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快到了,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来
发布时间: 2023-07-06

端午节快到了,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一、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粽子花样很多,大多是用糯米包的,里面有肉粽、蛋黄粽、栗子粽、豆沙粽、红枣粽等等,我们家乡有种习惯,是用稻草灰水煎粽子的,煮出来颜色也好看,黄金色的,吃起来特别好吃香喷喷的。

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过去相救,但终末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以划龙舟作为纪念,借龙舟驱逐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三、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香囊内有艾叶、硃沙、雄黄、香药,清香四溢,可做为驱邪,香囊外观很美,小孩子都很喜欢戴。

四、悬艾草,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把艾草挂在门上,艾草还可以煎鸡蛋,艾草水可以洗头洗脸。听父母说吃了鸡蛋和艾草水洗身体,驱除身上的温气和邪气。其实艾草平常我们也可以多摘些泡脚,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五、在南方还流行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蛋黄、雄黄酒。

农历五月,南方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带音的颜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用端午节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六、雄黄酒:把雄黄酒喷洒在房内外各个角落里,可以驱蚊、蛇、蝎、蜈蚣等。用雄黄酒涂在小孩身上,脑门、耳朵、鼻子、手腕、脚腕等多处涂抹,可以驱赶一切毒害侵扰。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端午节可不可以发红包给老人

据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对端午节的来历有较详细的考证,确认端午节是我国古代民族的“龙子节”。它是祭祀龙——传说中祖先的日子。

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族标志,即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伏羲、女娲、颛顼、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后人也把这些著名的祖先视为龙。

古人经典说:“伏羲人面龙身”、“鲧(禹之父)死,三岁不腐,剖以吴刀,化为黄龙,是用禹出……。”华夏族的后人从此有了祭祀龙的盛典,端午节便是其中最隆重的节日。

古人认为,龙是主宰一切的神灵,天地有金、木、水、火、土,分由五龙主管。《汉书.匈奴传》有“五月,大会龙城”的记载,以五月五日最为隆重。在举行龙祭的同时,逐渐有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挂蒲剑、洒雄黄水、带荷包、捉蛤蟆等活动。

后来,人们把这个节日和屈原沉身汩罗江的日子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成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了。

至于端午节可不可以发红包给老人?这个没什么讲究吧。发红包源于过去除夕夜老人为孩子发压岁钱,愿儿孙长命百岁。之后演变为包起钱来的红包,也由春节只给孩子们发,变为子女给老人们发、老板给员工们发、亲友互相发,总体是互爱、高兴、祝福的意思。为了让老人高兴,体现一下敬孝之心,有何不可呢?

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说起端午节,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知道,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不然,题主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了。

这个问答题的关键词是“端午节”极其“来源”与“习俗”,而这里面的关键词又是“端午”。读者不禁会问:“端午”怎么会成了这个节日?“端午节”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又有哪些习俗呢?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解读如下:

一、“端午”的本义。

“端”字本义是“正”,也有“初”义,而“午”字的本义是“中”。午时就是正中之正即“中正”。“端午”就是“中正”。“中正”属于纪元通用的天干地支,其中仲夏的午月午日是飞龙在天,是龙星,正处在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的位置,又“得中”,又“得正”,这是天象,古人认为“端午”这天是“中正”之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应该说,“中正”这一天象才是“端午”的本义。

二、“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的端午日,是天象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的龙星,处于全年365天最“正中”的位置,被称之为“飞龙在天”。这一“飞龙在天”就成了“端午节”的来源。这一说,涵盖了古老天象中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学等各个方面,具有高深而丰厚的文化内蕴。古人为了祭拜“飞龙在天”,就把“端午”这天定为一个节日,叫了“端午节”,“端午”这一天就是用来祭拜龙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名字的来源,也是它的本义:古人对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

三、“端午节”的引申义。

“端午节”本来是古人创建的一个节日。其本义是对“飞龙在天”的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后演变成膜拜祭祀龙祖(龙图腾)、祈福驱邪的人文节日。到了战国时期,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他是在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自尽的,从此,人们亦将“端午节”这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后来,又增添了些纪念内容,如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等。也就是说,从“端午节”崇拜“飞龙在天”龙星的自然天象文化,到择吉日祭祀膜拜龙祖、祈福驱邪、再增添对历史人物屈原等人的纪念等等的人文文化,使“端午节”内容与意义引申、演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

四、“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从自然文化演化为人文文化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例如先是龙舟竞渡,后是划龙船和吃粽子等等。以前,在端午节这天,南方在江河中举行盛大的祭图腾活动,在水面上,人们手敲着鼓,挥着旗,把独木舟排成龙形竞渡,共同祭拜龙神,就这样,逐渐地形成了南方龙舟竞赛的习俗,每当端午节这天,南方就会举行划船比赛。粽子最初是端午节用来祭龙拜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既当贡品,又可食用了,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端午节这天普遍的必须食用的食品,还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粽子味道,南方偏辣,北方偏甜香。

综上所述,“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天象中天星的崇拜。然后,从对上古时代龙图腾的祭祀开始,一步步地演化,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端午节”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谈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更加明确“端午节”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如何过好“端午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