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定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该怎么定义传统文化

该怎么定义传统文化呢?

我认为:现在一般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史。所以传统文化可定义为:

传统文化是古代和近代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财富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指一般知识和文字的运用能力。物质文化指考古学上认定的同一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现代科学文化是在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什么

朋友瞄了眼,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除了次序颠倒了一下,本质没什么不同!

“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

朋友愣了下,然后看着我:“这么高大上的词儿我可解答不来,不过,我想想,现在我们用的电脑、手机、微信、头条号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现代高科技产物,都是现代文化,等过了几百年,这些就成了传统文化,那时候,如果还有人在用迭代后的电脑、手机、头条号之类的,这些就成了文化传统,是吧?

我伸了个赞的手势。

朋友一副得意的样子,趁机强调:你看,几百年后的落脚点还是在电脑、手机之类的东西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本质上就是一样的,你不觉得吗?

我说:“正因为这点,才模糊了两者的区别,我的看法,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点”和“线”的区别;如果用两个词来解释,就是“突破”和“互化”的区别。

看着朋友不解的样子,我认为有必要解释清楚一些:

首先,从“传统”因素考虑,两者就是“点”和“线”的区别。

什么是传统?世代相传才是传统。传统文化为什么说是“点”?重点从“世代”来看,每一世每一代,都有独特的文化创制,边界分明。譬如,《周易》《尚书》只能是周朝的文献,不能是汉朝的;《史记》《公羊传》只能是汉朝的结晶,不能是唐朝的;唐诗宋词不能说成唐词宋诗,否则,各朝代的文化特点就乱了套。

文化传统为什么说是“线”?重点从“相传”来看,时点转为历史,一定有像基因一样不变的文化传承性。比如我们常讲,中国连续不断的存在应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归功于儒家文化串联起中国的世世代代。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春秋》《左传》《资治通鉴》这样的一个一个节点,那儒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主线。

其次,从“文化” 因素考虑,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就是“突围”和“互化”的区别。

追溯文化二字,很有意味,“文”的象形是手执棍棒,“化”的象形是人和匕的组合,一句话,文化的本意充斥着残暴和血腥,很反人性,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很知性很温和很高深的样子。文化意味着制约的突破,意味着冲突,就连仓颉造字都有鬼神哭的悲怆,因为那是精神世界和历史解释权的争夺,所以,不是所有的文化创建都有延续的命运,如果遇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一些消减皇威的文化就可能短命而殁。另外,文化的创行,一定会受到统治阶级的严格把控和道德审查,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自由传播而实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文化,像《孟子》《老子》和四大名著等传统文化,无不是在高压政治控制的反复挣扎后,破圈而生“活”下来的。

文化传统是什么?就是绵延在中国人生命里独有的文化血脉,譬如,儒教、科举制和唐诗宋词。就儒教来说,它是汉以下多朝代合力重构,在孔子一方原创,互化多方朝代政治理念后的产物;还有,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一大发明的科举制,实为鲜卑血统的隋文帝一朝所制,后来互化各朝各民族文化精髓,成为文化传统延续的有效载体。孟子曰“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或可注解文化传统“互化”的本质……

这时,朋友轻轻地说:原来是有区别的啊!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1.元宵节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节在古代又称元夕、上元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词作《生查子·元夕》的时间、场景设定就在元宵之夜。词中用今夕对比的方式,来展现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相爱的人趁着月上柳梢,暗暗约定好在黄昏之后想会,情真意切。而在今年元夜,月与灯还似去年一般好,只是“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节日里,欢笑是别人的,词人只剩伤感。

2.花朝节

蔡云《咏花朝》

花朝节,纪念百花的生日,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南等地较为流行,一般在农历二月份举行。清代诗人蔡云的《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

3.春节

  王安石《元日》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节,这个节日意味着辞旧迎新,自古以来都是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王安石这首《元日》可以说是描写春节最经典的一首古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说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会到人类聚集地骚扰人类,之后人们就把间隔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年”。因为怪兽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就用爆竹、春联等来驱魔辟邪,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习俗。王安石这首诗中的爆竹声声、欢饮屠苏酒、更换桃符,都是春节的代表习俗。

4.七夕节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在这一天越过银河,于鹊桥相会。由此可见,七夕佳节被寄予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七夕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传统情人节。《迢迢牵牛星》是一首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诗中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离人相思难聚之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读过诗作之后,这样深情动人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5.端午节

  张耒《和端午》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人们会在这一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祭祀龙祖,后来因为战国时期楚国著名政治家、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入汨罗江自尽身亡,以死明志,人们就将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即是在端午节表达对屈原的哀悼。

6.清明节

  杜牧《清明》清明节名字来源于节气,在春分后第15日,一般是公历4月5号前后。在古代清明节是重大的春祭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弘扬。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叫《清明》,写清明雨中所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有一种说法,旧俗中寒食节禁火,如果在清明当天下雨,就叫“泼火雨”,杜牧诗中描写的正是这样的场景。

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传统?
。。这里有多种概念:传统,传承,传代。从广义来讲: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都是远古传下来的炎皇子孙。
。。但是这漫长的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观念随着時代发展,而产生新的观念。在新的观念产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