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全家投奔苏联,享部长级待遇,死后妻儿被逐出莫斯科别
发布时间: 2023-07-11

王明是早期党史上的重要人物,1931年任中共领导人,当年9月,携妻子孟庆树前往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他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第一阶段中,令工农红军损失惨重,抗战开始后,王明夫妇回到国内,但始终抱着教条主义错误,招致一片反对声。1950年,他以治病为由,带着妻子孟庆树和两个儿子前往苏联,从此一去不归,其二子一女均入籍苏联,在苏联学习工作。

王明

虽然长期遭受各方面批评,但王明与孟庆树二人的夫妻感情却颇为坚定,不管是政治思想还是人生观,二个人都很契合,在历次风波中始终同进共退,互相护短也互相扶持。

1974年,王明因病离世,葬入莫斯科新圣女墓地,9年后,孟庆树与女儿王芳妮安葬在他的身边,夫妻永远留骨异乡,只是他们的墓碑却都朝着中国的方向。

1、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小个子王明挖墙脚苦追

王明是安徽省金寨县人,原名陈绍禹,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张闻天、王稼祥、伍修权等60多人一起成为特批留苏学生,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

这个矮个子年青人在校期间,因为对苏联的特别崇拜,而获得副校长米夫赏识,被选为“学生公社”主席,1927年7月,米夫升任校长,王明留校成为米夫的秘书和翻译,是当时“中大”的无冕之王,地位显赫。

展开全文

王明

1927年11月,中大来了一些女学生,其中有位16岁的女生孟庆树,令王明一见钟情,孟庆树是安徽寿县人,出身一个地主家庭,自小倍受宠爱,正值芳龄的她不但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而且是考上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女兵,受过严格的军校训练,身材高挑动人,来到莫斯科后,她也倍受中大男生们注意和追捧,是公认的“校花”。

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

虽然是同乡,但孟庆树并没有看上名气很大、个头却只有一米五多的王明,不顾他的频频示爱,另外交往了一个男朋友,但王明却没有放弃追求,以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坚持不懈地挖着墙脚。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身为“六大”秘书处翻译科主任的王明利用职权,指名挑选孟庆树参加大会工作,当时孟庆树还没入党,只是个团员,此举召致很多党员同学不满,而孟庆树由此看到王明深受共产国际信任,前途不可限量,便与男友分手,开始与王明频繁来往,但她还是有几分颜控,尽管王明痴心一片又身居高位,孟庆树仍以一种暧昧态度与王明交往,始终没有给他明确答复。

2、不离不弃,终获芳心

1929年3月,王明回国后,对身在莫斯科的孟庆树思念不已,写了很多诗寄给孟庆树,称自己“暮暮朝朝顾盼”着身在异国的孟庆树,如同只能一年一度“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牛郎织女。

孟庆树

王明回国后,米夫以共产国际名义打电报给中共中央,要求给王明重要岗位,而王明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被分配到中共沪东区做宣传工作,他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工作态度消极,不过,让他惊喜万分的是,1930年,孟庆树也回国被分配到沪东区委从事妇女工作,二人再次相聚,王明开始“猛攻”,他热烈追求着孟庆树,不断请她去饭馆吃饭、逛马路、看电影,由于沉浸于儿女情长又无心工作,他常因完不成任务而受到领导批评。

左一周恩来,左二博古,左三王明

这让孟庆树对王明反感,她开始有意疏远王明,由于王明紧追不舍、频繁登门,她索性退掉住房,搬到好友朱秀英处同住,不把地址告诉他人,以躲避王明的纠缠。王明不知道孟庆树悄然搬家的消息,再次来访时,已经人去楼空,只在地下留着几支孟庆树用过的头发卡子,王明珍惜地将之捡拾起来,如获至宝,擦干净后作为纪念品。

而就在此时,组织上为王明分配了一个“妻子”易坚,以掩护转入中共江苏省委的王明开展地下工作。

易坚是著名教育家、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易培基的亲侄女,而失恋的王明却没有趁虚而入,他的心里只有孟庆树,尽管与易坚在闸北同住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也没有越雷池半步。

易坚回忆,王明经常外出,对“妻子”很不关心,很少说话,闭口不谈自己的经历,仅有一次告诉易坚说,他的俄文名字叫“克劳白夫”,两三个月的“夫妻”生活中,只陪易坚看过一场电影《魂断蓝桥》。

易坚受不了这种冷漠,也不愿做王明不明不白的“妻子”,不久就离开了闸北,后来文革中还因此事遭受多次冲击。

王明本以为他与孟庆树的缘份已经结束,可这年7月30日,孟庆树被捕入狱,王明担心不已,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探狱、营救,还在七夕之时写诗寄情,表示牵挂:

“天上当然织女好,星星难怪牛郎痴。

真情岂受银河隔,有限长空无限思。”

