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老谈茶文化,茶文化包括哪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吗?在古代,皇帝喝的贡茶都是什么品种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人老谈茶文化,茶文化包括哪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吗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古时的人们以茶会友,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抒发情感;到今天的我们以茶为媒,洽谈贸易,畅谈人生,发展经济……无一不体现出茶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茶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我们熟悉的茶叶、茶杯、茶具、以及饮茶的习惯、饮茶的氛围,还有就是茶的历史文化发展、茶叶种植区的人文环境、茶叶科技、茶叶的种类,以及茶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以及衍生出的茶道茶艺、茶诗词、茶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茶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带动了茶叶种植区的经济发展,给地方经济带来了繁荣,提高了当地茶农的生活水平。

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

饮茶的人不一定非要懂得茶文化,喜欢就好。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坐下来,慢慢的去享受一杯清茶带给你的芬芳,去品味一杯清茶带给你的那份轻松和惬意。

在古代,皇帝喝的贡茶都是什么品种的

【文藏来答】皇帝喝的贡茶来源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

大约在西汉时期,贡茶制度逐步确立了下来,并且逐渐明朗化。从有关史料记载上看,饮茶已经成为皇帝、后妃和贵族的生活所需。

清宫普洱茶团

反映西汉皇帝及皇室成员用茶的作品,有《飞燕外传》,书中记载了汉成帝和他宠爱的皇后赵飞燕喝茶的情况:「成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

贵族饮茶,也见于其他有关的史料和出土文物记载。王褒《僮约》之中,有「武阳买茶」、「烹荼尽具」等与饮茶相关的语句。这些文字,间接地反映了贵族阶层的买茶、烹茶、饮茶和使用茶具的情况。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就是汉代的「槚笥」,这是一种茶器,反映了王室生活之中,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是一位很讲究生活品位的人。据说,他经常在宫中设宴,每宴必须有酒和茶。据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志》中记载:

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耀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晋代时,大臣温峤上表,称:「贡茶干印,茗三百斤。」唐代是中国贡茶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的贡茶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繁荣鼎盛的中唐时代,社会很安定,李唐皇帝倡导道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并立,从皇帝到大臣,较为注重外在修养和内在修为。茶事,文人们一直视为雅事,茶性高洁,品茶成为君臣们内在修为最理想的活动。信奉三教的众人也都奉茶事为雅事,不仅爱茶,还由衷地颂茶。当时,品茶蔚然成风,朝野一片赞颂之声。文人描述当时的情境:「田闾之间,嗜好犹切。」

唐朝时,贡茶开始形成制度,并确立下来,历代相传,直到清代灭亡,延续了上千年。

永字茶砖

唐代经济繁荣,名茶遍布全国。有关唐代的名茶,唐代文人、大臣的诗文集和史料记载比比皆是,起码有五十余种。史学家李肇写《唐国史补》,列出名茶有十九种,并说,唐代风俗贵茶,茶之名众。茶圣陆羽写《茶经》,书中提到当时全国四十三个州出产茶叶。

唐代名茶众多,主要包括:

湖州顾渚紫笋,常州阳羡茶,寿州黄芽茶,黄州黄冈茶,蕲州蕲门团黄,荆州仙人掌茶、江陵楠木茶,汉州广汉赵坡茶,峡州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夷陵茶,蜀州横牙茶、雀舌茶、鸟嘴茶、麦颗茶、蝉翼茶、九华英茶,雅州蒙顶石花,邛州邛州茶,剑州小江园茶,泸州纳溪泸州异体,眉州峨眉白芽茶,东川神泉小团,绵州昌明茶、兽目茶、松岭茶,湖南衡山茶,岳州邕湖含膏,夔州香雨茶、茶岭茶、婺州东白茶,睦州鸠坑茶,洪州西山白露茶,彭州仙崖石花茶,金州茶牙,福州唐茶、柏岩茶、方山露芽,陕西紫阳茶,义阳郡义阳茶,寿州六安茶、天柱茶,宣城雅山茶,歙州婺源歙州茶,越州仙茗茶、剡溪茶,袁州界桥茶,扬州江都蜀冈茶,杭州天目山茶,径山茶等。

