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携幼的动物(做人,“仁义”和“道义”该多倾向于哪边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做人,“仁义”和“道义”该多倾向于哪边

谢谢邀请

这是一个区分仁义和道义两个概念的提问。把仁义和道义区别开来,对提高人的思考能力有积极意义。

但这个提问也有把仁义和道义对立起来的意图。

仁义和道义同属于道德范畴,道德的属性就是规范人的行为。

道德与法律同属于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定。不同点在于法律以强制性手段使人服从,而道德以心理角度强迫服从。

道德又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那就是一个仁义、一个道义。

什么是仁义?仁义可以简单解释为爱和施爱。用孔子的语言最好理解,仁是一种德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其意思是君王施行了德政就会使人像众星围绕着北斗星旋转一样服从君王的意志和要求。天体尚且如此,人伦岂可以不遵守天意呢?那么怎么样?就是服从,唯有服从才是正德。

然后孔子宣讲了服从君王的重要意义,服从的方式方法,比如礼教,比如要有等级观念。要有三纲五常,要有仁义礼智信,并且以他的弟子们的行为进一步解释什么是仁义礼智信,什么是孝,什么是忠等等。

这些都是施仁政所需要的。那么施仁政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统一意志,可以减少冲突,可以稳定社会,可以巩固政权,从而也就保证了人民的生活安定和幸福。所以学仁义首先要有服从和服从意识。

什么是道义呢?道义就是责任担当,就是要有当主人的意识。仍然用孔子思想来说明什么是道义。

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识就是培养道义。而且儒家发扬光大孔子思想,专门著述“大学”作为必修之课。大学开宗明义讲大学就是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这里“心”、“意”、“知”不能再用服从来解释了。必须以担当来解释,说到底就是做主人翁!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绘江山”的气概,要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执着。

但是做人要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主人翁精神和要有服从精神互相冲突了怎么办?孔子说要有中庸,“致其两端取其中间”。那么前边说的服从精神和主人精神只能丢在一边,要看领导怎么说了。

其实,我们这样坐而论道是没有用处的。遇到社会矛盾,人际冲突,以什么观念处理矛盾才是关键。处理的过程就把仁义、道义都体现在里边了。关键还是在于用什么理念处理矛盾。

如果以公平、公正、公开、平等的原则处理问题,仁义道义就体现在里边。如果以亲情、友情、生人、熟人以及人际隶属关系作为处理问题的前提,那么就再不要讲什么仁义、道义了。

当然,这里有一个怎样理解“仁义”这个词的问题。普罗大众嘴里说的仁义就像开头说的那样,就是有爱心的意思。说这个人很“仁义”,就是形容他有爱心、有同情心,很随和不蛮不讲理的意思。

如果一般老百姓这样理解仁义无可厚非。如果一个法官也这样理解,并试图以他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那么就对仁义进行践踏的危险,比如为有讹诈行为嫌疑老婆判定她合理,以为是倾向“仁义”一边。又比如昨天头条里看到的为行窃的小偷失足死亡判定被盗的人家应该赔偿损失,就是践踏社会秩序的基本是非观念,是把人们概念中的仁义和道义观念践踏地面目全非了。

法官们的责任更主要的是承担道义,主持正义,根据法律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秩序。而不是法外施恩、法外施情。

在认为主张正义是道义的第一责任的人眼里,见义勇为是自己道义的责任,他就会向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在释放爱心是仁义的第一责任的人眼里,扶老携幼、动物保护都是献爱心。但超越了遵守社会规则这个界限,爱心就成为不讲理,比如要求别人的献爱心而公交车上让别人让座,又比如爱他的宠物狗而影响他人的安全,甚至于要求动用消防队出动来抢救是极端无视道德的行为了。

什么动物会牺牲孩子保护自己

母狮。域外雄狮为与母狮交配,残忍的杀害母狮幼崽并且食之;母狮不但不保护自己的幼崽,就连反抗行为都没有;甚至过分的欣然接受与雄狮交配。真是匪夷所思,令人愤怒。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