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集免费阅读(《唐诗三百首》,为什么没有收录李贺的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没有收录李贺的诗

中国唐代诗人中有诗仙李太白、有诗圣杜甫是也、还有诗鬼之称的李贺,然而清人衡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就偏偏无视他的存在,或许会有人以为这是一个疏漏,其实非也,试想一下一个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一个以唐诗为研究对象的大学究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这好比夏夜天空虽然繁星满天但最亮的依然除了月亮之外就是七斗星辰了,李太白可独占月色李贺诸神总得在七星之中占得一席之地才对吧,可是遗憾的是偏偏要将他给忽略了,为什么?

我作如是想,李贺早有自觉他在一首著名的诗歌中有云: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此诗说明李贺的三观与中国的士大夫判然有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价值观大相径庭,因此清人在唐诗三百首的时候故意将这个不见容于以高升进仕作为读书人终生目标为宗旨的大诗人奥特了。

以上答案纯属本人的杜撰,当作脑洞大开也不为过,謝邀,並㊗️朋友们冬安!

如何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

小时候的我,经常听到的是另一个版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那个时候懵懂无知的我觉得有一些可笑,我才不当小偷呢。

后来我发现这句话的正确版本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一个人长久地诵读诗书,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词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改变我们生活的品味。

这句话的精髓就在于“熟读”二字,熟读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熟读成诵,过目不忘,而是一种高深层次的理解鉴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是可以常读常新的。熟读诗书,理解其要义,领会其精神,这是最重要的。

至于下半句“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觉得是诗词专家教导业余爱好者的话,诗词专家没有要求我们必须会作诗,但是其教导我们,即使不会写诗,吟诵借鉴一下古人的诗词也是很美好的。比如冬天的傍晚下小雪的时候,你在自斟自酌,品酒赏雪,诗性大发的时候,可以吟诵“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即使不是自己写的,也极其高雅有趣。

《唐诗三百首》一共是311首,初中的时候我就能够全本背下来,现在的我只会背280多首,熟读诗词是基础,理解其要义,慢慢地去发现韵脚、对仗、平仄、格律,用不了多久,你也会成为一个诗人。

作为普通爱好者,只需要简单地背诵一些诗词就足够了,对于诗词创作者而言,会写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爱好者,“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词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审美情趣。我要做的目标就是“熟读诗词一万首,我会作诗不用偷”。

怎样理解《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金缕衣》是劝人及时行乐还是劝人珍惜时光

谢邀回答

《金缕衣》是一首很出名又流传广泛的诗。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字字千钧:

劝君莫惜金缕衣,

君且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全诗的核心思想是珍惜时光,从莫惜金缕衣到花开堪折,反复吟唱这个主题。有人说三四句有及时享乐之意,有嫌浅薄了。爱情不是享乐,而是生命之花,有些苦涩的爱情却是幸福的。这首诗曾鼓舞千千万万历代读者和恋人奋进,实践远大理想,享受美好爱情,无数事例证明这首诗的积极意义。

我本人就受益匪浅。从小家境贫寒,不知道金缕衣是什么模样,但时光是人人都拥有的,摄取的越多受益越深。是时光沐浴了我,给了我知识,使我走出山村,走进了幸福的新时代。现在许多朋友都期望着诗和远方,我认为珍惜时光便是光辉的起点。

提到《唐诗三百首》,你第一时间会想起哪一首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诗仅二十字,清浅直白,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诗人去寻访一位隐居山间的贤者,没有遇到,有点失望,于是在松树下问隐士的小弟子:你师父呢?

那个垂髻小儿天真烂漫,回答说:去上山采药了啊。

诗人听了有几分惊喜,估计追问道:在山南还是山北?山腰还是山顶呀?

小孩子皱着眉,寻思了一会儿说:就在这座山上啊——可你看山这么高,白云缭绕的,我也不知道师父究竟在哪儿呀。

小时候第一次读这首诗,我就仿佛看到了那棵松树,总觉得应该是马尾松,针叶苍绿,叶冠如伞。

一阵阵山风吹过,带着山间花草和马尾松的清香。

而那座青山,很高很高吧,高耸入云,云雾蒸腾,仿佛人间仙境。

采药的师父背着竹篓,穿着一袭青衫,走在茂盛的山林中,脚下踏着厚厚的落叶,一定听到了啁啾的鸟鸣,潺潺流水声。

也许一根倒地的枯木上,生出了一蓬蓬棕色的木耳;

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长着几片泛着油光的灵芝草;

也许长尾巴的小松鼠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大树上,不小心碰落了几粒熟透的野果;

也许一只灰色的野兔突然从野草丛中窜出来,惊慌失措的逃向密林深处,一面跑,一面回头张望着;

也许师父已经采了很多珍贵的草药,一边擦汗,一边坐在树桩上休息……

那是一座有趣的深山,藏着许许多多的山花古木,珍禽异兽。

可是我读这首诗的时候,还是生出了一缕莫名的惆怅~唉,山这么高,云这么深,我到哪里去找你呢?

人生总是凝结着无数的小怅惘吧,无论生活中,还是古诗里——

我来的时候,你不在,

我走的时候,你刚回来。

我错过了你,错过了这满山的云雾,一世的花开。


清人编《唐诗三百首》收录杜甫诗最多,但杜诗为什么在唐时并不受推崇

谢谢。

唐朝是中国诗歌走上巅峰时刻的代表者,同时也是将中华文化推向高潮奠基石。唐朝人在大唐盛世的华庭里,思想是开放的,生活是优遇的。

然而杜甫所遇到的时代,正是大唐帝国即将没落的时候。唐人的心目中还幻想着大唐再度崛起,可是历经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如风烛残年的老人,已没有什么回天之力了。

杜甫的诗为什么在唐朝没受到重视呢?原因如下;

一。杜甫的诗歌是写实派的,把现实中事实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试想唐朝统治阶级是喜什么样的诗歌!不得而知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当然杜甫这样的诗歌很多很多,感谢杜工部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唐朝。

二。唐朝的人们思想陈旧,封建主义根深蒂固。他们喜欢安逸潇洒的田园诗歌,爱情诗歌,边塞的,友情的,誉文的诗歌。尽力维护统治阶级的脸面。又如杜甫的(望春)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