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无险可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沦陷了400多年
发布时间: 2023-07-06

唐朝灭亡以后,中央对地方失去了强有力的控制,中国北方汉地陷入长期混战。而生活在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蠢蠢欲动”,频频进犯边境地区,以至于夺取了燕云十六州这块重要的汉地。

燕云十六州地处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长期以来是汉人的居住地,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版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北方天险”之称。

▲燕云十六州有着“北方天险”之称

燕云十六州从公元938年开始沦陷,一直到公元1368年明朝时重新收回,被异族统治共计400余年的时间。

燕云十六州的“沦陷”,直接导致了北方广袤国土失去了防御屏障,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北方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那么在经济、政治、军事意义上都如此重要的土地,究竟是怎么丢失的?

一、摇摇欲坠的燕云十六州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后,各地方将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中央与地方形成了弱干强枝的力量对比。唐朝最终于公元907年正式灭亡。

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宋朝立国,短短50多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又出现了五个中央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历史合称“五代”。

▲混乱的时代

常年战争和频繁政权更迭让北方积贫积弱,这给了北方游牧民族染指中原的良好契机。公元9世纪末,契丹族开始崛起,并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名辽),长城以北出现了统一的国家。

辽国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吞并周边的弱小部落,等到公元10世纪初,国土疆域已经极其广阔,辽国国境线向南一直推进到燕云十六州北部,与汉人政权接壤。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契丹逼近燕云十六州

在这以后,契丹确定了南下中原的战略方向。而南下战略的第一步,自然是吞并与辽国相接壤的、阻碍辽国南下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以幽州(也叫燕州,位于今北京市),云州(位于今山西大同)为代表的十六个州。大体范围是在华北平原与游牧民族聚居的大漠的山地地带。

▲燕云十六州覆盖北方险要山川,南靠平坦的华北平原

燕云十六州以南便是广袤无垠、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以北是茫茫无际的大漠。其大部分处于阴山,燕山,太行山北支等山脉,扼守山川险要位置,燕云十六州成为了中原地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线,是汉人政权重要的国防要塞。

历朝历代的汉人政权都苦心经营着这片土地,到唐朝时,燕云十六州已人口稠密、经济商贸发达,每年贡税在国家税收中举足轻重,成为了边塞上的一串明珠。

在扑朔迷离的形势下,尽管辽国不断地袭扰燕云十六州,但燕云十六州还是牢牢被汉人政权抓在手中,直到公元935年。

二、沦陷:灾难的无限循环此时正处于五代的第二个王朝——后唐。后唐王朝于公元923年建立,之后经过战争击败后梁王朝(五代中第一个中央政权)入主中原,控制了长城以南的北方的绝大多数地区。

经过多年的征讨和兼并战争,中国北方出现了短暂的统一,燕云十六州也自然在后唐的版图之内。但是看似安定的局面之下,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后唐统一了中国北方,是五代面积最大的王朝

这一年,后唐皇帝驾崩,新主年幼,资历尚浅,威望不足。镇守地方的将领开始按捺不住,其中就以后唐大将,镇守晋阳城(今山西太原)的石敬瑭为首。

后唐也早已看出石敬瑭的狼子野心,于是派兵征讨石敬瑭,朝廷军队兵临城下,石敬瑭坚守不出。在危难之际,石敬瑭慌不择路,只得向北方的辽国求援。

为了争取辽国速派援军支援自己,石敬瑭开出了极高的报酬——向契丹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遭到了手下将领强烈反对:要争取辽国出兵,多给予些金钱锦帛足矣,没必要割让土地。更何况割让燕云十六州,北方将无险可守,彻底暴露在辽国面前,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因割让国土,而成为历史罪人的石敬瑭

自以为身家性命危在旦夕的石敬瑭还是固执己见,坚持派出了使者,向辽国求援。

得知消息的辽国皇帝大喜过望,立即派出五万骑兵支援石敬瑭,围城的后唐军队被契丹援军击溃。石敬瑭借机联合契丹骑兵南下,攻下后唐国都,灭亡后唐王朝,建立了后晋。

后晋建立后,石敬瑭为感谢辽国的帮助,认比自己小11岁的辽国皇帝为父亲,自称儿皇帝,向辽国称臣纳贡。并把燕云十六州全部给了辽国。

但燕云十六州的守城将领难以接受这屈辱的现实,守城拒不投降,并请求石敬瑭收回成命,放弃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推翻后唐王朝,建立后晋王朝,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

