舰队一艘军舰未沉,仅仅付出了“松岛”、“比叡”、“赤城”、“吉野”、“西京丸” 五艘军舰被重创以及其他军舰不同程度受创的代价,而北洋舰队先后则有“经远”、“致远”、“超勇”三舰被击沉,“扬威”、“广甲”两舰分别在战后搁浅受伤自爆沉没,剩余“定远”、“镇远”、“靖远”、“济远”、“广丙”、“平远”、“来远”等不同程度的轻伤战果。此战之后,北洋舰队残余军舰退守威海卫,而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也因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失败而被拱手相让给了日本海军,为日后日本陆海两军长驱直入中国战场奠定了基础。

所以,单单从黄海海战战后的结果来看,北洋舰队确实是输掉了此场战争。

从《马关条约》的签订来看

自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战败之后,李鸿章在听取了德籍顾问汉纳根的建议之下,便采取了“御敌报船”的方针,北洋舰队残余的军舰退守在威海卫军港之中,任凭日本海军 如何引诱,都拒不出港迎战。黄海制海权的拱手相让,使得日本迅速打开了通往中国的海上之路,海路不再对日本有任何威胁,日本对中国的攻势也从此急转直下,源源不断地从国内向中国战场输送兵源,并长驱直入对澎湖列岛以及台湾本岛展开了作战。最终,在日本陆海两军的夹击之下,孤立无援的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军港之内成了日本军队的囊中之物。

早在威海卫保卫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之前,清廷在1895年2月1日派出的议和代表团就与日方在广岛举行了第一轮会谈,但最终以日本政府决绝了本次两国和谈的约定而告终。在威海卫保卫战失败之后,3月19日清廷任命的李鸿章赴日使团抵达日本下关,在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谈判之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作为清廷全权代表大臣在日本下关与日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如若从中日双方《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果来看,倘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海战中没有损失五艘军舰、没有输掉黄海海战、没有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拱手相让给日本人的话,那么就不一定会有北洋舰队威海卫保卫战的全军覆灭,也更不会有《马关条约》的签订。

所以,从战争的结果以及整个甲午海战的态势来看,北洋舰队也确实是输掉了黄海海战。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文|宇泽历史

如果给北洋水师一艘苏沃洛夫公爵级战列舰,能打赢黄海海战吗

首先要说一下,问题中提到的应该是“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苏沃洛夫公爵”只是该级军舰中的一艘。

尽管“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在19世纪后期海军技术进步极快,差不多8年技术就要差一代,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对付日本联合舰队,和拳打南山养老院没什么区别,绝对可以碾压,取得黄海海战胜利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就不好说了。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是俄国租借旅顺以后,为了扩充太平洋舰队和黑海舰队而提出的“大海军计划”补充修订方案的产物。其设计参考了法国最新式的战列舰“索芬”号,并根据旅顺港船坞的尺寸限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而成。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具体参数如下:

标准排水量14646吨,最大航速17.5节,水线装甲厚度145至194毫米,装备4门(两个双联装炮塔,炮塔装甲厚度254毫米)40倍径的Model 1895型12英寸主炮,12门(6个双联装副炮塔)152毫米副炮,20门75毫米反鱼雷艇副炮,4门47毫米礼炮,4具381毫米鱼雷发射管。

和同时期的战列舰相比,因为旅顺港船坞的限制,“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吨位和尺寸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装甲较薄,从原计划的253毫米削减到了194毫米,而且降低了覆盖面积,防护性能有所不足。

此外“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干舷较低,因此75毫米火炮的炮廓位置较低,风浪略大就不能使用,影响了其应对鱼雷艇攻击的能力。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都暴露无遗,影响了“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发挥。

但是在甲午战争时期,“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从数据来看,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在吨位上差不多相当于“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也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任意三艘军舰的总和,堪称真正的巨无霸。而且它在火力、速度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最大航速可以达到17.5节,这个速度已经比当时很多巡洋舰都快了。而其装备的12英寸主炮因为倍径大,身管长,威力也远比当时同口径的火炮大得多,足以算得上当时的世界第一。

更重要的是,随着观瞄技术的进步,“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上装备的火炮最大有效射程可以提高到5000米以上。相比之下,甲午时期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的大部分军舰,有效射程都在3000米内,只有“吉野”勉强可以和它相比。

在这种情况下,“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完全可以利用其速度和射程优势,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有效射程之外采用打带跑战术慢慢消耗对方。而日本的“吉野”虽然速度跟得上,不过两者火力差距太大,其152毫米火炮也不足以对“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构成威胁,这么一来它装甲薄弱的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了。

至于75毫米炮就更不是问题了,因为黄海海战日本海军就没有投入鱼雷艇。更何况甲午时期的鱼雷有效射程不过2、300米,海战时用处不大,因此75毫米炮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别用,同样没什么问题。

因此很明显,如果北洋水师有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