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寡欲”是儒家提倡的修身方法,它的具体含义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有不同的版本,从《道德经》通篇来看,处处都是“圣人”如何做,而非“绝圣”,故有可能是后人根据需要加上的。

原文句子: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古文今译: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我的理解:古人有句话“宁作太平犬,莫作乱世人”。那乱世的人命,倒还不如太平盛世的鸡犬,人命危如垒卵,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可能。现在人们常说:“人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当今的网络社会,有些人为了吸引粉丝关注,从而获得背后更多的利益,只管利用网络平台大放厥词,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于是弄得人心都乱了。很多事情原本不大,但经这么一争辩、一传播就变成了大事。

老子曰:“绝智弃辩,民利百倍。”意思是,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不巧言令色,本来还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却被上面一些所谓的才智之士搅乱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这是“我读《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一,如果感兴趣,可以到我的主页浏览更多!

“寡欲”是儒家提倡的修身方法,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分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寡欲”并非儒家主流思想,最早提出“寡欲”概念的是道家的老子。

春秋时道家开山祖师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提出“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三大治国措施。

之后,道家、道教“寡欲”思想一脉相承。

庄子认为“人欲不可饱,亦不可纵”,否则就会导致“失性”后果;西汉刘安“以道为归”的《淮南子》中把“除其嗜欲”、“寡其所求”提高到“至人之治”的高度;东晋著名道教人物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涤除嗜欲”;金代初年全真教创教祖师王重阳的“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对“寡欲”要求更为严苛;清代柳华阳真人把“断欲离爱”作为修仙成道的法则。

二,儒家提倡的修身方法,最早出现在孟子的《孟子•尽心章句下》里。其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人欲望很少,即使有失去的,失去的也少;人欲望很多,即使有保存的,保存的也少。”

这里的所谓“失去的”和“保存的”,指的是“本心”,也就是孟子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 的“善”。

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的朱熹对孟子的“寡欲”的“欲”有一个很浅近的说明:“欲望,比如口中想要尝到美味的,鼻子想要闻到好闻的,耳朵想要听到悦耳的,眼睛想看到美丽的,身体想要享受到幸福的,那些虽然都是人所不能没有的东西,但是想要的太多而没有节制,就没有不失去其本心的。”

朱熹理学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里说的“天理”就是天地之理。朱熹认为人因为被私欲遮蔽,看不到天地之理,所以要灭去私欲,从而“明心见性”。但朱熹说这是他的个人看法,并不强求人们遵从。

综上,儒家提倡的“寡欲”的修身方法,它的具体含义就是节制欲望,以明心见性,保存本心的善。

三,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个人看法,还是朱熹“意在强调反对贪欲……以求达成更高道德修养”而故意矫枉过正,终究还是有失偏颇。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有生存的欲望,有生理的欲望,还有享受的欲望。

欲望本身没有善恶,而且人类都是通过达到自身欲望而奋斗努力,借以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假如人类没有了任何欲望,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动力。

另外,没有生理的欲望,直白地说,没有了性欲,人类连自身的繁衍都成了问题,何谈“明心见性”?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以说是自然法则。“灭人欲”是完全行不通的。

知足常乐,养心莫善于寡欲,怎么理解

“知足常乐”来源于老子《道德经》“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养心莫善于寡欲”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分别来自道家和儒家。道家主张出世,儒家主张入世,两大学派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大不一样,但在修身养性如何正确地对待欲望这个问题上却惊人地相似。

欲望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类是先天的欲望,譬如衣食住行,吃饱、穿暖、有房住、出行方便,能够满足生存需求。一类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先天的欲望基础形成的欲望,经过后天的尝试之后,才能成为欲望的,还拿衣食住行来说,吃饱饭之后就希望吃更好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穿暖和了之后就希望穿漂亮的,衣服要名牌;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又开始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有了车,又开始向往豪宅、豪车;有了钱,接着还想在社会上有名。一个欲望推动着另一个欲望,各种贪欲接踵而至,永无尽头。

满足基本需求是很简单的,但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是很困难的。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不择手段去追求。要得到某些东西,不管我用何手段、何种方法,非得得到不可。这个时候,祸害就来了。老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要避免欲望带来的祸患,儒家和道家教育人们要寡欲与知足,这是同一层次、不同侧重点的理念,寡欲侧重从人的内心对自身进行约束,知足则是更加具体地要求在面对利益时要有的一种状态。寡欲是内心的节制,知足是行为的节制。一个人能够从内心降低欲望,在行为上就会满足。

首先,要降低欲望。

欲望产生于哪里?来自于心内,就要从管住心做起,涤除心中过多的杂念。先有内心的节制,你才能在行为上节制。

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减少利己的私心,削弱欲望;“虚其心”,让自己的心虚空起来,少起私心杂念。

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要修养自己的心性,就要减少欲望;“不可使欲”,不要让后天一些没有必要的欲望成为自己的欲望。

其次,要知足常乐。

老子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的道理,明白了知足的重要性,就会觉得满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的状态。

“知足不辱。”不知足的人,有求于人,就会巴结讨好别人,遭到侮辱。不知足,贪欲无厌,当止而不知止。知足的人,凡事心怀满足,知道把握分寸,就不贪求,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便不会招到灾祸。

“知足者富。”知足的人永远都富有。对生活满足的人,即使他吃菜根,喝白水,穿布衣服,住简单的房子,能够维持生活,就感觉非常的快乐,可以算是一个富足的人了。而不知足,就会与人攀比,即使富有四海,但还想要更多。对别人羡慕嫉妒恨,心生愤恨,怨恨他人也怨恨自己,再富有也不快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的时代,包括张扬人的欲望,对吃喝玩乐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对权利的欲望,对名的欲望,等等。人们追求欲望越来越大,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痛苦,欲望成了现代人的痛苦烦恼之渊源,焦虑不安也成了现代人心理特征。焦虑不安与欲望成正比,欲望越大焦虑不安就越严重。所人,要想让自己快乐地生活,就要正确地对待欲望,降低不必要的欲望,懂得满足,过极简的生活,生活就充满了乐趣。

不知这样的回答你是否满意,“丁小的时空”欢迎你交流探讨。

怎么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废话少说,直接进入主题;

原文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我读经典

第一句话: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古文今译: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我的理解:古人有句话“宁作太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