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密的成语?隋末唐初李密给杨玄感三策,如果你是杨玄感如何选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关于李密的成语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隋末唐初李密给杨玄感三策,如果你是杨玄感如何选择

杨玄感是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的儿子,关陇士族的重要人物,杨素破齐灭陈平灭匪寇,又大破突厥,功高震主,杨广对他非常忌惮,巴不得他早死。杨玄感任官时颇有政绩,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常怀异心,613年,隋炀帝二征高丽时,杨玄感任后勤官在黎阳督运粮草,杨广修运河征高丽,穷文黩武,民不聊生,王薄在山东首举义旗,乱民随后蜂起,杨玄感认为机会来了,拖延发运粮草,召集弟弟武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硕同襄盛举,举起义旗反隋。

当时李密由于受到宇文述和杨素的看重,杨玄感深相结纳,留在军中,此时便向杨玄感献了上中下三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北据幽州,断隋炀帝后路,为上策;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为中策;就近攻洛阳,胜负难测,为下策。杨玄感名虽尊之,心则不以为然说,我观下策才是上策。于是率军取洛阳。被越王杨侗、民部尚书樊子盖等重兵守住,进退不得,隋援军来到,杨玄感身死,李密逃亡。

李密三策,一取隋首都长安,一取重镇粮仓洛阳,另一计是切断隋炀帝后路,一鼓作气灭了他。以后人上帝视角论事,以隋朝初乱的态势,主力碰主力去堵杨广归路,真正不自量力,灭亡指日可待。万一,真堵死了炀帝,收拾战利品的会是谁,未可知。但绝不会是杨玄感,天下大乱,义军豪雄,世家望族,都有可能攫取果实,上策实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下策攻洛阳,洛阳地处关中以东,关东重地,从南北朝时经济开始南移,洛阳有黄河等水运优势,确是控扼天下的枢纽,但其时有重兵,并且西有隋都长安,前后皆敌,也不是以一军之力能守住的地方,虽距黎阳路近,但打下来就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坚守,全军在此覆没意料中事。李密后来加入瓦岗,带领将士强攻洛阳导致兵败覆灭就是明证。所谓的中策攻取长安,路途较远,未必能绕过层层防线,李渊太原起兵能强袭长安,一来听从李世民放弃沿路城镇的建议,另一因有李密在强攻洛阳打掩护,才得以成功,以当时杨玄感孤军想攻下长安,过于理想化。但中策确较上下两策为好。

杨玄感当时最佳的办法还是隐忍,慢慢消耗隋朝国力,加强自身实力,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待天下形势不可收拾时,再登高一呼,以家世名望招揽人才聚拢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何地不可得?又岂用在辽东、洛阳、长安三地纠结?

瓦岗军李密的兴衰成败,文武双全的李密,最终为何没能一统天下

李密作为瓦岗军后期的首领,因为杀了一个人,导致后来的功败垂成,大好局面就此葬送。

那么,李密到底杀了谁?让瓦岗军的实力大受损失呢?

我们从头聊聊。

1、李密加入瓦岗寨

李密生于582年,出身不错,是个富贵人家,父亲是个隋朝官吏,官位还不算太低,这就给李密的成长造就了很大的空间,书,可以随便读,什么四书五经,什么历史文化,能可劲地读。

这家伙,确实是个读书的料,曾经有一句典故“牛角挂书”,说的就是李密。

不过,李密最喜欢读的还是兵书,边读,边进行推演,写写画画。这有点像西汉初期的韩信。

长期的精读兵书,造就了李密在军事上的突出能力。

一切说明,你的心在哪方面使力,哪方面就会有成长。

除了熟读兵书,李密也交了个好朋友,此人名字叫杨玄感。这是一个妥妥的官二代、富二代,而且文武双全。

杨玄感的父亲就是隋朝著名的人物杨素。

杨素之死虽然是病逝,但隋炀帝杨广并没有努力派人去救治也是原因之一,到最后,杨素不吃药,然后死抗疾病,最后身死道消。

对于父亲的死,杨玄感对隋朝是有怨恨的。

公元613年,隋炀帝二次出征高句丽时,杨玄感直接造反了,和他一起造反的还有好朋友李密。

造反是个技术活,一看技术操作如何,二看运气如何。显然,杨玄感操作能力不强,运气也不怎么地,于是,很快被人给平了,杨玄感身亡了。

那么,李密如何了呢?

好基友杨玄感兵败后,李密先是被抓,后来逃了。

从这开始,李密拉开了新的生活,一种低调到泥土里的生活,他流浪远方,到处装“孙子”,尽量避开官府的人,还改了一个名,叫刘智远。每天读读书,教人学学文化。如果这样下去,就没有后来辉煌的李密了。

公元616年,李密已经34岁了,已过半生,人生前途毫无着落,该去向何处?此时,他可疑的身份遭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准备捉他。

李密不得不采取行动,提前再次跑路,这一跑跑进了瓦岗寨。

可是,因为曾经是杨玄感的人,并不被信任,甚至有人建议杀了李密,犹豫中的翟让,就此放李密入了牢狱。

这可怎么办?

出现一个英雄,名字叫王伯当,在其帮助下,翟让放李密出了狱,就此成为瓦岗寨正式的一员。

2、李密功劳逐渐增大,开始膨胀了

比起李密,翟让武功更高,使得一手好枪法。但是,可惜的是,书读的少了。

虽然自己书读的少,但对读书人出身的李密,翟让还是很重视。

恰好,李密读的不是死书,而是常常研究兵书,于是,就此有了用武之地。

李密在瓦岗寨启用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解决供应问题。

当时的情况是,瓦岗寨的军马越来越多,粮草的供应成了一大问题,怎么解决呢?

攻击荥阳城。

荥阳,这个城市东临中原的平原地带,西临虎牢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翟让在李密的建议下,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隋朝荥阳城的各个县和镇,进行“募集资源”的工作,说好听了叫募集,说难听了就是干翻一个小政府,取得一些粮食和资源。

对于瓦岗军的崛起,隋朝开始完全注意了,并派出了张须陀。

张须陀是谁?这是隋朝名将,打仗很有一套。

听说张须陀来了,翟让吓得够呛,在他看来,对上张须陀只有失败的份,远离才是最佳策略。

此时,李密提出了不同意见:干他!张须陀有勇无谋,骄傲且狠毒,不得人心。正面硬抗,然后出奇兵就解决问题了。

翟让听李密说的有理,开始安排人准备大战。翟让领了一支部队,和张须陀开战,且战且退,李密的伏兵从背后掩杀过来,张须陀大败,并被斩首。

斩杀完张须陀,在李密的建议下,金银财宝进行了再分配,让所有参与战争的士兵和将官们有钱挣,这极大刺激了将士们。

同时,攻克克兴洛仓,散粮济贫,赢得万千百姓好感。

后来,瓦岗军在李密的策划下,先后攻克了回洛、黎阳仓,围困住了洛阳。

在李密的运作下,每到一处都是开仓放粮,这样的举动,让更多百姓认可了瓦岗军。

很明显,李密对瓦岗军的作用很大。如此情况下,他自己也略有膨胀了。

随着瓦岗军的日益壮大,瓦岗军有了夺得天下的雄心壮志,李密列出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