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是一首什么诗?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寒食是一首什么诗

 1、寒食是一首讽喻诗。  

2、《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注释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4、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有些古诗如美酒,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散发出不一样的醇香,韩翃的《寒食》就是其中之一。请先看全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乍看这首七言绝句很简单,你的眼前会浮现一幅春日画卷:暮春的皇城落花成阵,御苑的杨柳在寒食的春风中飘摇,黄昏时分汉宫里传送蜡烛,袅袅青烟飘散在五侯的宅第里。然而,细品之下这首诗有三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一、在唐德宗和士人的眼里,这首诗描绘了盛世承平的景象。因此,这首诗受到德宗赏识,从此韩翃飞黄腾达。

白昼的皇都,处处花飘飘,皇宫御宛柳斜斜,游人们无限陶醉。“飞”和“斜”字灵动无比,令人心弛神往。

日暮时分,皇宫里走马传送蜡烛,五侯家里烟气祥瑞,皇室的气派自内而外地发散。“传”和“散”字栩栩如生,情景如在眼前。

然而,果真如此吗?

二、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谕诗,语言浅显易懂,艺术效果却是入木三分,所以韩翃凭借此诗名扬千古。

介子推携老母归隐深山,晋文公为了让恩人出仕,火烧绵山,母子二人抱树而亡。晋文公后悔不迭,将寒食作为介之推的纪念日,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

到了唐代过寒食,百姓遵循旧俗,但皇帝可以下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享受特权,出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局面。

于是,作者巧妙地引用典故,暗讽了唐中宗以来被皇帝宠幸、飞扬拔扈的宦官权贵们。“汉宫”暗指“唐宫”,与白居易写的“汉皇重色思倾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五侯”本指东汉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暗指唐王朝被宠幸干政的那些宦官权臣。蘅塘退士在本诗后有个批注: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炅。诗比讽深远。

那么,这首诗还会别有深意吗?

三、寒食节游玩,作者逸兴大发,陶醉在皇城春景中不能自拔,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唐宋时,寒食是人们游玩的好日子,韩翃也不例外,虽然寄人篱下不得意,但眼前的春色还是令他迷醉。

当时的情境,有点像《庄子.齐物论》里描写的庄周梦蝶,梦里庄周变蝴蝶,梦外蝴蝶变回庄周。韩翃就想:那些落花就是自己,春风中的御柳也是自己。可惜,日暮时分皇宫走马传烛的喧嚣把他的梦惊醒,又做回了落魄的诗人。

窖藏美酒香不同,这就是韩翃《寒食》的魅力所在,历经数代而不衰,被人们广为传诵。

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问题: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前言

韩翃的这首七言绝句,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他还因此而获得晋升,成就了一番佳话。

一、皇帝说,与此韩翃

唐朝德宗皇帝在位时,缺少一个起草文书的人,中书省选的人皇帝却一个也没有看中。大臣们问皇帝自己有没有看好的人。皇帝说:这个职务给韩翃吧。

这下子,大臣们犯难了,因为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把两位都报了上去。皇帝御笔批复到: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

韩翃当时已是迟暮之年,同僚们大多比他年轻,都不太尊重这个老头子,据《本事诗》记载:

时韩已迟暮,同职皆新进后生,不能知韩。共目为恶诗韩翃。翃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扣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

当时只有一个韦巡官与其关系不错,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半夜赶来报喜,韩翃一开始还不相信。后来说到皇帝说给写《寒食》这首诗的韩翃时,他才半信半疑,结果,早晨就接到了通知。

韩翃因一首这首《寒食》而被皇帝赏识,后来他官至中书舍人,成为大历十才子中职位最高的人。

二、青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前2句写景,同时说明的时令: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后2句,才是这首诗的主旨: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时候,家家户户禁火。寒食后重新生火,被称为“新火”。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曾经写道: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时辰一到,皇帝赏赐新火给大臣,首先收到皇帝的赏赐之人,自然就是皇帝最为亲近、朝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了。

三、“五侯”寓讽

这首诗中的五侯,是一首诗中的关键形象。一般认为,这里的五侯,是指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东汉的梁冀以外戚身份专权近二十年,汉桓帝诛灭梁冀的行动中,宦官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个人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同时被封侯。

从此,朝政大权落入宦官手中。

而唐朝的灭亡,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中唐以后的宦官作乱。因此这首诗中的“五侯”二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从整首诗来看,是一派祥和的面貌,但是五侯二字,却暗含讽喻。

四、宦官的利与弊

唐德宗李适(kuò)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甚至在即位的当月,就将暗怀异图的宦官刘忠翼赐死。

但是“泾师之变“时,唐德宗信任的禁军武将却没有起到召集士兵守卫的作用,反而是身边的宦官保护了他。

后来,李适重返京师后月,就将禁军分为左右两厢,分别有宦官统领,从此开了宦官掌握禁军的先河。

结束语

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是唐德宗的年号, 泾师之变发生在建中四年。

据说唐德宗欣赏韩翃时,大约也在建中年间,当时的唐德宗,应该还没有重用宦官。《围炉诗话》中说: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