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书法艺术可以雅俗共赏,你怎么看?书法真的可以“雅俗共赏”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人说书法艺术可以雅俗共赏,你怎么看

书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是雅俗共赏的。

我为什么要说绝大多数,说明还有不能做到雅俗共赏的,那么什么情况不能呢?可以说你到达颜真卿的地步就难一些了,也就是说你的书法达到颜真卿了,或是感悟颜真卿了,那么你的书法也真的不是普通人能欣赏得了的!

我们再说王羲之的书法,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就是雅俗共赏的,即使是外形也能看出好于坏,所以你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能雅俗共赏,或是你高于王羲之都可以做到,除非你远高于王羲之就另当别论了!

有些人喜欢故作高深,好像这个世界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艺术境界似的,对于这样的人,你最好离他远点,精神有问题的。书法也确实有其深刻的意境,但是,绝不是那种处在低端就能达到的,如果你说,我达到了,那么我问你,你超越了王羲之与颜真卿了吗?没有的话,你就老老实实地写些大家可以理解的,不然,你就是在欺世,而且你还想盗名!

书法真的可以“雅俗共赏”吗

雅俗共赏,语出明代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这里先强调一下,雅俗共赏是个褒义词,辞海的解释是――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本就应该是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也理当是可以雅俗共赏的。抱庸之前在多篇拙文中已作出论证和阐述,于此再作重申――书法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书法艺术是大众的艺术。

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要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而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大众。例引两证:①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家说它好,大众也说它好,这才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检验的雅俗共赏的好作品。②反观今日有些标价很高的书法作品,书协里有些人捧,收藏家有人炒,仿佛这类作品就是神品、作者真是大师了,我看未必,这要由时人和后人来评判。老百姓看不懂的书法作品,至多是一种商品,它就做不到雅俗共赏,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优秀的书法艺术一定是具有最大规模的受众,是为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书法精英论有一定市场,有些人总是想把书法艺术无限拔高,高耸入云,甚至将书法艺术与人民大众对立起来,这是历史观出了问题,根本没有搞清书法从何处来、要到哪里去。悖离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一切艺术,必将被历史所逃汰。一定意义上,这正是空头理论家、收藏家、投机商人的盅心之术、营销策略。

雅俗共赏的俗,不是俗气,是大众化。抱庸看来,这其实才是艺术境界的最高标准。

抱庸妄谈。

中国画如何与流行艺术有机结合,达到雅俗共赏

中国画与流行艺术结合,达到雅俗共赏

有千年历史的中国画是高雅的艺术,折射了传统文化精神的魅力,要创作出高雅的中国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要将中国画欣赏透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无论是画家还是欣赏者,都要有很高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才能读懂中国画,中国画是线条艺术,而在绘画艺术中,“线条”是最细微奥妙的,

问题来了:中国画如何与流行艺术有机结合,达到雅俗共赏呢?雅俗共赏是各种文化程度和艺术品味的人都能欣赏,而流行艺术,通常指的是音乐艺术,它那种旋律是任何人都能欣赏的,而书法艺术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也就是说书法和国画、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

原本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说到这里就容易理解了,要将国画和流行艺术(音乐)有机结合,达到雅俗共赏,可以从书法和音乐的关系着手,而国画又和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绕一个弯,以书法的笔法来创作国画,实现流畅带有旋律的线条,从而达到雅俗共赏,

“线条造型”(不是空间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要实现这技法,唯有掌握书法的笔法,书法本身也是线条造型艺术,能在简练的线条造型中,表达人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既然“书画同源”,就以书法的笔法来创作国画,丰富作品的思想感情,

而不是将西方油画的写实与国画的写意结合,这是“嫁接”、“杂交”,还有就是以西方油画结合,就要运用到素描,而素描将破坏国画的写意元素,由线条造型扭曲成空间造型,所以说素描也毁了中国画,岂能有雅俗共赏呢?对吧!而是低俗至极。

雅俗共赏的书法怎样才能做到

谢谢邀请!

怎么才能让书法雅俗共赏?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一;世界上文字千百种,唯有汉字成为今天的书法艺术,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可用,可赏,可藏的书帖;书法艺术要体现整体形态美,点画结构美,墨色组合美。

书法在古时,只有文人墨客上层建筑可用,可赏;普通人俗人是接触不到的,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的进步,也对书法艺术跟进,并有了认识,有了兴趣,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局面。

第一,书法作品,要求格调高雅,用笔扎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传承古人书法精典,技艺扎实,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有传承的书法。

明朝时有个传说,说是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要找一位字写的好的人,写“天下第一关”,有人推荐两榜进士,已辞官在家的肖显。肖显接到任务后,想了二十多天;这天,由兵部主事陪同,来到城墙边巨匾跟前,只见巨匾长一丈八尺,宽五尺;肖显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一米来长,笔头比拖地的头还大,只见肖显将笔蘸饱墨汁,端着来到巨匾前,端详了一会,凝神屏气,如同练武的武将,只见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起笔如飞燕掠食,有快有慢,兵部主事和士兵们都看呆了;肖显停笔来到兵部主事面前说:“献丑了,”兵部主事才反映过来。就指挥士兵将匾挂到城墙上,挂完大家正在欣赏端详,有位士兵说;“下好像少了一点?”肖显看了看说:“是吗?”就要了几个抹布,用绳子捆到一起,蘸饱墨汁,用尽平生力气朝城的上方甩去,只听“叭”的一声,抹布不偏不倚点在“下”字的点上,楼前一片喝彩,说明字写的好,要有功夫,用笔扎实。

第二,书法作品,让人看起来好看,舒服,养眼。现在很多书法作品被人们收藏,其字内容健康,字体好看,各文化层次的人都能看懂,能欣赏,没有谁在家或办公室挂一幅丑书,乱书。书法不能脱离中国字的笔划和章法,要说往人身上写字,古时到是有传说。宋时,翰林顾子敦和黄山谷在一起喝酒,顾子敦喝多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黄山谷就捉弄他,将字写在顾的背上。傍晚两个人分别回家,顾子敦的夫人看到他背上有字,就告诉了他,顾很生气,“等明天非揍他一顿。”顾一边说一边脱衣服,把衣服铺在桌子上,只见上面的字龙飞凤舞,是一首诗:“红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顾一看好字好诗,就小心翼翼的叠好,吩咐夫人珍藏起来,第二天,到了翰林院只字不提,这就是古时传说的纹背诗,是不是比往女人背上写字好听多了。

所以说,写字要有章法,要有美感。2019年8月5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三蘋道,由张国立,宁静主持的《万岁通天帖》鉴赏,要知道那是王羲之写的,是武则天叫人临摹的,可见好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万古长存的,也应做到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