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陈有西自称浙江司法界实权派-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10月12日,司马南在微博晒出自己和李某某案代理律师陈有西的合影。10月15日,陈有西决定 淡出微博 。外界认(dps是什么意思?dps在游戏中是指一次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伤害总量/战斗时间,简单的说就是一次战斗中,你攻击起来的每秒伤害。)为,是李庄案让陈有西出名,而他本人并不这样认为。陈有西上个月接受记者采访,文章于最新一期《廉政瞭望》杂志刊出。

该文回顾了他曾经的官场生涯。他自称是 浙江司法界的实权派人物 ,却在副处停滞8年。在40岁这年,陈有西辞去公职,称因为知道 自己不过是涧底松,没有机会到山顶。 , 清廉的人,会很痛苦 。

而作为律师,陈有西 自有一套与公权力博弈的逻辑 。和体制内的力量打交道,陈有西惯用 先礼后兵 。保护当事人的同时,亦能保全自己。 没有一个律师像我一样,在公安、政法委、法院这些刀把子部门干了16年。所以,我了解官场,可以站在当权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提点建设性意见。

2010年1月,在向上海律协的同行们介绍李庄案,陈有西说: 面对这么重大的事情,组织、纪律观念要有,司法局管我们是对的,管我们是保护我们,有些东西不能过分孤军奋战。

司马南在微博晒出自己和陈有西的合影

以下为《廉政瞭望》刊登的原文(记者潘则福、刘霄):

出场者,陈有西

10月15日,律师陈有西决定暂停更新自己的飞外微博。他给出的理由是 盈满则亏,树高风疾 。

过去几个月里,因为对李某某案作出不同于舆论的判断,他饱受争议。在微博舆论场,陈有西最近一次被批评,是10月12日。这一天,司马南晒出自己和陈有西的合影。公开报道证实,薄熙来主政重庆期间,司马南曾受当地政府礼遇。

59岁的陈有西在李庄案第一季进入公众视野。此前,他的舞台主要在长三角。获得全国性声望后,他曾经的官场生涯,也被翻出。

郁郁涧底松

我那时是浙江司法界的实权派人物,别人都以为我当官会很顺利。

1982年,大学毕业生陈有西,与自己当作家的梦想,擦肩而过。那一年,陈有西入选浙江省200名大学生后备干部。这给底层出身的陈有西鼓舞。

我觉得那时候的官场,还是多清明的。我没有任何背景,没有递一根烟,也可以入选后备干部。 陈有西说。

到省委报到后,陈有西去了宁海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1983年的全国 严打 ,因为缺人手,浙江省公安厅向省委要人。省委向公安厅推荐了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后备干部。陈有西被选中。

浙江省公安厅给他分的工作是实地调查研究,对 严打 进行理论指导。

因为不知道怎么审犯人,陈有西派往杭州市看守所预审处,从学习审犯人开始。头3个月,陈有西就住在看守所。

工作7个月后,公安厅的领导希望他留在省公安厅。宁海县则希望他回去,县委组织部长跑到省里来要人。

组织部长承诺,只要陈有西愿意回去,就可以当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陈有西做了一个不为外人理解的决定。 当时有好多人挤破脑袋想留在杭州,但我想县里有发展,就回去了。

在宁海县,陈有西成了文广局最年轻的副局长。很快,官场复杂的局面,超出了这个年轻人的经验。

彼时,陈有西分管文化馆、14个文化站、新华书店、图书馆等, 但因为不是党委委员,我的话不管用。

8个月后, 因为觉得自己发挥不了作用 ,陈有西给公安厅打电话,要求回去工作。没多久,公安厅干部处处长就来到宁海县要人。

1985年,陈有西正式调任浙江省公安厅,担任研究室调研科副科长。

1980年代的清明官场风气再次给了陈有西机会。回到省公安厅的他很快获得拔擢。1986年,陈有西成为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芳烈的机要秘书。

其后,袁芳烈任浙江省高院院长,陈有西追随他入高院,并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省高院新闻发言人。

我那时是浙江司法界的实权派人物,别人都以为我当官会很顺利。没想到 陈有西说。

1989年,陈有西两次实名上书表达个人观点。陈有西称,为了不连累领导,1990年他主动辞去秘书一职。

在沉寂3年后,1993年,陈有西在职考取了北京大学高级法官班,主攻行政法研究。

去北大之前,陈有西感觉到 官场的风气已经不好了,吃喝玩乐、行贿受贿,已经比较普遍了。更重要的是,没有关系的人,已经很难受到提拔了。

浙江来的学员陈有西 ,在一群学员中,很显眼。在北大,陈有西写了3本书、14篇论文。

已故的宪法行政法学泰斗龚祥瑞当时对陈有西欣赏有加。临终前,龚祥瑞把生平传记托付给这名非正式门生。2011年6月,《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出版。