石敬瑭考虑到国内局势不稳以及辽国的强大,拒绝了守城将领们的请求,下令燕云十六州守将撤回内地,由辽国军队驻防。

燕云十六州也就此落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手中。全国上下骂声一片,石敬瑭也因此背上了历史罪人的千古骂名。

辽国皇帝非常重视这块来之不易的土地,在燕云十六州仍然沿用唐朝的政治制度,称为“南面官制”。并且尝试缓和民族矛盾,规定无论汉人、契丹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逐渐巩固了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中原政权要确保不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就必须控制燕云十六州

契丹便以十六州作为前沿阵地,经常南下中原,掳掠人口与财物。而石敬瑭本人,即便成为了中原地区的皇帝,却再也没法抵抗强大的契丹,公元942年,石敬瑭在忧愤中去世。

公元947年,辽国军队多次南下击败后晋军队,后晋主要将领投降,后晋皇帝被俘虏,后晋灭亡。

对于汉人政权来说,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北方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如何夺回北方的屏障,成为了从此以后每一届政府都必须考虑的事。

但燕云十六州山川行险,易守难攻。辽国军队战斗力强悍。此时的辽国,在燕云十六州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使得十六州民心稍定,局势逐渐稳定。

汉人政权要想重新收复十六州,只能等待时机。

北方的中原政权开启了漫长的等待模式,等待中也不乏朝代的更替。后晋被契丹灭亡后,原后晋大将刘知远率领军队把契丹逐出中原,建立了后汉。后汉建国四年后,后汉大将郭威发动兵变,灭掉后汉,建立了后周。

经过多个朝代的等待,夺回十六州的机遇期终于在公元959年出现。

公元959年,是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时期。此时的后周,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并且通过两次对外战争,稳定了周边的国际环境,保证了边界的安全。

▲后周巩固了国防边界,稳定了周边局势

而后周的执政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君主,极具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

可以说后周具备了北伐十六州的前提条件。

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辽国内部出现了动荡。史书记载此时的辽国“荒国君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辽国国内局势混乱,社会矛盾尖锐。

▲后周世宗柴荣,是公认的五代十国最有作为的皇帝

柴荣清醒地意识到: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此时辽国内乱,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假如辽国更换了一位开明的国君,加强防备,那就绝无收回十六州之可能。

于是他当机立断,挥师北上,在短短40余天内,连续攻克了燕云十六州的三州三关,北伐军声威大振,一路势如破竹。

▲后周的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三州三关,直逼重镇幽州

但老天爷却和中华民族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柴荣在行军途中突然身染重疾,北伐被迫终止,后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就此化为泡影。一代明君柴荣的英年早逝,实在是汉族的悲哀。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后周灭亡,北宋建立。

作为新兴的中原王朝,宋朝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它启动了终结五代的全国统一战争。宋朝先后灭掉了中国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南方。

之后,宋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北方。此时的北方,阻碍宋朝统一大业的绊脚石有两个,一是独立在山西的北汉政权,一是被辽国霸占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宋辽对峙

宋王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先灭掉弱小的北汉,剪除辽国的羽翼,然后再相机夺取十六州。

公元979年,宋王朝开始了第一次北伐,在灭掉北汉之后,宋军开始进攻燕云十六州。

但据守十六州的辽兵兵精粮足,坚守抵抗,辽国大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增援,而宋军因为劳师远征而疲惫不堪,再加上大军深入敌境,粮饷供应不足,宋军被迫撤退,第一次北伐仓促收场。

▲北宋第一次北伐,成功灭掉北汉,并乘机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首战受挫的宋王朝并没有放弃,因为此时的宋朝是北伐的最佳时机,国内统一,政局稳定,民心归附,兵强马壮。宋朝欠缺的只是一个时机,一个辽国内乱,可以趁虚而入的机会。

老天爷也终究是眷顾宋王朝,没有让它等太久。

公元983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辽国皇帝驾崩,新即位的幼主只有12岁,国事暂时全由皇帝的母亲萧太后主持。辽国内部最高权力正在交接过程中,国内政局还处于动荡期。

于是宋朝于公元986年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祖国的完全大一统。由于此次北伐发生在北宋雍熙年间,所以也叫雍熙北伐。

第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