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 艺术领
发布时间: 2023-07-11

1.【客观题】幼儿园艺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指南》

(1)小班:模仿学唱短小歌曲;中班:用自然的声音唱歌;大班:用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

(2)小班:跟随音乐做身体动作;中班:即兴表演,给熟悉歌曲编词;大班:编简单舞蹈动作

(3)大班:自编自演故事,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

2.【客观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

3.【客观题】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主要有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音乐欣赏四种不同类型的活动。

歌唱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儿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居重要地位,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韵律活动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其他节奏动作。动作是儿童表达和再现音乐的一种最直接而自然的手段。

打击乐器是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之一。它是以身体大肌肉动作参与为主,运用一定的节奏和音色,通过打击乐操作来表现音乐的一种活动。它是儿童表达音乐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也是令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打击乐活动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途径。

4.【客观题】世界流行的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简介

(1)奥尔夫:提出“节奏第一”的观点,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元素性音乐(综合的)教育思想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课程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势活动: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和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学校音乐》,新型打击乐器(无指法负担)。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教学方法是“引导创作法”。

(2)达尔克罗兹的教学体系被称作“体态律动学”。

(3)柯达伊体系强调歌唱教学;柯达伊根据“儿童自然发展法”,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儿童音乐应源于优秀的民间音乐、儿歌、音乐游戏。

(4)铃木的教学理论是“母语教学法”,即给孩子创设像母语环境那样的音乐环境,认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最具特色的就是母亲参与、集体教学以及听觉训练。

5.【客观题】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小班(c1-a1、“讲歌”现象多)中班(c1-b1、喊唱现象)大班(c1-c2)

6.【客观题】帮助幼儿熟悉、记忆歌词的方法:填充提问法、逻辑提问法、直观教具提示法、节奏朗诵法

7.【客观题】韵律活动的教育内容: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小班幼儿最感兴趣)、舞蹈动作(小班的有走步、小碎步、小跑步;中班的有蹦跳步、垫步、踵趾小跑步、侧点步;大班的有进退步、跑跳步、交替步、跑马步、秧歌十字步等)、音乐游戏。

展开全文

8.【客观题】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导入方式:总谱学习导入、总谱创编导入、主要声部学习导入、主要声部创编导入

【客观题】音乐欣赏活动辅助材料设计:动作材料、语言材料、视觉材料

【客观题】层层深入程序模式、层层累加程序模式

9.【客观题】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型

儿童画的主要类型:命题画、意愿画、装饰画。

命题画分为物体画和情节画。物体画主要描绘对象是单一的物体,侧重于幼儿的造型能力的培养。情节画主要描绘对象是一组物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反映的一定的情节。除了造型能力的培养以外,更侧重于构图能力的培养。

意愿画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装饰画对幼儿对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手的动作的准确性的发展,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10.【客观题】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

涂鸦期(1.5~3 岁左右):是儿童从单纯的肌肉运动(玩笔画线阶段),转变为对图画的想象、思考阶段。常常是五个手指头抓着笔(如粉笔、蜡笔等较容易抓住的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些杂乱的线条,无明确的作画意图。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

象征期(3~5岁左右):儿童开始有目的地创造形体,用自创的样式符号(儿童图画中的形象)

来尝试表现物体的阶段,而且符号抽象、简单、夸张、多变,偶尔画出某种类似某种东西的图像。

图式期(5~8 岁左右):图式期是幼儿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了明显的发展。(拟人化、透明式、展开式、强调式、装饰性、美梦式)

表述二

(一)涂鸦期(1.5-2.5岁)

这是指儿童从单纯的肌肉运动(玩笔画线阶段)转变为对图画的想象、思考阶段。

表现特征:此阶段儿童从不能控制画笔和所画出的线条,到能手眼配合初步的控制,并对所画的“画”发生视觉上的兴趣,产生形象联想。

此阶段的指导建议:

1,成人应为幼儿创设方便良好的绘画操作环境,友善、宽容地对待幼儿的涂鸦行为与作品;

