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灭绝了吗?白鳍豚现在灭亡了
发布时间: 2023-07-06

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暨豚是鲸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动物。“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

白暨豚身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体长1.5-2.5米,体重约230千克。吻极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头顶偏左。

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耳孔小如针眼,位于头两侧,眼的后下方。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略后,上端尖,基阍长,鳍肢较宽,末端圆钝。

属鳍后缘凹入,中央有齿刻。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白色,一般为乳白色。各鳍皆白色,故名白鳍豚。头骨左右不对称,颅腔大。

白暨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 530 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

在 1988 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洞庭、鄱阳湖等地。以中上层鱼类为主食。

2006 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开展“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

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瑞士七国的鲸类专家,对宜昌到上海的长江干流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科考,未发现任何白暨豚,认定其功能性灭绝。

2018 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2007 年以来零星的目击报告和未经证实的影像资料表明,安徽至南京的江段可能还有残余个体,然而参考近年持续性大量死亡的江豚,可见长江当下的环境已不适合淡水豚类继续繁衍,比江豚更脆弱的白暨豚更难以长久生存并延续种群。残余个体即使存在,也不具有实际意义。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现今濒危程度最高的水生哺乳动物不再是白暨豚而是加湾鼠海豚,原因是白暨豚早已灭绝。

学界指出,拯救白暨豚的行动太少而且太晚了,当人们开始着手保护时,这一古老物种就已经走到末路,其种群已经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国际上白暨豚被视为动物保护失败的典型案例。

白暨豚灭绝事件,反映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而对淡水豚实施迁地保护,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自然保护区外的长江水域目前仍被人类占用,未来能否再次成为淡水豚的栖息地,暂时还无法得出答案。

白鳍豚现在灭亡了吗

  白鳍豚“淇淇”于2002 年7 月去世后,中国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白鳍豚于2500 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极危动物。8 月8 日,英国《独立报》等报道,生存于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近日有人声称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专家认为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国水生动物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
  2006 年12 月13 日, 武汉长江边,小雨。“科考1 号”和“中国渔政42003”两艘科考船缓缓靠岸,岸上是大批等消息的记者。

  38 天前,这两艘480 马力的机船从武汉百威啤酒码头出发,开始了搜寻白鳍豚之旅。船上是来自中国、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6 国的鲸豚类专家,他们曾见识过几十种鲸豚类动物,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出行前他们互相加油鼓气,信心满满。

  记者们终于没有等到好消息。38天来,在近3400 公里的航程中,除了两次疑似白鳍豚的事件外,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下船的时候,有人给因故提前返回武汉的科考队队员王克雄发了条消息:“结束了。” 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简称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鳍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短信,他几近泪下, “我意识到,我们可能真的要和白鳍豚说再见了。”

  几个月后,这个坏消息以一种更为确定的方式从英国传来。8 月8 日,《独立报》、《卫报》和BBC 等媒体同时报道:中国长江白鳍豚已经灭绝,认为这是第一个由人类行为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这一结论引自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之后,这次国际科考队的负责人、报告的责任作者、水生所副所长王丁纠正说:报告并未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王丁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强调:“这也是中方科学家的观点。”

  11 天后,“好消息”传来,一个安徽市民在历史上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因为录像非常模糊,水生所在仔细研究后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答案。王克雄说,“这只能说是继2002 年5 月在该水域发现白鳍豚以后的又一起疑似事件。”9 月中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将前往铜陵,和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联合搜寻白鳍豚。

  淇淇之死

  一切还得从淇淇说起。淇淇是一头雄性的白鳍豚。1980 年1月12 日,在洞庭湖口被渔民误捕时只有两岁。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离开长江后,淇淇住进了水生所为它建的一个大水池子里——后来这里被戏称为“白公馆”,成为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美国动物保护学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过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系起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淇淇来得恰逢其时。1978 年秋,水生所决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白鳍豚的专门研究机构。“这算是一个政治任务。”王丁回忆。当时世界上有5 种淡水豚类,只有中国的白鳍豚没有人研究,国外专家向中国政府写信,提出到中国来开展研究。邓小平当即表示:既然外国人这么积极,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研究呢? 王丁当时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水生所需要人做白鳍豚声学研究,被调了过来。“当时只有零星的资料,白鳍豚研究算得上是一片空白。”

  王克雄说,有了淇淇,中国在白鳍豚的饲养学、行为学、血液学和生物声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1984 年,大学毕业的王克雄进入水生所工作,负责训练淇淇。“早期我们非常亲密,几乎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一起,直到后来新的同事加入进来。” 白鳍豚怕人,初到白公馆时非常不安。后来工作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它最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王克雄到的时候,淇淇已和工作人员熟悉,“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

  淇淇已经长大,成了一个“帅小伙子”,每年的3 月到6 月发情期,它将身体直立于水中,一边摇晃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生殖器也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水生所开始为它寻找配偶。1986 年,水生所成功地捕捉到两头白鳍豚“珍珍”、“联联”。几个月后,联联因不适应人工环境死去,与淇淇配对的珍珍也在两年半后突然死亡,这一段姻缘最终无果。之后水生所又开展了几次捕捞,但均以失败告终。直至2002 年7 月14 日去世,淇淇一直孤零零的。人工繁殖白鳍豚的梦想也因此破灭。

  关于淇淇的身后事也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淇淇已经是大家的朋友,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把它的内脏取出来研究。王克雄回忆说,淇淇的影响力太大,大家都想知道它的死因,最后决定把淇淇的内脏取出来,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温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尔马林里保存,身体做成了骨骼标本和皮革标本。

  曾有人建议将恢复健康的淇淇放归长江,有人甚至将白公馆斥之为“监狱”。“如果了解中国白鳍豚的研究历史,就不会如此评价了。”王克雄解释。当年好不容易可以做白鳍豚研究,却没有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找到了淇淇,理所当然地将它留了下来;又为它寻找配偶,想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白鳍豚,但这一想法最终未能如愿。水生所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想将淇淇放归自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捕到野生白鳍豚,再尝试一次,但一次次捕捞工作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淇淇已经年老体衰,早已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王丁说,淇淇的存活是一个奇迹。它曾屡次病重,但最终都起死回生。1996 年,淇淇得了严重的肝坏死,有一个月它什么都不吃,工作人员买来大鱼,挑出鱼刺,把肉打成浆丸给它吃;去世前几年,它消化系统虚弱,工作人员每天抽干水,把它弄上来,替它注射生理盐水。相比之下,它的同伴就没那么幸运。除了珍珍和联联,1981 年水生所就曾在湖南省华阳县捕获一只雄性白鳍豚,取名“容容”。当时水生所没有取暖设备,这只瘦弱的白鳍豚在几个月后的一次寒流来袭时活活冻死。1995 年,在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一头放养的白鳍豚仅仅存活了半年,它一心想回到长江,后来撞到保护区和长江之间的分离网上,无法逃脱,呛水而死。

  最后的搜寻

  从1978 年起,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 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第一次野外考察,王丁就看到了白鳍豚,“当时看到白鳍豚并不困难,在白鳍豚经常出没的地方,几乎每次都能看到白鳍豚。”王丁给出的统计数据是,上世纪80 年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 多头白鳍豚,1986 年约为300 头,1990年不足200 头,1995 年不足100 头。1997 年11月,中国农业部和水生所联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白鳍豚考察,动用渔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员300 余人,分成22 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