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青训最新动态(足球青训营招多大年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足球青训营招多大年龄

足球青训营招募年龄为6-12岁。科学可持续的足球发展,一定是一个金字塔形状。足球青训就是这个金字塔最底层的地基,源源不断地像顶层的顶级联赛与塔身的各级联赛输送着人才与资源。只有青训牢固了,足球才能可持续发展。

201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青训调查》显示,家庭培养一名球员的总费用在50万元左右,其中学费与陪读费共占6成,营养费与差旅费占据剩余4成。时至今日,这个数字只会多,不会少。

自2011年开始办学,恒大已在足校方面投入超28亿元。其中,19亿用于建设恒大足球学校,2018年之前,办学投入为每年1.1亿元,2018年之后,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

对球员的培养离不开训练,球技的提高也必须经过实战的历练。除参加中国足协U系列青超赛事外,足校还为不同年龄段安排了多场杯赛,保证各年龄段队伍全年打满50场比赛,与高水平对手比赛的场次不少于1/3。

杯赛中含金量最高的当属“恒大杯”马德里足球冠军赛。该赛事不仅邀请当地最强队伍参赛,还要保证外队主力球员平均出场率超95%,确保参赛队伍人员配置和比赛质量。

人数要求:

1、比赛每队场上队员不得多于11人(其中1名守门员),不足7人时不能进行比赛。

2、以按规定数目,进行替换队员,但被替换下场的队员,不得再次参加该场比赛。

3、被判罚令其出场的队员,不能由替补员替补。

央视调查中国青训补偿费用太高,甚至高于“爆红”!如何合理安排这笔费用

如果想要合理安排青训补偿费用,就应该将这些费用的绝大部分交给培养球员的俱乐部,同时还要将一部分的费用作为奖励留下来,除此之外,还要将一部分的费用用于维护建设青训设备。

很多人觉得国内的青训补偿费用太高,但是在我看来国内的经济补偿费用还远远不够,如果想要真正的给俱乐部带来经济上的帮助,就应该不断扩大青训补偿费用的金额,只有这样,才能够带动俱乐部培养年轻球员的积极性。

一、想要合理利用青训补偿费用,就应该把绝大部分资金交给俱乐部。

由于俱乐部在培养青训球员的时候,花费了巨额的资金,如果不把绝大多数青训补偿费用交给俱乐部的话,那么必然会打击俱乐部培养青训球员的积极性。当俱乐部丧失足够积极性滞后,那么必然会导致国内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年轻运动员。

二、合理利用青训补偿费用,就应该把一部分资金当成奖励。

如果俱乐部能够培养出非常多优秀的青训运动员,那么这样的俱乐部就应该得到官方的奖励。因为只有在得到官方的奖励后,青训俱乐部才会表现出更加充足的斗志。如果不能够得到官方的认可以及奖励,那么并不会有球队愿意做青训这种项目。

三、合理利用青训补偿费用,就应该留出一部分费用维护设备。

由于体育训练设备属于消耗品,如果不对这些设备进行妥善维护,那么必然会给俱乐部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而如果能够留出一部分费用对这些体育训练设备进行有效维护,那么必然能够为青训俱乐部节省下一大笔设备费用,这对于青训足球俱乐部培养年轻球员也会带来相当大的帮助。

火车头走了,谁来保卫我们的青训

在欧洲足坛,荷兰俱乐部阿贾克斯队向来以培养优秀青年球员闻名于世,在中国,也有着这样一支历史悠久的“阿贾克斯”——天津火车头足球俱乐部。但是,就在上周六,天津火车头足球俱乐部宣布因资金等客观原因,退出2017赛季中乙联赛。这家有着66年历史的老牌球队,就这样告别了职业联赛的舞台。
天津火车头足球俱乐部前身为中国火车头体协足球队(成立于1950年)和 天津 火车头足球队,1957年,两队合并为天津火车头足球队,在中国足球前职业化时期战绩显赫,曾获得过全国足球冠军、天津市足球冠军、全国大企业职工比赛冠军等荣誉。1994年开启职业化时代,天津火车头足球俱乐部正式成立并参加当年的全国足球甲B联赛。

