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赵国独占两个,却为何还是最终国破家亡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赵国独占两个,却为何还是最终国破家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746条回答。

其实一个国家的名将过多,未必是好事。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国家经常打仗。

而古代打仗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你就算百战百胜,对于本国的实力也有很大的消耗。

战国四大将中,赵国有李牧和廉颇。

战国也是仅次于秦楚以外,战国第三个强国。

这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赵国的位置不好,北面就是强大的匈奴、林胡等少数民族,还有燕国、齐国、秦国等不好惹的邻国,战争不断。

其他不谈,单单匈奴、林胡这些少数民族入侵,就是很难对付的。

赵军之前对付匈奴,都是输多赢少。

而李牧之所以出名,就在于他诱敌深入,一仗歼灭10万人。

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少数民族问题,赵国还是遭到匈奴人的骚扰。

再看廉颇,他的主要作为是打败了秦军,后来在长平之战初期维持局势。

然而,廉颇也好,李牧也罢,他们的出名同赵国军事实力的不断消耗,是分不开的。

如统一六国初期,秦军击败赵国杀死10万大军,李牧紧急赶赴前线指挥。

李牧虽多次击败秦军,又抵御了韩国和魏国的进攻,稳住了局面。

然而连续战争后,赵国阵亡的士兵就有几十万人。

最后,赵国除了首都邯郸尚且完整,国土都消耗得厉害,乡间人口稀少,几乎看不到男丁。

秦国发动总攻时,赵国实力已经很弱,就算李牧不被赵王杀掉,恐怕也难以有什么作为。

甚至因为常年征战和灾荒,赵国连军粮都无法维持供应,还能不输吗?

相反,秦国虽也有一定损失,但国力强盛,人口众多,比赵国强的太多。

要知道,秦国人口可是赵国的一倍,粮食产量甚至是好几倍。

战国四大名将是谁,为什么是这四位

廉颇,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们的历史功绩:

廉颇 :提起廉颇就想起了中学时代学的《廉颇廉蔺相如列传》,他襟怀坦白,勇于知错就改。他一生征战无数,坚守城池 ,进攻围困燕国都城 ,为赵赢得十五座城池。作战勇猛,是赵国难得的大将军,功高盖世。

白起 :秦国大将军,军事奇才。精通兵法,善于用兵。战功显赫。大破魏韩联军;伐楚战役中,攻陷楚国的国都郢城;在长平战役中,重创赵国军队主力,攻下的城池有70多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巨大贡献。

王翦 :秦国杰出军事家灭赵国 ,是秦国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材。平灭燕国赵国,战胜楚国。打仗百战百胜。长胜将军。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

李牧 :赵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具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以从不失败的计录多次重创敌国军队。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

这四位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显示了他们杰出的军事才能,功高盖世,其历史功绩被后人所传颂,他们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当之无愧。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一人善终

白起、李牧均因离间计而死,廉颇也是被离间计所害,后流亡;为什么只有王翦封侯善终?

白起之死

白起在战国每一次出现,基本上都是伴随着敌方的灭国或者彻底的被击溃,白起的人生履历,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史:据研究认为整个战国时期战死的将士大概200多万,白起指挥屠杀的就有100万之多,其虽未亲自灭掉六国,但他却是彻底让六国丧失抵抗能力的秦之最利之剑,其功劳之高,不仅使战国时代的各个敌国为之胆寒,穿越2000多年的悠悠历史后,依然让人们内心震颤,试想一下,当时的秦昭襄王是否也为之忌惮?当时的权臣范睢是否嫉妒?

尤其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之时,白起的下一步战略构想是,在邯郸举国惊恐无措之际,乘胜胜利的兵锋,灭掉赵国,倘若真如其构想,从长平到邯郸无兵可守,刚刚战败又没有足够组织准备时间的情况下,赵国要么放弃邯郸立马转移,要么直接投降,如果选择转移就是溃败,顺势占领赵国大部分土地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时候赵国实在想不出抵御白起的办法,就在此时,赵国的统治者,终于被失败冲清醒起来,想起了秦国对赵国用过的离间计,离间范睢与白起的关系,并且许秦以优厚土地城池。

此时恰逢大胜的亲昭襄王,更是深知权利斗争的险恶,倘若白起顺势灭了赵国,其功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功高震主不可不防,于是命令白起撤军。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无败绩的白起,即使此时赢得了长平空前绝后的胜利,而被迫放下更大的荣耀,其内心也难免孤愤难平,于是回到咸阳,对亲昭襄王的战略抉择提出了十分不满的抗议,内心有怨气也难免。 然而当,秦兵撤退之后,赵国外联了六国,重新组织好阵地之后,出尔反尔,对先前承诺只字不提,反而以秦为敌,感到被愚弄的秦昭襄王大怒,决定启用白起再次攻赵,但这一次被白起以生病为由拒绝,根本原因在于白起认为已经失去了灭赵的最佳时机,赵联合六国,秦军难胜,此时白起心中虽然更看重其战无不胜的荣耀,但之前对君王的怨愤也不无原因。之后秦国攻赵大败,期间秦王反复征招白起,招到拒绝,于公元前257年,被赐死于杜邮。一代战神陨落。

李牧之冤——死于庙堂

李牧一生先是北抗击匈奴而闻名, 公元前234年,秦赵大战,赵军刚刚经历一场大败,损失十万,主将被杀,赵王急调赶回中原战场,李牧临危授命,重整赵军,组织反击,在宜安之战大破秦军,得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侵赵,李牧率军抗击,依托漳水及赵长城,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再次大败秦军。李牧在赵国庙堂依然封神,他们认为只要李牧指挥赵军战无不胜。

公元前229年,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李牧率全赵之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仍未占到丝毫便宜。双方僵持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庙堂已经坐不住啦,由于先前对李牧的期望值太高,时间一长,牢骚声不绝。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行离间计,重金收买了赵王迁近臣赵相郭开,散布流言污李牧准备背叛赵国。而后设圈套诛杀李牧,也有说是李牧自杀,具体死法已经没有意义,而后王翦...公元前222年,赵国亡。

秦之白起、赵之李牧都是一代帅才,可惜为将者手握重兵,难免不为主君猜忌,赵自赵武灵王以来赵国反复出现数次军事政变,赵王更是忌惮手握兵权又功高盖主者,秦国适时使用离间计,纵使军事艺术已炉火纯青的李牧,死于己方政治,让我想起孙子那句“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反面。

廉颇之愤

说道廉颇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赵王因离间计罢黜廉颇,长平大败后,赵孝成王再次启用廉颇,在邯郸之战中,廉颇率十万赵军,抵御秦军,最后大败秦军,守住了邯郸。 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廉颇愤然发兵打击赵王派来的接替者后,率部下逃亡,先在魏国大梁躲避,后流亡楚国,可以想象八十多岁的廉颇肯定曾经日日盼望着来自邯郸的召唤,这位长平之战最后的幸存者,就这样在等待中耗尽了最后的余生,没有历史记载廉颇是哪一年离世的,上天赋予了这位老者不可思议的长寿,却让其背井离乡,孤苦终老。廉颇的悲剧,与其性格有莫大的关系,但领导的好恶也是主因。

王翦之幸--一个有吞并天下胸怀的上级是多么的幸运。

王翦一生平内患、扫三晋,灭楚国,说其功高盖主一点儿不为过,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军成长起来的最优秀的将领,然而在狂飙突进的急流中,王翦又勇于放低姿态取悦始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