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诸葛亮造成的吗?“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么弊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诸葛亮造成的吗

诸葛亮表示这个锅不背,蜀汉后期缺少人才不是他压制,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甚至还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谚语,来形容蜀汉没有人才。当然,廖化肯定表示不服,他好歹也击败过郭淮,也可以算名将了。但是廖化到七十多岁了还冲杀在一线,可见蜀汉后期人才确实很匮乏。

不过这和诸葛亮真的关系不大,确实,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很多人吐槽他这是妨碍了人才培养。可是我们必须看到诸葛亮在用人上一向公正严明,被他贬斥的人像李严等,都是心服口服,并没有刻意压制其他人。

而且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提拔了很多人了,像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王平等人都是在他手里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在蜀汉后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延续那么多年,和诸葛亮为蜀汉发掘了大量人才是分不开的。

蜀汉后期人才不足,首先还是因为在三国时期益州相比北方的来说开发的还不够彻底,文化底蕴也要差的多,因此人才本身就比较匮乏。曹操在颍川可以找到一堆人才,换他来益州,一样要抓瞎。

其次,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刘备并非益州本地出身,他作为一个外来势力,不可能过于倚重本地豪强士族。所以他一直重用原来跟从他的元老和荆州人士这些外来户。但是随着荆州被东吴夺取,外来势力失去补充来源,这也导致了人才选拨范围被缩小。诸葛亮主政以后,他也只能延续刘备的用人策略,偏重荆州等外来人口,这就进一步限制了人才的来源。但是这涉及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也只能这么做。

因此蜀汉后期缺少人才,主因并非诸葛亮,而是客观条件所限,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他只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多挖掘一些人才。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么弊端

廖化在关羽手下任主薄,关羽被东吴打败丢了荆州后,廖化等人被迫归顺东吴。过了一段时间后,廖化用计骗过孙权等君臣,带着老母亲回规蜀国。在半路上遇到了刘备率大军讨伐东吴,刘备非常的感动重赏了他,就让廖化随军。

刘备被陆逊用火烧连营打败后,蜀军是死伤无数,溃不成军。刘备跑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被陆逊的东吴大军是四面包围。蜀国的大将张苞、关兴等把刘备圈在中间保护起来,拼命杀了出去!可是在最后截击东吴大军的蜀国年轻将领张南、冯刁等十多人都战死了,才使得刘备逃出了东吴大军的包围。

最后到诸葛亮北伐时,年轻的将领所剩无几。廖化是多次参加对东吴的战争,非常有战斗经验而且有能力,所以诸葛亮北伐让廖化做先锋。年轻的将军就像现在的战斗机飞行员一样,得有多年的培养和实习经验!蜀国以前的很多年轻将领,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的时候,为保护刘备突围战死很多。所以说,不能全怪诸葛亮,刘备的责任更大。

廖化成为先锋是因为“蜀中无大将”吗你怎么看

廖化表示挺冤的,啥时候做过先锋了,而且虽然蜀汉后期人才匮乏,不过廖化也是一个人才,和名将张翼并列,多次击败过魏军。

廖化是襄阳人,开始不过是关羽手下一个主簿,关羽兵败以后他也被吴军俘获,不过他挺忠心,为了逃回蜀汉于是诈死,“时人谓为信然”,然后他找了个机会带着自己母亲逃回了益州。应该说廖化还是有勇有谋,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自己跑回来,还能带上老母,可以说不简单了。

对于这么忠心的人,刘备自然也是委以重任,廖化一回来就被封为宜都太守,从主簿到太守,也是一次大的飞跃。此后在蜀汉廖化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

廖化的一路高升和他是荆州出身有一定关系,但是他自身能力也很出色,虽然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不过在有限的记载里可以发现连魏国名将郭淮都在他手下吃亏。

《魏书》:(延熙元年)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郭淮派人王赟、游奕两人夹击廖化,结果被廖化抓住机会各个击破,游奕大败,王赟中箭而死,郭淮吃了一个大亏。直到嘉平二年,郭淮才击败廖化,终于找回一次场子。

在魏国后期,郭淮也是有数的名将,能和他互有胜败,再考虑魏军国力占优,廖化也算是很不错的表现了。

所以从能力上来说,廖化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华阳国志》里将他和王平、句扶、张翼等人并列,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来形容缺乏人才,对于廖化来说未免有些不公平。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究竟是嘲笑蜀国的将才,还是廖化本人

“蜀中无大将,寥华作先锋“通常是一种比喻,也是对蜀汉政权后期人才匮乏的一种评语。更是对诸葛亮立志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复兴汉室精神的一种感叹和褒扬。即使人才凋零缺兵少将,诸葛亮仍没有动摇他的初心。这里的潜台词大概以寥华来比较刘备兴盛时期人才济济,名将荟萃,以至于后期无可用之大将。这句话的来源应该是出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背景,出于对诸葛亮的同情和遗憾,并没有对寥华本人进行嘲笑和疯刺的意图。其实蜀汉后期也是魏、吴的后期,各自的出类拔萃的将领大都也相对凋谢了,只不过魏、吴尚有张郃、丁奉一类的人物。蜀汉也就剩下了张翼、寥华相对较的人物。尽管寥华算不上名将之类,但自始至终忠心不坠,效力于蜀汉,最后也作到了车骑大将军,仍然是一位可褒可佳的忠义之士。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谁的责任

三国后期,蜀国确实没有多少出色的大将了,但廖化却并不是平庸之辈。

廖化曾当过关羽的主薄,关羽败亡后,廖化万般无奈之下,投靠了东吴。

“身在东吴心在蜀“的廖化思念蜀国,他用诈死之计骗过了所有人,趁夜深人静无人注意,带上老母,西归蜀汉。

刘备去世后,廖化做过丞相参军,之后又升任广武都督,一直做到右车骑将军,持符节,后来还担任过并州刺史,因功被封为中乡侯。

陈寿给廖化的评语是″以果烈称“。看到廖化的那些重量级的头衔和大史学家陈寿的评语,就不会再有人对廖化的个人能力提出质疑。

蜀后主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九月,廖化率一支人马去讨伐魏国,魏国的广魏郡太守王赟和南安郡太守游奕,兵分两路夹攻廖化。

廖化在此战中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一举击溃了这两路人马,斩杀了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跑得快,侥幸得以活命。

廖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为人稳重,总是能够很好的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是支撑蜀汉大厦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

蜀汉政权后期之所以出现“蜀中无大将“的不利局面,刘备是最应该对此负责的人。

正是他轻率的做出了讨伐吴国的决定,导致大批优秀的将领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凋零。

“冯习忠无二,张南义无双″,这是罗贯中写的诗句,被罗贯中高度赞扬的这两员虎将,还有大呼“何有汉将军降者?″的傅肜,都是在此次战役中力战而死。

将军杜路和刘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无奈降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