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思维导图(《飞向太空港》概括全文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飞向太空港》概括全文

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的“阿里亚娜”,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的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大凉山深处一处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

《飞向太空港》人物形象分析是怎么样的

《飞向太空港》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宋健:对世界航天形势了如指掌,深知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的必要和艰难,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中国航天事业。

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彬彬有礼,善于辞令,谈判桌上力揽狂澜。被宋健誉为“浑身都是金”。

谢光选:拥有察纳雅言、从善如流、当守则守、当改则改的胸怀和气度。

任新民:中国氢氧发动机奠基人。平日讷讷少言,谦逊自处,临会常居角落,必要时却能虎啸龙吟。有大才能、大决断、大气魄的英雄气度。

乌可力:航天部科技预研局副局长,成吉思汗后裔。身材高大,腰板粗壮,胸脯宽阔,满头白发,两眼有神,颇像一位欧洲大商人。嘴唇上方的贺龙式小胡子显出几分刚毅与傲气。他和陈守椿、黄作义等人推动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进程。


飞向太空影片评价

《飞向太空》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甚至好过原版的科幻电影。该片增加了主角夫妻在地球上相遇相识相爱到悲剧首场的过程,与两人在飞船中共处这一主线交叉剪辑在一起,一实一虚,产生出精彩的化学作用。

因为在观众看来,飞船中的一切是虚幻的,地球上的才是真实的;而电影接近结尾时观众才发现,在电影中,只有飞船上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了的,地球上的事情却完全来自男主角的回忆,而回忆往往是增加了主观色彩而且靠不住的,这也是为什么片中地球上永远在下雨的一种解释。

求飞向太空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如下:

《飞向太空港》记录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其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在现代卫星发射场上交汇时的碰撞与冲突。

人物事迹

宋健:曾任航天部副部长,国家科委主任,支持中国研发商业火箭打入世界。

上官世盘:生于福建,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在戈壁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从事航区测控工作。其间曾出任高级技校教师,曾参加过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等发射试验任务,同时还组织参加过“154”跟踪测量工程的研制工作和“远望号”测量船的研制、论证工作。拥有数十年发射场经验。

谢光选:出生于江西南昌,在四川重庆上中央大学,后转到重庆兵工大学,调到北京国防部五院,后来任“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

飞向太空港概括

《飞向太空港》讲述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开创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展现中国航天科技的傲人成果,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飞向太空港》讲述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开创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展现中国航天科技的傲人成果,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是什么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如下:

第一章《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西昌纬度低,离赤道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发射火箭。西昌位于四川南部,荒无人烟,避开了大城市。从1984年1月29日开始,到1990年三月已有六颗卫星在这里发射。1986年对外开放。 

第二章《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1989年9月3日凌晨,爆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发射基地遭到毁坏,但全体将士凭借见顽强的毅力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火箭专家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的各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山沟中熬过了五个春节,其中四名航天专家先后离开人世。  

第三章《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他们都非常热爱中国,对中国航天有很高的评价。弗罗里克希望中国在发展航天科技的同时不要像美国一样丢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第四章《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国与美国从来都是一对冤家。在1972年2月21日,总统才正式访华。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对外关系。

第五章《举起火箭的大旗》 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需要美国和法国的火箭发射,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课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上官世盘认为中国火箭已具备打入国际市场的条件,长城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给航天部副部长写了封建议信,得到领导大力支持。  

第六章《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 国际航空展在巴黎举行,中国代表团长乌可力一天晚上,走进一家华人的菜馆,得到盛情款待。不少海外华侨看到中国火箭走向世界,都感到非常自豪。中国对外宣布:“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 

第七章《天时·地利·人和》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美国连续三次火箭发射失败,英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大力神”火箭先后爆炸。法国的“阿里亚娜”号火箭也发生了爆炸。种种意外都对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非常有利。 

第八章《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 1986年4月,中国卫星代表团前往美国。他们的报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以及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