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的代表作(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所讲的心理暗示作用科学不科学
发布时间: 2023-07-17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所讲的心理暗示作用科学不科学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篇充满了爱和友情的感人作品,也是欧亨利作品中常见的出人意料神反转结尾的代表作之一。贝尔曼是一位落魄画家,总说要完成一幅绘画杰作。贫穷青年女画家琼西不幸染上肺炎住院。肺炎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危险的疾病。琼西因为病情严重而变得多愁善感神经过敏。她想当然的认为如果窗外墙上最后一片藤叶凋落时,她也会如这藤叶一样飘然离去。但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之后,当旭日东升之时,她惊奇的发现,那片叶子还顽强地挂在枝头!她一下子振作了起来,一扫先前消沉抑郁。不久之后,她就神奇的康复痊愈了。但同时,她的闺蜜告诉她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老画家贝尔曼去世了。他去世是因为染上肺炎。他染上肺炎,是因为他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完成了他的遗世杰作—为她在墙上画了一片藤叶,支撑她活下去的藤叶。故事至此结束。

抛开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及创作手法,仅就该作品中人的心里暗示作用而言,我深以为然。

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并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行后续的行动等一系列表现。

心理暗示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三国时期,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就是典型的心里暗示作用。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发人深省的关于差生和优等生著名实验。他随机的将学生分为“差生”和“优等生”,并告诉了老师,但让老师们保密。后来“优等生”的发展非常优秀,而“差生”的结局就非常糟糕。后来,严谨较真的德国人听说了这个实验,非要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最终取得的实验结果令人惊奇的相似,德国人心服口服。

在这个实验里,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这个谎言对教师形成了心理暗示,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进而教师又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态度,变得更加自信自强或者消沉否定,从而使“优生”或“差生”的发展结果截然不同。

以上古今中外的事例都充分说明了该小说中心理暗示作用的科学性。不得不说,科学和艺术有时是相通的。

条友认为如何呢?欢迎留言讨论。

怎么评价欧亨利的小说作品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我最喜欢的就是欧亨利的小说。他的小说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外国人在看完他的小说以后也许就会发出这么一句感慨:Oh! Henry

欧亨利的小说结尾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名词。刚开始看的时候,你会觉得特别惊喜,完全出乎意料。当然,看多了你就会慢慢地猜到~~都是套路。可是,这却丝毫不影响他的小说之精彩。

除了他的结尾,我还很喜欢他故事里面的思想。他有对世人的批判,讽刺,揶揄,比如在《重新做人》里面通过对流浪汉吉米的荒诞经历的描写,讽刺社会、警察。但是他的小说里也有对人真善美的褒扬,虽然一般都是贫苦的夫妻之间的故事。

《麦琪的礼物》里面,丈夫卖掉了手表,给妻子买了一个妻子向往已久的发夹;而妻子却在同一时刻,卖了自己的头发,给丈夫买了一条手链。确实让人感动而又唏嘘不已。

最后,他的小说细节描写极其丰富,他的文笔也很好。而且很短,适合大家碎片化阅读(一般你会停不下来的~~)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呢

欧亨利的小说与契诃夫的差距非常大,很难说最喜欢欧亨利的哪一篇小说,因为他比较出名的小说都是有一些固定套路的,这种套路就是故事情节的反转,包括角色的反转、主题线索的反转,最著名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警察与赞美诗》等短篇都能看到这种明显的反转结构。

能在故事结构进行反转操作的主流文学作家非常罕见,因为这种能力或者说技巧经常使用在推理小说之中,据说欧亨利为了讽刺《福尔摩斯》之中人物僵化、故事锐意取巧还创作了一部推理小说。只能说,有天才的人可以自由写作,文字都是手下兵马可以随意调遣。

不过,欧亨利还是比不上契诃夫,如果不信可以对照阅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