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望书家噪一高 | 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
发布时间: 2023-07-11

纪念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高二适先生(1903.02.18-1977.03.15)

诞辰120周年

高二适先生生于 江苏东台小甸址乡(今属泰州姜堰),初名锡璜,后易为“二适”,中年曾署瘖盦,晚年署舒凫。又号舒父、麻铁道人、秦老诗人等。自幼读书勤奋,十六岁考入扬州师范学校,文笔过人,乡里称道。后拜识戈公振、韩国钧、章士钊诸先生为师。十八岁任立达国民学校教员,二十一岁时为校长。三十三岁应陈树人之邀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办事员,科员、立法院秘书。1949年后,历任南京工专上海分校、华东专科交通学校教员、华东水利学院图书馆职员。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高二适先生博精国学,晓畅周易,其诗学着力于唐代杜甫、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和宋代江西学派,诗作寄兴高远,风骨瘦硬。 章士钊赞其“独虑天书读难尽,高高犹自敞河源”。

20世纪的书法史上,高二适以其迥然于一般文人、书法家、画家的书法,脱尽寒酸、迂腐、阴柔与做作、浮滑,以其深厚之学养和昂扬之书风崭然于书坛, 他为人狷介自持,厌恶虚伪的自谦,超然于世俗,其草书成就卓著,突破前人窠臼,形成“开章亦今亦狂”的独特风貌,在近现代文化史上确立了一代高峰的历史地位。

为纪念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年,群学书院今天特转载系列文章以飨读者诸君。

目录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崇古出新——追忆高二适先生

吴为山:高二适书法的书卷气

曹洋(南京书画院专职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高二适书学思想发微

俞律(学者、诗人、书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高二适精神长在

尹航、李慧希(高二适先生后人):高二适谈读帖与做人

徐纯原(书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王者香气满兰亭——读高二适手批《兰亭序》有感

展开全文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崇古出新——追忆高二适先生

吴为山:高二适书法的书卷气

曹洋(南京书画院专职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高二适书学思想发微

俞律(学者、诗人、书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高二适精神长在

尹航、李慧希(高二适先生后人):高二适谈读帖与做人

徐纯原(书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王者香气满兰亭——读高二适手批《兰亭序》有感

唯望书家噪一高

——纪念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年

崇古出新——追忆高二适先生

文丨吴为山

来源 | 2021年5月25日《中国书法报》第5、8版

高二适先生书法名重一时。章士钊先生曾以“天下一高吾许汝”“唯望书家噪一高”誉之,他在向毛泽东主席介绍高二适先生时,径称其为“巍然一硕书也”。先生书法,出古入今,于近代“碑学”风气之中,独以“帖学”为宗,诚难能可贵,亦可见耿介之个性。其书学以章草筑基,参王羲之、张旭、唐太宗、孙过庭、杨凝式、宋克诸家笔意,糅合大草、今草而自成一格。笔力矫健、草法精绝,直可超迈前贤。尝自云“出入千数百年,纵横于百数十家,取长补短,自得其环,而又超乎象外”,堪称一代“草圣”。先生书风昂扬,文气堂堂,足见其对中国书史流变之高度把握,对时代及自身之清晰认知。

1973年,摄于玄武湖公园笔会,后排:高可可、徐利明、宋朗

高二适先生于书法本体之研究可见其浸淫之深。其于《兰亭序》《十七帖》《大唐纪功颂》《李贞武碑》《书谱序》诸种法帖不仅勤为临习,还校勘补缺,溯源流、辨优劣、明得失、述心得。或以意得,或以形求,皆以笔录而记其真见。于书法结体、章法、笔法诸要素均有入木之述评,实为书法美学精辟之论。其用功之勤,所涉之广,所得之深,非泛泛之辈所可拟肖。

高二适:五日怀孤桐老人

高二适先生力耕砚田,于书史、书论尤注心力。其于章草最为倾心,力倡“章为草祖”论,提出“章草为今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若草法从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于今世草书任意缠绕,不谙笔法源流,有拨乱反正之功。耗时十年,广搜《急就章》,注校考异本,排比审核,矫前人之误,著就《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存亡继绝,匡正前贤讹误,填补了我国书史空白。其于书后写道:“吾国书史自汉而迄于今,已揭破抱残守缺,而豁然成就一日新之局势。”并预言:“吾华之书才书学,均能日起有功,则他日书家之应运而生,以迄于焕若神明,以顿还旧观,则所谓中国书流让皇象之语,八绝翁其不得专美于前矣。”