宋元时期,御苑、御茶园十分兴旺,名茶遍及大江南北。宋代名茶众多,主要包括:

建州建茶,武夷山岩茶,越州卧龙山茶,修仁茶,江苏苏州虎丘茶、洞庭山茶,湖州顾渚紫笋,常州阳羡茶,浙江杭州龙井茶、宝云茶,乐清白云茶,浙江绍兴日铸茶、瑞龙茶,浙江淳安鸠坑茶,嵊县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细炕茶、焰坑茶、瀑布岭茶,浙江天台茶,分水天尊岩贡茶,富阳西庵茶,诸暨石宽岭茶,宁波灵山茶,四川蒙顶茶、雅安露芽,泸州纳溪梅岭,青城沙坪茶,邛县邛州茶,峨眉白芽茶,湖北巴东真香茶,当阳仙人掌茶,陕西紫阳茶,安徽放安龙芽茶,歙州婺源歙州茶,洪州双井茶,江西清江临江玉津,宜春袁州金片,福州方山露芽,云南昆明五果茶,西双版纳普洱茶,等等。

邛州茶砖

宋徽宗赵佶懂得品茶,他在《大观茶论》中对当时贡茶的状况有着十分生动的记述: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北宋末年,负责贡茶的大臣是臭名昭著的端明殿大学士蔡襄。他盘剥茶农,不断增加茶农的负担,导致民怨沸腾。但由于御茶园官员和工人的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使得武夷山岩茶贡茶品种优、品质精,名垂千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一枝独秀,称雄于建州,称雄于当世。不过,岩茶真正列入皇帝的御用贡品,是在元、明两朝。

元代学者马端临写《文献通考》,史书和文人笔记列元代名茶四十余种。奇怪的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产茶区变化不大,但名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

主要包括:

福建建州头金、骨金、次骨、末骨、粗骨,武夷茶,虔州泥片,潭州灵草、独行、绿芽、片金、金茗,袁州金片、绿英,歙州华英、早春、胜金、来泉,江苏阳羡茶,江南茗子,杭州龙井,江陵大石枕,饶州仙芝、福合、禄合、庆合、运合、指合、嫩蕊,岳州开胜、开卷、小开卷、大巴陵、小巴陵、生黄翎毛、光州东首、薄则、浅山,归州清口,沣州小大方、双上绿芽,荆湖雨前、雨后、草子、杨梅、岳麓等。

浙江顾渚山吉祥寺 原大唐贡茶院

元亡明兴,贡茶制度仍然沿袭元朝,有所创新。明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颁诏,命全国各产茶之地,按照规定的每岁贡额,将贡茶缴送京师。同时,朱皇帝特地颁布一道诏书,将武夷山所属的福建建宁贡茶,列为贡茶上品。当时,武夷山贡茶被视为神品,建宁贡茶,四品最有名,茶名分别为: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朱皇帝喜爱建宁贡茶,特别下令,不许将这些贡茶碾捣为「大小龙团」,一定要按照新的制作方法,改制加工成为芽茶,及时入贡皇宫。据当时的学者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记载:「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

明世宗时期,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政务荒疏。因御茶园疏于管理,一直十分兴旺发达的贡茶渐渐衰落。随着时光流逝,御茶园茶树枯败,茶业一落千丈。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年),朝廷正式决定,武夷山岩茶停止进贡。御茶园从元代建立,至此停止进贡,前后历时二百五十五年。清人董天工编篡《武夷山志》,他在《贡茶有感》中这样感叹: 「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整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意思是说,御茶园精制绝伦的贡茶,是地方官用来取悦天家皇帝的。

茶马古道

明代学者顾元庆写《茶谱》,许次纾写《茶疏》、《茶说》、《续茶经》等书。明代文人吟咏名茶的诗文很多,史料、笔记、诗文所列名茶,大约有五十余种。

主要包括:

湖州顾渚紫笋、绿花、紫英,邛州碧润、明月、茱萸尞茶,邛州火井、芽茶、家茶、孟冬、思安、夷甲,巴东真香,剑南蒙顶石花,蜀州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