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有什么区别?围魏救赵的故事简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有什么区别

1.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声东击西 声:声张,击:打击。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声张和行动不一致,用以迷惑人。

两者区别在于所用的计谋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

围魏救赵的故事简介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哲理点拨: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如能抓住这种联系的主要结节点,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围魏救赵”是什么策略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公元前三五四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解围俄乌冲突,美国开辟第二战场会选哪

中国历史上,公元前三五三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救,齐国由孙膑领兵直捣魏国首都,迫使魏国回兵自救。自卫反击战打到河内,使越从朿甫寨撒军。这次美国敢打莫斯科吗?打不疼俄罗斯就达不到围魏救赵之目的。所以,美国很难开辟第二战场。

“围魏救赵”可以怎么破解

如果是我,我会将围点打援和围魏救赵战术配合使用,具体实施是先攻击齐国的国都,然后摆出打援部队,分多路打击齐国回援的部队,最后将齐国合围歼灭

围魏救赵对“围魏救赵”如何

围魏救赵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王以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不宜远奔邯郸与魏正面对决,而其国内必然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迫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然后在庞涓回军途中桂陵设伏,以逸待劳,大败魏军,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至今仍未有破解之法。

楼主这个提法很有意思,不过实际运作起来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

1、距离太远。
齐国都城临淄到邯郸的距离远大于邯郸到大梁的距离,在大梁已经被围,而精锐都在自己手上的情况下,要庞涓率兵进攻临淄,时间上来不及,除非庞涓确定大梁能守一年以上,即使能守住,庞涓也不敢冒这个险,大梁是整个魏国的根基,如果大梁失陷,魏国离灭国就不远了,这就是庞涓必救的原因。这才是围魏救赵的核心所在、厉害之处,即使是阳谋,你也必须跟着我的节奏走。

2、攻其必救。

围魏救赵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攻其必救,如果庞涓去围攻齐国都城,孙膑需要回兵自救吗?很明显不需要,齐国是去救援赵国,必然不可能举全国之力,因此临淄不存在空虚一说,加上魏军已经攻打邯郸一年,战士疲劳,长途奔袭后战斗力必然受损,短时间势必打不下齐国都城,而这段时间齐、赵则可以联合进攻大梁,一旦大梁城破,魏兵必然军心动荡,此时齐、赵联合攻之,庞涓必败无疑,而且将再无翻身之日,直接是灭国之灾。

因此,庞涓不具备复制围魏救赵的条件,与其长途跋涉去打临淄,还不如一鼓作气拿下邯郸。

“围魏救赵”大典故是什么

发生在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之战,也叫桂陵之战。当时,齐国为了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攻,听取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即避实击虚的战法,出兵直指防备空虚的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桂陵地方大败魏军,解了赵国之围。

◎战国初期,魏国是一个强国,其疆土主要有今山西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部分。为了扩张势力,魏国多次向邻国发动兼并战争。而魏国东面的齐国,到齐威王时,也由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而国力增强,成为与魏国抗衡的大国。魏国向东扩展,齐魏两国矛盾日趋激烈,多次发生战争。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与齐是盟国,邯郸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不要出兵救赵?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齐相邹忌主张不出兵。齐将段干朋则主张先出兵一部,进攻魏国襄陵,加以牵制,等到赵、魏两军打得精疲力竭,然后再出兵救赵。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

◎公元前353年,魏军攻下邯郸,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趋邯郸,进攻魏军。孙膑建议说:要理清乱丝,不能握拳硬打;要解开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搏斗。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硬碰硬,而是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撇开强点,攻其弱点,避实击虚,使敌感到形势不利,后顾之忧严重,自然就会解围。现在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应该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其防备空虚的地方。这样,魏军一定会回军自救,我们就可以既救了赵国,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一举将其击败。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趋大梁。都城危急,魏军果然急忙从邯郸撤退回救。当撤至桂陵,与齐军遭遇,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以上写了一点历史,算得上是“围魏救赵”的大典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