高二适先生最为世人熟知亦令其名声大噪的是1965年与郭沫若的《兰亭》真伪论辩,其不顾“世人矢的,被人唾嗓”,独持己见,撰《〈兰亭序〉真伪驳议》一文,立论精严,援据充分,确证《兰亭序》为真非伪。其不畏权势、坚持真理、“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学术精神与品格于此可见一斑。此论争因毛泽东主席参与而影响极大,毛主席复章士钊先生信中云:“……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与此同时,毛主席在致郭沫若先生信中指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以促成高二适先生驳议文章发表。此文一月内两见《光明日报》《文物》杂志,为世人瞩目。

毛主席致章士钊书信(局部)

高二适论文及《兰亭论辩》封面

高二适先生一生优游于传统国学,自称:“读龙门文、杜陵诗,临习王右军,胸中都有一种性灵所云神交造化此是也。”于古典诗文的研究与创作尤注心力。其师章士钊先生称其学问“寝馈功深”,于“史实研究”能“无漏洞可塞”。其诗高古沉雄,留存有《诗辙集》300余首,尤得力于江西诗派,从留存大量的文稿、信札可窥见其诗文造诣之深。“读书多节概,养气在吟哦。”其晚年自撰联或可作为其诗文气节一生之写照。

高二适先生与其师章士钊先生为忘年之交,其一生最膺服章并师事之,且多得章提携。章士钊先生积多年心血而成《柳文指要》一书,高二适发现可供商榷处近200处乃撰《纠章二百则》。并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其真率如此!师徒之谊足为当今借鉴。

高二适先生敬仰前贤,读书至勤,更致力于文化传承。他在特殊年代仍不辍教学,在家中讲授“四书五经”,为学生手抄古帖临摹,他的学生很多成为书坛承前启后的代表。高二适先生承传给我们的财富不仅仅是书法艺术,更有为人风骨、学术精神。今天,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我们研究高二适先生高深渊博之学术,展示其超迈古今之艺术,褒颂其磊落不阿之人格、发扬其坚持真理之精神具有特别之意义。

高二适:录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高二适书法的书卷气

文 | 吴为山

来源 | 《中国书画》杂志2015年第7期

所谓民族文化的积淀,对艺术家而言表现为“书卷气”。书法家更应具备这种“气”。书法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以文字为基础、为载体。因此,唯洞明文字生成中所蕴自然山川之地脉、宇宙变幻之天象,深谙文字之文化含量,执笔时才有底气,才能生发出意象、意念、意蕴、意境。否则无以到达深郁而豪放,凝重而飘逸之化境。

高二适:草书论书

旧时文人,写毛笔字是常态,但多为“写字”。所谓写字,写出的往往是缺乏才情的功夫字,脱不开古帖的模式、程式,有古板、学究气,缺乏生气。当年陈独秀评价沈尹默的字是“其俗在骨”。这个俗,大概即如此。相对于写字的是“画字”,这在当今泛滥,已成风气。所谓“画字”,是指在书法本体上未下功夫,凭所谓的激情、感觉、形式而写,看似龙飞凤舞、水墨淋漓,实质轻、飘、滑、浮。所以书法太难了,书法也太伟大了。熊秉明先生称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不无道理。

高二适:行书论书

高二适先生对历代书法有深刻之研究,于文字学方面亦有极高之造诣。耗时十年,广搜《急就章》注校考异本、矫前人之误,著就《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存亡继绝,填补书史空白。力倡“章为草祖”论,提出“章草为今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若草法从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对历代经典碑帖均读之、临之,或赞或批,高见迭出,不随流俗,妙句连珠。对书法结体、章法、笔法、墨法诸要素作入木之评述,实为书法学精辟之论。如在孙过庭《书谱》中手批:“此数行最为飞动有神。”“包世臣所谓‘消息多方’以下乃有思逸神飞之乐。”手批李治《大唐纪功颂》:“神明洞达,洒落飞扬。”手批王羲之《十七帖》:“此帖笔笔停顿,草法之上乘也。”“此帖最为奇峰兀立,他刻不及也。”在对个别字的点评中见“收而敛,精以澈”“无一笔轻忽”“清气扑人”等。在读帖与临帖过程中常常情动于衷,兴致所致,以“神入妙出”“沉着痛快”“规模简古”“气象深远”等词句点评。既是总结,也是发现,为后世提供了新的审美意象,成为书法美学的精辟之论。在对书法艺术本体的建构和解读以及理论性阐述方面,不仅有卓见真知,且有方法论意义。同时也为他本人作品的书卷之气、文气、古气的生成积累了广博而深厚的精神资源。

高二适:草书临急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