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兄弟发明的是飞行机器?现代飞机之父居然是中国人
发布时间: 2023-07-11

据说,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因而在宣传中被“普遍”认为是飞机之父。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

在莱特兄弟背后,有一位替他们开飞机的犹太人奥多·利安达。

莱特兄弟:哥哥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

更有甚者,将莱特兄弟吹捧为伟大的发明家、世界著名科学家。

连度娘都是这么说的。

展开全文

那么,莱特兄弟是否真的当之无愧呢?

他们发明的装置真的是“飞机”吗?

好像除了神州大地,不少国家都表示不服。

这是怎么回事呢?先来看看莱特这对兄弟的履历。

莱特兄弟的学历不高。两人中学历最高当属哥哥“维尔伯·莱特”,据说差几天可以高中毕业,但终归因为父母搬家的缘故,没能拿到高中毕业证;弟弟“奥维尔·莱特”比哥哥还要小五岁,学历可想而知。

两人辍学后,很快投身到了赚钱养家的行列,先是创办了一个小型“印刷厂”,但很快就关停倒闭,又转而创办了一个“自行车修理店”,自始至终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复杂的“空气动力学”。

所以,莱特兄弟以修理自行车为生,虽然传说中从小就对飞行有着浓厚的兴趣,可终究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学习。而修自行车与造飞机完全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若是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那么,没有任何力学理论基础的莱特兄弟是如何解决飞机起飞时所需要的“升力”问题呢?

他们的知识来自于何方?

虽然,流体力学的基础在19世纪已经基本形成,也有人称当时英国的一位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威廉·兰彻斯特”曾提出过“无限翼展机翼或翼型产生升力的环量理论”等跟航空领域相关的理论概念,但这些仅仅只是理论,从未有人付诸于实践。

但从美国教会向英国学习,不断派遣传教士来华开始,以玛高温等人为代表的教徒加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华花圣经书房从澳门搬迁至宁波、又从宁波搬迁至上海开始,开启了疯狂的翻译与印刷之路。

翻译有两种,一种是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为外文,一种是把外国的翻译为中文。但是,从麦都思、马礼逊、伟烈亚力从中国带走数以万计的华夏典籍来看,显然是把中国典籍翻译为外文更重要。

1883年,美国国会批准有关引进中国文官制度及考试制度的提案。这个提案最初是由杰斐逊首次提出来的,但双方争吵不停。1881年,时任总统加菲尔德被刺杀,国会便加紧讨论、加快程序,最终决定紧跟英国之举,实行中国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

期间,他们甚至喊出了一句打动人心的口号:

“在世界上,我们这个最年轻的国家,采取最古老国家的久经考验的先进制度”。

美国传教士也从中国偷运回去不少典籍。美国来的传教士,与英国伦敦会来的传教士,在1860年后都集中在了上海,尤其是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这个地方。

来自华夏的典籍中,早就有各种奇思妙想,并付诸了实践,王徴的《奇器图说》有自行车、有火船自去,中国人在修建宫殿时,还把蒸汽机搬到了旱船上,用以托运沉重的石料,郑和宝船将近万吨,几百年前就用上了蒸汽动力,南怀仁根据华夏典籍制造的世界第一辆蒸汽动力的汽车也出现在中国……

既然蒸汽动力可以用在车上、船上,那为什么不能用在天上?

实际上,莱特兄弟1903年12月17日那段飞行经历的证据只有一张照片,而且当时在场的目击者大多是莱特兄弟自行车店的职员。

至于照片拍摄的真实时间,没有人能够确定。

而全美航空联合会在1939年时公开承认过,莱特兄弟的飞行直到1908年才展开。

这对兄弟讨巧的是,他们预感到了那种趋势,所以在1906年抢先提交了专利的申请,仅此而已。

当时,最先发起航空热潮的地区并非美国,而是法国。

所以,一直到1907年,大部分人都对莱特兄弟说辞秉持严重怀疑的态度。

不仅如此,即便莱特兄弟先下手为强,在1906年申请了专利,美国当局对于该项堪称跨时代意义的发明竟然并未表现出多大的重视和认可。

这真是太令人奇怪了。

那么,莱特兄弟究竟申请的专利是个什么东东呢?

咦?怎么是“Flying Machine”?(Ma就是磨,Chine/China 都是中国,即中国磨)

不应该是—— 飞机 Airplane 或 Plane吗?

