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七子记忆顺口溜(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7位文学家: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籍元瑜、汝南应炀德琏、东平刘桢公□。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法

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运用顺口溜记忆竹林七贤的方法是:王戎上山(山涛)秀(向秀)了一把射箭术,射死两只鸡(嵇康、阮籍),手拎(刘伶)一只,嘴衔(阮咸)一只。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巧记竹林七贤

人追竹林会,酒献菊花秋。魏晋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们的大名,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比如说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下面就和大家一起记忆一下这七位贤士。

我们记忆这竹林七贤的时候,一个好方法就是组成一句话来记忆。取他们姓名的某个字,采用谐音法组合成一句话。如下:在抗击山绣玲珑鞋。除此之外也可以结合图片来记忆,当然我们要将其姓名转化一下。嵇康谐音成鸡糠,也就是一只大公鸡在吃米糠。阮籍想象成书籍,山涛想象成一座大山波浪滔天。向秀谐音成香袖(袖子带着花香),刘伶谐音成榴莲。王戎想象成一棵大王榕树,阮咸想象成个软软的咸鸭蛋。然后我们将这些事物放入到竹林里,就可以组成一幅竹林七贤图。如下:


我们再记忆下他们的出生日期和字号,在这里使用谐音法和数字挂钩法记忆。

1.嵇康

出生于公元224年,于公元263年去世,字叔夜。首先我们可以将224想象成一对双胞胎(22)拿着红旗(4),263想象成二楼(26)上有座山(3)。叔夜谐音成树叶,想象成嵇康在树叶上写字。

2.阮籍

出生于公元210年,于公元263年去世,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建安七子中阮瑀之子。210可以谐音成阿姨买了一个鸭蛋,263可以想象成和嵇康一起去世。嗣宗谐音成失踪,想象成阮籍写字离家出走失踪了。

3.山涛

出生于公元205年,于公元283年去世,字巨源。山涛作为其中最年长者,是七贤中的组织者。205谐音成哑铃挂在一个钩子上,283谐音成恶霸(28)背着一座山,巨源谐音成剧院,想象成山涛在剧院里写字。

4.向秀

出生于公元227年,于公元272年去世,字子期。227和272则想象成两只鹅扛着一把大镰刀(7),子期则谐音成紫气。

5.刘伶

生卒年不详,字伯伦。伯伦谐音成剥轮,想象成剥轮胎。

6.王戎

出生于公元234年,于公元305年去世,字濬冲。234谐音成艾斯身上纹着红旗,305谐音成三菱汽车拉着一个铁钩。

7.阮咸

生卒年不详,字仲容。步兵校尉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仲容谐音成种榕树,榕树上长满了咸鸭蛋。

通过上面这些方法可以快速记忆他们的出生死亡日期,记忆完之后也要多轮复习哦。




竹林七贤名字口诀有哪些

趣味记忆竹林七贤的方法是:王戎上山(山涛)秀(向秀)了一把射箭术,射死两只鸡(嵇康、阮籍),手拎(刘伶)一只,嘴衔(阮咸)一只。

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 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思想比较开明进步,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

扩展资料

竹林七贤主要作品:

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赋》《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养生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入军诗》。

阮咸:制作了同名乐器——“阮咸”,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学方面没有留下作品。

刘伶:好饮酒,传世作品《酒德颂》。

向秀:竹林七贤瓦解之后,写有《思旧赋》。

阮籍:传世作品《大人先生传》,风格与刘伶《酒德颂》相似,诗存《咏怀诗》八十二首,著有《达庄论》《为郑冲劝晋王笺》等。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建安七子,竹邻七贤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安阳北)中,又号“邺中七子”。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