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央视出品的这部“跨学科”纪录片,为孩子打开认识“科学技术”的新视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共26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用大蒜给象牙除霉,用薄荷给彩色文物固色……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美味“食材”还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由央视打造的8集纪录片 《重生技》, 每集选取一件国宝,结合多种现代科技,让观众看到这些尘封的国宝是如何在科技的帮助下“重焕青春”,带人们从科技视角走进文物。

每集时长15分钟左右,知识点满满,讲解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和孩子一起看!

不妨抽出2小时,和孩子一起听院士、学者分享他们的科研故事,文物修复与科研探究中,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

扫码观看

《重生技》

用大蒜给象牙除霉,院士的灵感来自……

深埋地下3000年的古象牙亟需保护。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姜标院士从大蒜中找到了灵感。

如果你以为就是拿一堆大蒜捣出汁喷洒,那就大错特错了。

展开全文

如何用大蒜给象牙除霉呢?故事还要从三星堆发掘说起。

在三星堆遗址,每一个祭祀坑的最上层都铺满了象牙,下面才是青铜器和玉器。象牙中蕴含的古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我们探索和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密码。

然而,这些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的古象牙,受到了霉菌的侵蚀,如果在出土后不加以控制,就会很快被霉菌分解掉。

早在36年前,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就因难以保护脆弱的象牙而暂停。

如何赶走不断繁殖的霉菌、让象牙不再腐朽,是一个世界难题。

姜标院士从关于古埃及的记录中找到了灵感。姜标介绍,古埃及的木乃伊之所以能够完整保存、千年不腐,一部分原因就是用大蒜包裹起来,阻挡了霉菌。

大蒜有杀菌的作用也是广为认可的常识。

那么,这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原来,大蒜中含有大蒜素,大蒜素是一种硫化合物,与霉菌的蛋白结合后,就可以轻易把霉菌“杀死”。

不过,一头大蒜中的大蒜素含量极少,即便把全国的大蒜都拿来提取大蒜素也杯水车薪……

所以,姜标院士通过研究大蒜素的构成,用化学的办法合成了大蒜素。

经过反复测试,他们最终确定了大蒜素的化学式。

不过,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大蒜自带的刺鼻气味又该怎么解决?

他们又通过研究,将大蒜素中散发臭味的乙硫醇去掉。

终于,人工合成的大蒜素溶液制成了。

然后,他们又根据不同的用途设计制作出不同的除霉装备。

现在,当你走进三星堆考古现场,看到一块块像口香糖一样的东西,贴在文物上,那是姜标团队研制的大蒜素保护文物贴……

它不断释放着大蒜素,润物无声地保护着文物……

你可能还想问:为什么不用酒精杀菌呢?这是因为酒精挥发时会带走不少水分,对文物又是一次破坏。

上面这个片段正是出自《重生技》第二集“象牙除霉技”。

15分钟左右的一集纪录片,结束的时候总让人觉得还没看过瘾,好奇姜标院士的下一个实验项目。

整个纪录片都是从文物修复难题入手,揭示背后的科学知识。

跟随纪录片,我们可以完整地了解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新的“高科技”的过程,他们是如何获得灵感的,又克服了哪些困难。

对于想要接触“科学探究”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还有院士、教授亲自演示!

而且,纪录片导演们真的很懂观众,观众好奇的问题都替我们问了出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说明也很接地气。

喂饱孩子的好奇心

中小学生开展科创研究时,科学老师常会嘱咐孩子,要从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善于查找文献、善于观察等等。

而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你可能会不禁惊叹,科学家不愧是科学家!惊叹于他们的脑洞和巧思。

一头大蒜、一片薄荷、一瓶护肤霜……都能在他们手里变成化腐朽为神奇的“灵丹妙药”;拍X光、照CT、敷面膜、沐浴……都可能是修文物的方式。

如何让文物“重见天日”的同时,保持住色彩?

答案竟在一片小小的薄荷叶。

把乙醇作为助燃剂,反复浸泡和提取,就可以获得一种神奇的半透明晶体:薄荷醇。

它极易结晶,喷在文物表面,就可以形成保护膜,减缓氧化。

科技在文物修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给文物拍CT、拍X光也成为文物修复的“常规操作”。

给虎头枕拍个CT。↓↓↓

虎头枕在乙二醇溶液里浸泡了三个月。

通过CT可以清晰看到,虎头的牙齿和耳朵成像比较白,渗透比较好。其他部分还渗透得不够,需要继续浸泡。

用透光技术给巨幅书法作品“把把脉”。↓↓↓

灯一打上去,你就能看到,这副贴落的虫蛀,主要发生在边角,因为这是一种爱吃浆糊里的淀粉的虫……

还有背纸拼接、修补的痕迹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用三维高清视频显微镜放大看凤冠的结构。↓↓↓

经过860多天的集中“抢救”,萧皇后的“凤冠”是迄今为止我们已知结构最完整的唯一一顶唐代凤冠。

虽然文物本身无法修复,但科学家们借助高科技仪器分析出了凤冠的结构,辅以文献史料中记载的凤冠材质,重新还原打造了一顶凤冠。

每一集都让人惊叹不已。

快跟着这部纪录片涨知识,喂饱孩子的好奇心!

当文物遇见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在兼顾科学探究的严谨的同时,纪录片还充满着人文情怀。

氯离⼦让原本⾦⻩的⻘铜器被鲜绿⾊锈斑覆盖,在接触到水和氧气后,锈斑还会加速扩散,不容易根除。

相⽐德国的彻底挖除、美国的密闭储存,“不那么强调让它回归到所谓的最初状态,还是要尊重历史”的东⽅修复⽅式,则保留了历史沉淀的痕迹。

“既然不能消除异己,那就化干戈为玉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选择尽可能保持原样。

陈家昌研究发明了⽤⼀种神奇药⽔渗透到生锈的部分,加强粉状锈处的硬度。这样一来,就可以以最小幅度干预文物。

“上阵⽗⼦兵”。荆州⽂物保护中⼼,从业50年的吴顺清和从业20年的吴昊,多年来⼀直致⼒于对⽊漆器脱⽔技术的研究。

镜头前对木器漆如数家珍的父子俩,阐释着⽂物修复技术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保修复⼯作的接⼒与传承。

糟朽的丝线,背后是从未腐朽的情思。透过晋端王为夫⼈挑选的丝绸华服,美好的爱情与古典审美交织在华美的丝绸上。

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脆弱的丝线得以加固和保存下来。接着修复师“接棒”,在他们的妙手下,丝绸华服重新焕发出新的光泽,这段跨越身份的爱情得以跨越百年被世人“⻅证”。

其实,每一集都暗含着一些关于人生的启发,这些启发可能是由纪录片中的考古人、文博人、科学家之口告诉观众,同时也在等待着观众边观看、边感受。

纪录片总导演朱允说:“文物从糟朽到新生,本身就是非常精彩的过程。我们决定把它拍成一部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尤其希望给处在文理选择阶段的青少年提供一个认识科学技术的新视角。”

在观看的过程中,相信家长和孩子都能收获不少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来源:第一教育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