2,提供适当的材料:大纸,单色不尖锐的笔。这是为了让幼儿能充分地使用动作,不受纸张大小、笔尖流畅性、色彩过多的干扰,产生快乐涂鸦的体验;

3·涂鸦初期除了鼓励幼儿涂鸦外,并不需要加以其他的指导;

4·命名涂鸦时期要和孩子们讨论他们的作品,使他们对涂鸦后的形象加以关注和联想,初学创造的喜悦,但是,刺激他们关注所绘形象的目的是鼓励新的思考而非画出可以辨认的图画;

5·利用儿童读物、艺术环境、艺术品等,丰富孩子的审美思维。

(二)象征期(3.5-4岁)

儿童开始有目的地创造形体,用自创的样式符号(儿童图画跌形象)来尝试表现物体的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画出的图画赋予事物的名称,进入象征期-本质上是“命名的涂鸦期”。

儿童常常画一些大圈圈、小圈圈,或模仿成人的文字书写动作,并懂得以一个单独的线条来命名一种物体。通常,儿童并不是先有主题再作画,而是画完后再赋予意义的。

此阶段的指导建议:

1,对于儿童的作品,不要以简单的“像不像”来衡量,要尽量用探究、了解的态度去欣赏与解读;

2,提供适当的材料:蜡笔、水粉毛笔、大张的画纸、剪刀、黏土等;

3,设计幼儿喜欢的内容,运用游戏等形式进行简单的绘画技能练习;

4,在生活中以更为丰富的艺术内容熏陶幼儿,培养儿童对初学艺术的感觉与热爱。

(三)定型期(4岁以后):又称图式期。这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又称图式期。儿童逐渐形成并发展他绘画表现的“样式”的阶段。开始努力将头脑中的表象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时期4岁以后儿童开始努力将头脑中的表象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图式期的幼儿画人物画的特点是:

1,蝌蚪人。儿童最早画出的人是一个近似的圆形下面加上一两根线条,即成人形。

2,逐渐完备的正面人。“蝌蚪人”面部画上几个小圆圈,代表五官,以后身体各部分增加,逐渐成了完备的正面人;把人和物都画成正面,是此阶段儿童画的普遍特点。

3,侧面人。正面的身体加上侧面的头部,标志着侧面人的诞生。

(四)写实期(大约10岁左右):经过训练,儿童开始用写实的眼光观察事物

11.【客观题】幼儿构图能力发展顺序:凌乱式、并列式(幼儿期主要)、散点式、遮挡式(最高)

12.【客观题】手工活动材料:点状材料、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块状材料

13.【客观题】手工制作活动分为两类:平面手工制作(粘贴、剪贴、撕贴、染纸)和立体手工制作(泥塑、折纸、厚纸制作和废旧块状材料造型)

14.【客观题】

(1) 泥工活动

团圆、搓长、压扁(小班)

粘接、捏泥、 抻拉(中班)

分泥(大班)

(2) 纸工活动

纸工包括粘贴、撕贴、折纸、剪纸等。

折纸

小班:对齐、抹平。 中班:看图折纸。 大班:组合折叠,

剪纸

小班:沿直线剪;中班:直线的简单图形;大班:曲线图形

15.【客观题】手工制作活动的发展阶段

(1)无目的的活动期(2~4 岁):这一时期的幼儿不能有目的地制作形象。

(2)基本形状期(4~5 岁):这个时期相当于绘画中的象征期。幼儿已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常常在制作开始时就宣称他将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制作。

(3)样式化期(5~7 岁):幼儿已会借助于辅助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

16.【客观题】对话法是指导儿童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17.【客观题】创作引导是绘画活动的最关键的环节。

18.【客观题】教师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小班可以教师评价为主,中大班采取教师与幼儿评价结合

19.【客观题】手工创作活动的心理过程:意图阶段---构思阶段---制作与装饰阶段。

20.【客观题】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的指导可以分为以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