莱特兄弟申请专利时,是这么描述的:

“我们发明属于这样一种飞行机器,它靠一个或几个倾角不大的片,其前缘冲开空气的机翼而支持在空中......并且创造出维持和恢复左右平衡的方法和装置,以保证垂直和水平地操纵它。”

因此,莱特兄弟的专利不是飞机本身,而是飞机的“转向平衡操纵系统”。

从结构上来讲,“飞行者”一号的操纵装置其实就是在驾驶员的左右添加了两个各自独立的“操纵杆”。

其中一个通过联动装置来操纵飞行者一号前方“横着的片”,决定飞机是上升还是下降。

另外一个则是通过联动装置来操作飞行者一号后方“竖着的片”,用来改变飞机的前进方向。

在此之前,德国工程师、滑翔飞行家“奥托·李林塔尔”已经设计了一种“滑翔机”,只是这种滑翔机更多地需要依靠“人力”,还未用上机械动力。

从莱特兄弟的专利描述可以看出,这项专利的重点只是一个或几个倾角不大的片,从而通过联动装置来操纵这几个片,继而改变飞机的飞行状态,即一种“转向平衡操纵系统”。

注意,在申请专利前,莱特兄弟从未进行过任何公开试验或是表演。

至于莱特兄弟开展的有关“滑翔机”的研究,以及在飞行机器上安装一台12马力的四缸水冷汽油发动机,那其实都是1908年以后的事情。

就这样,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最初试飞成功,也只是在空中跌跌撞撞地飞行了12秒,飞行距离为36.5米。

正因为如此,难怪巴西人、法国人都不认同,就连德国人、俄国人也跳出来说,飞机是他们最先发明的。

巴西人认为杜蒙特才是发明飞机的第一人(杜蒙特已被巴西总统提名为“国家英雄”)。

除了上述疑点外,巴西人坚持认为,莱特兄弟当时所发明的飞机并不是依靠自身动力推动起飞的,因此他们的飞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飞”的标准。

巴西某物理学家表示:人们当时对于“飞行”和“延长式跳跃”的区分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其实莱特兄弟的飞行并没有达到“飞行”的标准。

飞行历史学家恩里克说:“杜蒙特驾驶‘双14’飞机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飞行,从起飞、飞行到降落,没有凭借任何外力的帮助。但是莱特兄弟没有做到。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我认为杜蒙特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个飞行的人。”

1906年,留学法国的巴西人杜蒙驾驶自己制造的“14-比斯”飞机在法国巴黎比加特里广场先后进行了多次试飞,其中10月23日的试飞航程达突破60米、11月12日的试飞滞空时间突破20秒。

杜蒙特乘坐的这架双翼机骨架由铝和竹子做成,上面蒙有丝绸,一个24马力的发动机装在飞机的尾部,导航装置突兀地安放在前端,杜蒙特本人则站在一个篮子里。

最终,杜蒙特驾驶这个笨拙的物体在距离地面3米的高度持续飞行了60米。这段场景被电影胶片记录了下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试飞过程有大量法国群众见证,真实性毋庸置疑,因此国际航空联合会将这次飞行登记为最早的航空记录。

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14-比斯”的复制版航空器在马拉塔那体育馆腾空而起、绕场飞行。巴西人用这种方式向自己的航空先驱致敬,也向世界宣告飞机的真正发明者为巴西人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时间为1906年。

不知各位注意到了么没?

杜蒙试飞的当年,恰好是1906年,也就是莱特兄弟抢先申请专利的那年。

法国人也称“飞机”是他们最先发明的,不过证据并不充分。

1886年,据说法国人克雷芒·阿德尔模仿蝙蝠的构造,制造了一架飞行器,命名为“风神”。“风神”没有升降舵和方向舵等操作装置,而是通过踏板机械传动控制机翼的摆动,完成转向等动作。

克雷芒·阿德尔

法国人声称,1890年阿德尔驾驶“风神”完成首次试飞,其飞行高度达到50米。遗憾的是,现场未有大量群众或专业认证人员见证,此项记载的真实性无从考证。

有意思的是,传说法国军方对阿德尔的飞行器很感兴趣,所以对这项技术严格保密,直到1906年才将“风神”公之于众。

看看,又是1906年这个时间点,还真是巧。

德国也来凑热闹,说是德国人怀特海德率先发明了飞机。

据航空杂志《简式全球飞机》表述,有可靠的历史证据能够表明,怀特海德曾于1901年8月在布里奇波特市外一片空地上连续进行了两次飞机试飞,其中第二次飞行高度达到约15米,航程超过2公里。

第一次试飞时,现场只有怀特海德,一名员工,以及一名参观者。

1902年,怀特海德在改进飞行器后再次试飞,目击者多达17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