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为何出塞?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王昭君为何出塞

千门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是大诗人杜甫写王昭君的著名诗句。由于对这首诗、对王昭君太感兴趣,记得2010年7月,自己到呼和浩特出差时,特意挤出两个多小时,到青城郊外的昭君墓进行了凭吊。近几年也看了许多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愿抛砖引玉,就题主的话题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王昭君是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汉时出塞到匈奴。有关昭君出塞的史料,《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都有所记载,说明史实确凿。但是,关于昭君出塞的原因,也一直是个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话题。

昭君出塞的记载最先见于《汉书·匈奴传》,该传记载说: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ト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在王昭君出塞之后大约460多年,范晔(398—445年)在其写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又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解释了昭君出塞的原因,说她入宫后多年未受皇帝召幸,因而心生怨愤,正当此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到汉宫求亲,于是昭君就向元帝求行,自愿去塞外。临行前,“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元帝被昭君的美貌震惊,非常后悔,但是又没办法只好让她去了匈奴。范晔的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指出昭君出塞的原因,是她多年得不到皇上的恩宠,在怨愤的情况下自愿去和亲的。而后代文人在此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又演化出不同的版本,逐渐形成一个个情节丰满,甚至离奇的昭君出塞故事,而这些故事解读昭君出塞的原因又不尽相同。

第一种说法是昭君不得不去和亲。据说,汉元帝有很多的后宫佳丽, 因此不可能常见到每个宫女。于是他让画工给各个宫女画像,按照画像选召宫女,宫女们为了能被皇帝召幸,不惜重金贿赂画工,希望把自己画得漂亮些。初入宫廷的昭君不知道内情,又自恃貌美,不愁皇帝不召见。所以当画工毛延寿给自己画像的时候,她不仅没有贿赂毛延寿,相反还对毛的暗示索要加以讽刺。毛延寿很生气,所以就把昭君画得很丑,就这样昭君在后宫又消磨了多年的青春。

恰好这时候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求娶汉家女子为妻,元帝正愁无法抵御匈奴的侵犯,见呼韩邪单于来朝求娶,觉得正是开展和亲外交的好时机,立刻就赐其五名宫女。昭君久居深宫,寂寞冷清,于是她主动要求远嫁匈奴。汉元帝见有如此主动的宫女,马上就答应了她的请求。在辞行的大会上,王昭君将自己盛装打扮,她的明艳动人令满庭佳丽黯然失色,元帝见到昭君这般美丽而惊叹不已,非常后悔,但是既然已经将她许给匈奴王,自然君无戏言,所以只好忍痛割爱,让她出塞和亲。但失去如此绝代佳人使他大为恼火,于是杀掉了索贿作弊的画工毛延寿。

这个故事描写了一个弱女子牺牲个人以保护国家,并且是在满怀怨愤的情况下远嫁塞外,因而昭君赢得了后世的同声叹息。但是这个带有唯美倾向的故事,大多被认为是文人骚客抒发自己对君主不满的方式,并且有人查证,这个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与史实是有出入的,匈奴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征讨以及内部的纷争,势力已经大减,到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自愿臣服汉朝,曾两次到长安觐见汉皇,协助汉朝征服保护边境,因此这个时候边境形势已经趋于和平安宁,不存在上门强行和亲的。

第二种说法是毛延寿报复昭君的典故来自野史。毛延寿索贿不成报复王昭君的说法,经考证是源于笔记体小说《西京杂记》。这本书是到了晋代,由好事的文人缀合而成的,成书时间距昭君时代已有300多年。画工丑化昭君而被杀的故事本来是小说家们枉言,而后世又将《西京杂记》中所列六名画工之首的毛延寿,当作导致昭君悲剧的罪魁祸首,这是有牵强附会嫌疑的。

第三种说法是汉元帝忍痛割爱。这个说法颇显浪漫,说是才貌双全的昭君与汉元帝一见钟情,恩爱无比。而画工毛延寿获罪朝廷后逃窜到匈奴,立刻向单于献上了昭君的画像,添油加醋地盛赞昭君的美貌,让单于垂涎不已,于是向汉朝强索昭君,并以发动战争相危胁,元帝最后迫不得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送昭君出关。单于得到昭君后,对昭君宠爱有加,并主动与汉室和善。后元帝因思念昭君,恹恹成疾,当年就死去了,两年后,昭君因不愿改嫁而保节自尽。元代著名散曲家白朴曾作《汉宫秋》,沿用了此种说法,只是写昭君在去匈奴的途中,投水自尽,更为悲壮。

关于昭君出塞原因的说法,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各不相同,有些不乏为后世杜撰的东西,因此可信度不高。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昭君出塞肯定是事实,而且她得到了塞外民族对汉人的认同,带来了一个时期的相对和平,这是昭君与其他四大美女的最大不同之处。

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太原(今山西)人。唐代诗人。年青时期曾多次出入边塞,其诗作多是描写边塞生活,反映边关将士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精神,气势雄伟,格调高昂,或描写军旅生活的`艰难、乡思离愁的悲苦,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因擅写七言绝句且成就最高,故后世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从军行》、《出塞》等等,均为传世之作,为人称道。

《出塞》,是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塞,是古代边疆上的防守线。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这一句是说:月亮还是秦朝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

但使~只要。龙城~指的是汉朝时防守边疆有名的“飞将军“李广,这里是比喻机智英勇的统帅。

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阴山~现在内蒙古的北部。这两句是说,只要“飞将军“还在,就不会让敌人的马队跨过阴山一步!

这首诗写的是,自古以来,在常常进行着战争的边防线上,驻守着万里长征的兵士们,虽然他们不会轻易地结束战争回到家乡,但是他们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在一个机智英勇的将军的带领下,保卫祖国,决不让来犯的敌人侵入国境一步!

外传:安史之乱时,王昌龄在辗转还归故里时,途中经过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见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王昌龄“名下,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有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或是犯了闾丘晓的“禁忌”,或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和名气,使得其动了杀心,可怜“七绝圣手“却魂断亳州。

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王昌龄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便为他报了仇!

据《旧唐书:张镐传》记载,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时,命闾丘晓率兵救援,闾丘晓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张镐以此为由处死闾丘晓。

行刑时,闾丘晓乞求放其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即: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才,一句话即将其堵得哑口无言:“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意即:王昌龄的母亲又由谁来养呢?闾丘晓闻此时言,便默然无语了!

所以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问苍天饶过谁?

(注:以上有一些资料,来自网络。如果是侵权,请速告之,以便撤换。)

王昌龄的《出塞》是七绝还是乐府诗,能不能解释详细点

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乐府诗。为什么不是七绝而是乐府诗呢?这是因为一看本诗的题名《出塞》就知道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人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明月”和“关”两个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