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孩子小学一共学了几首
发布时间: 2023-07-06

《唐诗三百首》,孩子小学一共学了几首

唐诗三百首,清代人编。时移世易,所选诗篇己不尽适宜今之小学生之学习诵读。如今部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古诗数十近百首,比古选本更合适。从数量上看,也能满绝大部分学生所需。若有天资特优者,学有余力,也可选用马茂元《唐诗选》韩兆琦《唐诗选注汇评》葛兆光《唐诗选注》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编《唐诗选》等书。

上述五种书比《唐诗三百首》更适于小学生中学生阅读诵习。

即使用唐诗三百首,也宜选用金性尧,喻守真的注解本。陈婉俊注本不适合中小学生,只适宜大学生读。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春思》一诗

怎样欣赏李白的《春思》!

先吟诵原诗: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翻译过来:

燕地的草,才发岀碧绿的丝,

秦地的桑,已看见弯曲的枝。

当你产生回家念头的日子,

也正是我想断肝肠的时候。

春风呀!我们并没有什么约定,

你为什么竟然吹入了我的帐帏!

我们分析一下:

题目“春思”。在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意双关,既指春天,也指男女之情。这里的“春”,就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作诗有“赋”“比”“兴”三法。这两句就用了“兴”的方法。“兴”,又可以叫做“起兴”。在这里,起的是如碧丝的燕草,低经枝的秦桑。兴的是燕秦两地征人与思妇的感情。“燕”,指河北省北部,借代遥远的边疆,是征人所在之地。“秦”,指陕西省一带,借指思妇所居之地。由于地域原因,春风到时有早晚之别。所以,燕地才看见小草萌生之时,秦地的桑叶桑枝已经长长了,披拂着有下垂之姿。因此而说“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思妇看见自己所居之地的“秦桑”已经低垂着头,就想起征人所戍之地的“燕草”才刚刚萌芽。本来是思妇想征夫,借用两地“桑”“草”的生长情况道岀。这“兴”的手法真正是高啊!而“丝”诣音“思”,也喻意“思”,还回应题目。“枝”诣音“知”,也喻意“知”。因为相知,所以相思。可见,这两人感情够深厚吧!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一二句是从两地着手,三四句还是从两地着手。“君”是古代女子对丈夫的尊称,“妾”是古代女子对自己的慊称。征夫想念家中妻子的日子里,正是妻子断肠的时候。这似乎是矛盾的。丈夫想念妻子,妻子应该高兴呀?怎么还断肠了呢?其实非也。“断肠”乃是特别想念之证明。这两句中的“怀归”和“断肠”,正是上两句的“知”和“思”的印证,有前后照应之用。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正当思妇想断肝肠之时,春天里的一缕清风吹进了她的帏帐之中。春风似乎成了多情而不太严肃的东西,竟然进到了思妇的闺房。这让思妇感到奇怪!我与你并“不相识”,为什么要“入罗帏”呢?这位思妇非常可贵,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更坚。与丈夫的深厚感情,使她不可能移情而别恋。她尊重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当情操在此二句中透露了岀来。春风来撩人,春意也缠绵。但是,思妇批评了春风,以明自己的志向不移。诗到此处,戛然而止,恰到好处。

20191102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古诗词精选集的取名大都是《XX三百首》

五十首太少,我也没见到过,不过一百首还是有的,如:

不过,论普及度,显然是《XX 三百首》的普及率要高得多。那么,为什么古诗词精选集的取名大都是《XX 三百首》呢?那就要问《唐诗三百首》为什么要取名《唐诗三百首》了,因为后面的《XX 三百首》,不过是因袭《唐诗三百首》而已。

那么,《唐诗三百首》为什么要取名《唐诗三百首》呢?

废话,当然是因为《唐诗三百首》里选了310首唐诗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应该是,为什么《唐诗三百首》选了310首诗。

先看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孙洙(蘅塘退士)是怎么说的: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五七言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这是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上的题辞。题辞最后一句说,民间有谚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唐诗三百首》就是用来验证这句话的。

不过,朱自清先生对此有一番透彻的看法,他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一文中说:

引谚语一方面说明为什么只选三百余首。但编者显然模仿“三百首”,《诗经》三百零五篇,连那有目无诗的篇算上,共三百一十一篇;本书三百一十首,决不是偶然巧合。编者是怕人笑他僭妄,所以不将这番意思说出。

朱自清先生说,孙洙引谚语其实是障眼法,他编选唐诗310首,恰好跟《诗经》的篇数一致,显然是对《诗经》的模仿。不过《诗经》是经,在古代读书人的心目中地位无比崇高,孙洙怕别人笑他僭妄,僭妄的意思就是超越本分,妄为,所以他就引了一个谚语,将自己的意图掩盖过去了。

除了以上两种原因,孙洙之所以把篇目定为三百篇,应该也是考虑到了实用性的问题。金性尧先生在其《唐诗三百首新注》的前言中说:

《全唐诗》共收四万八千余首,如果少于三百首,就难以使读者得到“一脔全鼎”的满足;多于三百首,则又嫌篇幅过大,验证以达到普及的目的。

故而,《唐诗三百首》将篇目定为310首,首先肯定是对《诗经》的模仿致敬,也有可能也受到了民间谚语的启发,其中肯定也有对实用性的考虑。因《唐诗三百首》影响大,后来的《XX 三百首》也就因袭了这种选集模式。

答者:谢小楼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