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南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田园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是陶冶情操的好教材。诗人采用了对偶的写法,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男耕女织的生活人人向往。虽然辛苦,但是快乐,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

我最喜欢这一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读着这样的诗句,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天真、淳朴的孩童,围聚在绿树浓阴下,用小钉耙挖洞、埋籽、盖土,俨然种田行家的模样,可爱至极。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诗中一个“学”字,儿童情态毕现。他们玩着、闹着,还不懂得从事耕织的意义。但“兵家儿早识刀枪”,农村的孩子对农业生产劳动耳濡目染,可谓无师自通。他们的游戏自然常以劳动为模仿对象。这一成功的侧面写法,透出了田家的勤朴之风。

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学着种瓜。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了劳动。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这种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从不过时,也是我一直的向往。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后两句表现了什么该怎么赏析

因为我国在古代以农立国,自然也就少不了,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四时田园杂兴;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之手。范成大属于擅长田园之类诗歌,自然也就形成一种流派。就如同李清照擅长情感,王昌龄擅长边塞军情的意思一样。下面我们有必要,先弄清;

何为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乃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田园杂兴?代表繁杂的农村生活。也代表着诗人随笔,随感的意思。下面请看整首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释;耘田;代表锄草,除去田间杂草。绩麻;代表将麻线搓成麻绳。各当家;就是名自立门户,过日子的意思。童孙;在这里指的是小孩子们。未解;就是不懂。供;就是一起参加的意思。傍;靠近桑阴的意思。

昼出耘田夜绩麻。我们白天下地锄草,晚上还要纺麻,搓绳纳鞋底。

村庄儿女各当家。村民各自辛勤劳做,各自管理自家的事情。

童孙未解供耕织。小孩子们不懂,大人们所做的,耕田织布的事情。

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们忙不上大人的忙,就跑到桑树底下,也学大人们的样子,开始学种瓜。

小结

这后两他表现出来的是;小孩子们不懂,大人们所做耕田织布事情。才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在桑阴里学种瓜。也反映出小孩子们的好奇,好学的心。也正如,宋朝诗人翁卷所作的《乡村四月》一样,在我们农村生活中,没有闲人。请看!

绿滿山原白滿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你看这上两句;山坡上绿意盎然,稻田里波光粼粼。杜鹃鸟声声啼叫,天空中细雨蒙蒙。

后两句则表明;在乡村的四月里,没有闲着的人,大家忙完了养蚕,又赶紧去稻田插秧。

结束语

反映乡村生活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可畏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有各的表述和内容,各有各的特点。我们不但是了解诗的内容,还要了解诗人的境界。

以上我的回答,希望题主喜欢。同时也谢谢系统邀请!

田园四时杂兴其31表达了什么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晚年的作品,共六十首,诗如其名,均为田园诗,其质量之高,被钱钟书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第三十一首可称为这系列组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01

文本分析:田园生活的优美画卷,人生代代的繁衍传承

本诗的描写方式质朴平实,用字简单准确,用平淡的描述,写出了清新隽永的风骨。

  •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

寥寥七字,概括了农家一天的忙碌劳作,从朝至暮,辛勤耕织。在写法上,诗人以一早一晚两个点的介绍,便突出和连缀了农家一天的辛劳,读来仿佛眼前闪过了一组蒙太奇式的镜头,操劳之状,跃然纸上。

  •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次句为前一句的概括和提升,昼夜辛劳的主体是“村庄儿女”,即农家青年男女。“各当家”三字,则明确了他们在农家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做此诗时,诗人已是晚年,他欣喜地看到后辈青年已经成长,甚至成熟。

前半首诗描述了农家的辛劳生活,也描述了青年一代已成为主角,生活的重担,由父辈身上逐渐交托到他们肩头。但作者对劳苦生活的描写,不见哀戚,没有同情,而是清新刚健、质朴健康的。毕竟,辛劳是生活最大的特质,但有了瓜瓞绵绵的传递,生活的辛劳便有了令人欣喜、甚至令人尊敬的意义。

  • 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

第三句的描写,转到了“童孙”一辈,还在幼年的孩子,尚不明白如何耕种纺织。本句的重点,已经由第二代人转到了第三代人,农业社会的传统,以儿孙满堂、子子孙孙无穷匮为莫大的幸福,村庄儿女之后又有童孙,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欣慰,正洋溢在诗人笔端。

  • 尾句: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虽然不解耕织,但耳濡目染,也对劳动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游戏内容,便是生活日常的模仿和父辈劳作的再现。

后半首诗是对农家儿童天真情状的描写。他们受父辈的影响,玩着耕种的游戏,这其实是对以后人生的预演和规划,在村庄儿女忙碌的身影中,叠加了童孙一辈内容相衬的描写,使全诗意境浑然、勾连不断,余味悠长。

全诗通过对农家青年和儿童的描述,描画了一幅田园图景,既有辛勤的劳作,也有天然的童趣,运笔流畅,用字朴实自然,在平实简单的记录之中,雅趣天成。

一般涉及农村农民的诗篇,其立意往往是同情其辛苦,或慨叹其艰难,诗中的农民,也往往是反衬苛政、兵燹等吟咏对象的道具或诗人博大善良胸襟的注脚。而本诗中,他们变成了真正的主角,变成了歌咏赞颂的对象。是辛劳勤恳的生活方式的诠释者,更是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的传承者。

02

诗意引申:与众不同的田园诗,清新雅致的沧桑感

说这首诗与众不同,在于描写重点的不同和诗中人物的不同。

  • 描写重点:名为田园,实亦田园

所谓的田园诗,顾名思义,写的是田园生活。但十有八九,都是借田园生活显示诗人恬淡疏朴的情致心态,和淡泊隐逸的生活态度,换言之,借田园言志,借田园抒情,田园是宾而不是主。

但这首诗所写,却恰是是对田园生活的书写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