1994年,从北大回浙江省高院后,陈有西转到研究室担任副主任。北大一年的学习,冲击了他原来的观念。

外界认为,是李庄案让陈有西变得这么有名,但他本人并不这样认为

过去,他是一个很听话的党员,对权力的良性影响坚信不疑。担任省高院院长秘书时,陈有西处理群众信访,参与冤假错案的平反,他觉得权力是好的。

到北大后,我对法治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明白,原来在公安厅和高级法院时所学的法学理论是肤浅的。公权力也有可能侵害民权、侵害规则。宪法和行政法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陈有西说。

北大归来后,陈有西写了篇文章《法治本体论》,阐明法治的优越性。他对现实政治秩序和个人际遇的反思,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北大法学院)很多学生首先选择出国,其次到企业做高管,第三做律师,第四才选择做法官。我开始觉得,人生不是只有做官一条路,做事并不一定要在体制内。

1995年,升迁无望的陈有西,在40岁这年辞去公职,进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他和体制的关系,日渐疏离。

做这个决定前,陈有西在副处级的官职上,已停滞8年。

2013年9月25日晚,接受廉政瞭望记者采访的陈有西,用左思的《咏史》形容当时自己的处境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经寸姿,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那时候,我知道自己不过是涧底松,没有机会到山顶。 陈有西说。

清廉的人,会很痛苦。

有的人握有从政时的资源,辞职后下海去了。我那时脑袋里只有法律。

陈有西说,妻子对他的辞职,未有异议。但陈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却是不争的事实。

儿子想读杭州市重点小学,要4000块钱。没钱的陈有西通过杭州市教育局长找到校长,交了2400元后,儿子得以入学。

我那时候没钱,很多人不相信。我在高院工作,不收钱,也不和他们一起吃喝,很容易就被边缘化了。但我不否定体制内也有很清廉的人。清廉的人,会很痛苦。

同僚吃请的时候,陈有西把时间花在法律研习上。这为他日后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辞职后,陈有西称,自己当时唯一的选择,只有搞法律。 有的人握有从政时的资源,辞职后下海去了。我那时脑袋里只有法律。

出来的第一年,陈有西赚了8万块钱,当时高院不少同僚的工资,不过几百元。很快,开着小汽车回高院办事的陈有西,觉得自己很风光。

除了陈有西,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浙江政界还有 出走者 。

在陈有西之前,同为杭州大学毕业的宋卫平从舟山党校辞职了。1995年初,宋卫平的绿城集团成立。随后,绿城成为知名房地产开发商。

与陈有西同期离开体制的原省委书记秘书,进入杭州房地产市场淘金后,也收益日增。

陈有西开始疑惑: 体制内出来的人,都活蹦乱跳的。那为什么在体制内,这群77、78级的精英就没有获得上升通道呢?

离开高院4年后,1999年,陈有西离开社科院,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律师。执业第二年,因为内耗,陈有西退出了自己当时任合伙人的海浩律师事务所。

2000年,陈有西成立了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京衡,取 京华照物,衡平天理 之意。

李庄案 之前,陈有西的舞台主要在长三角。

那时,他更多做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和并购、建筑房地产、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代理。刑辩业务只占1/3,但也都是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大案。

这些刑案中,相当比重是职务犯罪。

我办这些案子有个体会,一些地方官场的坏风气,不但让人实现不了抱负,还会变坏。 陈有西说。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地级市,因为受贿10万元以上的科级干部太多,相关机构只好 法不责众 ,一个都没抓。

这个例子的信源,陈有西不愿多谈。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腐败的批评与反思上。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是 体制外的健康力量 。

我有士大夫情结,信守做官不要钱,要钱不做官的为官之道。虽然不吃体制这碗饭了,但我对时局葆有关注。哪一天有合适的机缘,我愿意重新回到官场。但前提是,不做奴才。

这和前媒体人杨海鹏对陈有西的评价接近。杨海鹏认为,陈有西 身在朝野,心在汉阙 。

有士大夫情节的陈有西被同行质疑对公权力态度暧昧。但夏俊峰案的免费代理,改变了一些同行的印象。和同行们褒贬不一相比,他的当事人家属对他评价趋于正面。

夏俊峰的妻子张晶回忆,陈有西执业严谨,代理夏俊峰死刑复核案后,去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