孟庆树深受感动,一出狱就答应和他结为伴侣,1930年11月23日,26岁的王明与19岁的孟庆树在上海正式举办了婚礼。

3、恩爱44年,互相偏袒、互相护短也互相扶持

直到1974年王明病逝,他与孟庆树结婚44年,为妻子写下了55首情诗,孟庆树也感念他的深情,夫唱妇随,对公认犯下教条主义错误的丈夫多所偏袒回护、长期为他辩解,这个曾经的黄埔女兵、留苏女生,完全把个人感情放在了道义和真理之上。

1931年,王明借批判“立三路线”趁机夺权,成为当时的中共领导人,1931年9月,他跟随米夫前往苏联任中共驻国际代表,临行前指定博古负责中央,遥控指挥国内革命,而他的教条主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让苏区在几次反围剿中蒙受了很大损失。

1937年11月,王明、孟庆树从苏联回国抗战,将在莫斯科出生的女儿王芳妮留给当时的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当养女,季米特洛夫与捷克妻子所生独子已在战争中牺牲,因此将王芳妮视为亲生女儿,取名季米特洛娃·法尼娅·格奥尔其根夫娜,王芳妮从未回过中国,也不会说中文,长大后成为一名女飞行员。

回国之后,王明与孟庆树在延安生活多年,由于家庭出身不同,王明夫妇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异,王明是贫民出身,比较土气,生活不讲究;孟庆树家境优裕,到苏联后,长期住洋房、吃面包,显得气派十足,爱吃西餐,吃饭不用刀叉,在延安颇为另类。

1937年12月,王明回来后受到隆重欢迎。前排居中王明,后排右一毛泽东

虽然两人都教条主义十足、傲慢自负、脱离实际,但王明后来长期任领导职务,为了自身形象,多少有些克制收敛,而孟庆树却因为“资格老”、是领导夫人,显得非常任性,经常大发脾气,斥骂下级,很难和身边人处好关系,王明秘书曾说:“孟庆树在延安时,家属们议论最多的就是她,难逗,谁和她也处不了。”

王明夫妻在延安先后生下了王凡芝和王凡丁两个儿子,由于瞧不上身边群众,孟庆树不让两个孩子上学,而是留在家里自己教,王明也听之任之,所以他们两个儿子都没上过小学。

建国后,王明负责《婚姻法》制定,任法制委员会主任,孟庆树任法律委员会资料室主任,她照样高高在上,目无他人,对办公室主任陈甫之呼来喝去,不是以平级身份相处,而是以领导夫人的资格使唤他、斥责他,令陈甫之十分头疼,王明把父亲和继母接到北京生活后,其继母也对别人说,媳妇太厉害,跟她说话就像训小孩似的。

王明

孟庆树之所以如此任性娇纵,与王明对她的过度呵护和宠爱分不开,她不仅与别人吵,与丈夫也经常斗嘴,王明秘书说:“王明与孟庆树常吵架,一吵就讲俄语。孟这个人太厉害,有时一吵就半宿,搅得我们不能睡觉,他们半宿都不算完,一连好几天都不说话。可能都是因为些生活琐事。”

不过,孟庆树虽然个性要强,对丈夫却还是非常体贴关心,不吵架的时候,孟庆树称呼王明为“克劳白夫”同志,王明则爱称孟庆树为“罗莎”,也就是俄文中的“玫瑰花”,常写诗赞美妻子,感情非常深厚,孟庆树则在王明去世为他整理出版了《王明诗歌选集》怀念他,在序言中对王明的诗词水平推崇备至,认为远超古今。

在生活上,孟庆树对王明体贴入微,由于王明长期患病,孟庆树不辞辛苦地亲自照顾和护理他,认真研究病情和治疗方案,常在王明服药前先试服、观察效果,一次,她自己也动了手术,可因为放心不下王明,术后第三天,她跪着走到了王明的病床边。

长期护理丈夫,让孟庆树对医术也有所了解,1956年1月30日,王明带妻儿飞往莫斯科,飞机升到3千米高空时,王明突然发生心衰,需要急救,身边随行医生护士准备了药水和注射器,却忘记了带针头,紧急关头,孟庆树从行李中拿出自备针头,这才得以给王明注射强心剂,转危为安,正因为长期将丈夫安危挂在心头,她才如此周到,另外自备了一份急救药。

孟庆树

虽然王明的错误举世公知,孟庆树的个性与他人格格不入,可他们俩却营造了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在二人的情感世界里,彼此都是完美无瑕的,其他人是愚昧与错误的。

这种爱,虽然立足点未必正确,却也浓烈有力,让他们互相支撑、互相扶持着走完了余生。

4、子女入苏联籍,夫妻同葬莫斯科公墓

王明来到苏联后,受到高规格对待,不仅得到了最精心的治疗,苏联政府还为他准备了国家领导人级别的别墅,并每月发放5千卢布补贴,配备专车司机、保姆等工作人员。

王明的两个儿子,也在苏联入学读书,和姐姐一样加入了苏联籍。

长子王丹芝生于1939年,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苏联科学院当工程师,后来娶了一名苏联姑娘。

次子王丹丁生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