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一发电影观后感(你有看过《中国机长》这部电影吗,观后感怎样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你有看过《中国机长》这部电影吗,观后感怎样

整个影⽚再现了飞机遇险的全过程,全程牵动着观众的情绪,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和故事中的所有人员一起紧张,一起着急。当乘客因生命受到威胁,情绪失控时,乘务⻓用其坚毅的眼神、沉着的态度诉说出的番话“我们这些人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够安全的回去,

请相信我们,相信我们的机长”,深深得感染着每一人,乘客也因此有了信心,冷静下来积极配合。在电影中,许多微小的细节都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亲友对家人的牵挂与关爱、对生命的渴望与尊敬、乘务员的专业的应急处理措施、机长沉着果敢的操作、控制中心的各种协调调度深深的印在每个观影人心中。111分钟的电影,119条鲜活的生命,是中国民航对生命的敬畏和执着、是对规章的敬畏和执着、更是对责任的敬畏和执着。这就是中国机长,这就是中国坚守,电影用戏剧化的方式展示真实世界的一个片段,已经足以撼动人心。这些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英雄”,值得被大家铭记。

关于丹泽尔.华盛顿的电影《红潮风暴》看完有什么感受

美国电影《红潮风暴》虚构的故事情节是,美国一艘叫“阿拉巴马号”的核潜艇在执行对前苏联高加索地区武装叛乱分子控制的核弹基地进行核打击时,由于阿拉巴马号核潜艇为了躲避敌潜艇而下潜太深,接收到国家指挥中心命令发射核武器的指令不完整。副艇长(单泽尔、华盛顿饰演)与艇长(吉恩、哈克曼饰演)就是否立即发射核武器打击敌目标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并由此引发了哗变事件。该片曾经荣获第68界奥斯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提名奖。非常值得一看,尤其适宜电影爱好者收藏和欣赏。

  这是一部小成本大制作的好电影。这个故事除了背景交代以外,故事都发生在阿拉巴马号狭小的核潜艇里,这就不难看出其制作成本非常低。虽然故事发生在一艘潜艇里,但由于编导的用心和演员的精心表演,使这部电影成为不可多得的精品。特别是单泽尔、华盛顿与吉恩、哈克曼的表演更是炉火纯青。

  哗变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最大的看点。先是副艇长根据核武器发射条例解除了艇长的职务并将其关押。后是艇长又关押了副艇长。哗变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发生在阿拉巴马号核潜艇里的哗变却体现了美国海军的优良传统,也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行为。艇长命令立即发射核弹打击敌人,是为了防止延误战机和不使美国本土受到敌人核武器的攻击。副艇长要求停止发射,继续上浮核潜艇,是为了确实弄清国家指挥中心命令的完整性,防止不可挽回的核战争发生。所以,他们两人的行为都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最后还是副艇长判断的准确,叛军已经投降,并停止了向美国本土发射核武器的行为。所以国家指挥中心也命令立即停止发射核武器。

  影片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影片的结尾是美国海军调查委员会对发生在阿拉巴马号核潜艇里的哗变行为进行调查。没有想到的是,艇长不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主动要求提前退休并推荐副艇长接任艇长职务。这种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

  总之,美国电影《红潮风暴》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把简单的故事情节渲染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画面,非常值得一看。说来也巧,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还真停泊着一艘叫“阿拉巴马州”号的军舰。不过,这不是本片中的导弹核潜艇,而是一艘在二战中战功卓著的战列舰。它是美军第六艘以阿拉巴马州为名的军舰。美国海军在1965年将阿拉巴马号军舰捐赠到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作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博物舰。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巧合,这说明《红潮风暴》的剧作者深入生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创作的主题结合起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把一个虚构的故事表现的活灵活现,让人们信以为真,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请问电影八佰里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我相信凡是看过近日热播的电影《八佰》的观众,一定会被陈树生身捆手榴弹,拉响弹弦,从仓库顶跳下与日寇同归于尽的镜头所感动。

反正我是热泪盈眶,为有这样的民族脊梁而激动。

感动之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陈树生直接把手榴弹扔下去不行吗?为什么还要跳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首先说明一点的是,陈树生与敌寇同归于尽是真实的历史,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最悲壮的一幕。当时一些上海民众,外国记者和英美界的侨民目睹了这一壮举,外文资料也记述了这件事。

陈树生,湖北利川人,时为守军二连二排的一名付班长,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任敢死队队长。

在纵身一跳之前,他给远方的母亲留下了这样的遗言:“舍身取义,儿所願也”!就义时年仅时21岁,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英雄吧!

陈树生和守军当时面对的是危急局面。

守军顽强抵抗日寇的进攻,由于四行仓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日寇不敢动用大型火炮炮击。

原来四行仓库的后面,也就是苏州河南岸是英美公共租界区,如果日寇用火炮炮击仓库,很可能会殃及租界里的煤气站,日寇怕引起国际纠纷,因此有所忌惮。

如此一来日兵只能在坦克的掩护下一点点推进,但守军居高临下射击,一时之间日寇很难靠近四行仓库。

这时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想出来一个办法。让日兵几个人顶着加厚的装甲钢板,慢慢运动到仓库墙根下,用军稿挖洞埋炸药的办法定点爆破。

这个办法确实可行,定点爆破涉及不到周围的建筑,如果日寇埋好炸药,四行仓库就会整个坍塌下来,6楼上的守军就会全部砸死在里面。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埋炸药的日寇消灭掉。

但子弹肯定穿透不了钢板,扔手榴弹,手榴弹都被钢板反弹到了一边,根本伤不到日寇。

情况危机,容不得人多想,如果再想不出办法日寇就会点燃炸药了,到那时说什么也晚了。

此时陈树生急红了眼,眼睛好像要喷出怒火一样。只见他把手榴弹缠在腰间,没有豪言壮语,在跳下去的那一瞬间,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和下面埋炸药的日寇同归于尽。

陈树生之所以跳下去是因为没有别的办法,他要用身体的重力砸开日寇头顶上钢板缝隙,只有落在日寇的脚下才能炸死敌人,这就叫同仇敌忾。

有人说了,把手榴弹绑在一起,达到人的重量往下扔,不是一样能解决问题吗?

如果不是危急时刻,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冷静的想,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但是当时的情况瞬息万变,战场上不容你慢慢想办法,也许在人们捆扎手榴弹的时候,日寇已经点燃了炸药包,这时再扔手榴弹集束就晚了,在刻不容缓的情况下,陈树生选择了最简单最直接但最壮烈的办法跳了下去。

文/秉烛读春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