在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中,火车头足球俱乐部率先建立青少年梯队,开创了规范的青训系统。一提起“火车头”,熟悉中国足球的业内人士无不竖起大拇指。李玮峰、李毅、曲波,杨君、关震、杨程、苑维玮、宗磊、冯仁亮、宋博轩等中国足坛名将都是出自火车头青训。而从1998年俱乐部将原一线队整体转卖给深圳平安时起,球队便开启了以售卖年轻球员来维持俱乐部运转的模式。
但是,在近年来中国职业联赛烧钱之风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依靠售卖年轻球员为生的火车头俱乐部却越来越感到难以为继。俱乐部现任总经理曹友遗憾地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市场因素,是我们的企业经营出现了困难;第二方面原因是现在足球市场的投入越来越大,两点合在一起,我们决定不参加明年中乙。”多么简单直白——“掏不起钱了”就是退出的原因!

这是大实话,“80亿”中超时代,各队争先恐后烧钱进行军备竞赛,聘请世界名帅,购买大牌外援。而由于外援名额有限,而国内优秀球员资源稀缺,因此本土球员的转会费更是屡屡打破历史记录,进入“亿元时代”,身价甚至高过大部分效力于五大联赛俱乐部的球员。而中超的通货膨胀也影响到了次级别的中甲、中乙联赛,下赛季,许多中甲俱乐部的单赛季投入都会达到上亿元,这放在三五年前,已经是中超级别的投入成本了,而过去花不了什么大钱的中乙联赛,如今单赛季的投入成本也得以千万计了!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国内优秀球员都能卖出上亿的身价了,那以青训为主业的火车头俱乐部为什么还赚不到钱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火车头队这些年转出球员的交易基本都发生在球员成名之前,被各个中超俱乐部当作潜力股买走,因此自然卖不出大价钱;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为对目前国内以青训为主业的中小俱乐部的保障的“联合机制补偿”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得贯彻执行!
说到这里,我们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联合机制补偿”的概念。
联合机制补偿:职业球员在与原俱乐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转会,新俱乐部应当向所有培训过该球员的俱乐部和/或培训单位支付联合机制补偿。
联合机制补偿的数额=(新俱乐部支付给原俱乐部的转会费-培训补偿)×5%
联合机制补偿在俱乐部和/或培训单位之间的分配应当按照球员从12周岁到23周岁期间在相关俱乐部和/或培训单位的注册年数(不足一年按相应比例计算)计算。

——摘自《中国足球协会球员身份和转会暂行规定》 2010年

其实这一规定源自《国际足联球员身份和转会管理规定》,并且在当下的国际足坛转会市场上,各家俱乐部一直遵守着这一规定。举例来讲,2013年夏天皇马中场厄齐尔转会到阿森纳,转会费5000万欧元,作为球员“上家”的皇马实际得到了4750万欧元转会费以及60万欧元的“培养费”,因为厄齐尔转会加入皇马时未满23岁,因此皇马有权得到部分培养费。而其余190万欧元被分别支付给了不莱梅(50万欧元)、沙尔克04(65万欧元)以及红白埃森(75万欧元),其中作为厄齐尔母队的红白埃森,当时正处于德国第四级别联赛,75万欧元对于这支球队简直是一笔巨款,而财政紧张的该队正是凭借着这笔青训补偿修建了新的青训基地。

其实,早在6年前,就已经有国内俱乐部尝到了联合机制补偿的甜头,2010年蒿俊闵加盟德甲沙尔克04俱乐部,对方就向蒿俊闵的母队天津泰达支付了这笔费用。
而在2015年12月30日,中国足协又下发了《中国足球协会球员身份和转会管理规定》取代之前的《暂行规定》,新规定明确了联合机制补偿,更加与国际足联的转会规定接轨,让人们一度期待着足协能够通过行政力量来促进这一机制的实施。可如今一年过去了,我们尚未得知哪怕一例国内足坛的转会遵循了联合机制补偿的相关规定。

其实在国内球员转会身价水涨船高的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