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叫父亲“老政府”为什么叫“老政府”呢?如何理解水浒中的“义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潮汕人叫父亲“老政府”为什么叫“老政府”呢

也有听人叫过,但我从来无这样的叫法,我的叫法是上辈人,老一辈,叫“老政府″“老脚桶″很少人在父母面前叫的,叫“老政府″要好听些,叫“老脚桶″不好听,还有的叫“老壳″“老头″“死不去″的叫法,者都是对父母的不遵,不敬,不孝,大潮汕什么人都人,造就所有的风言语。

如何理解水浒中的“义”

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内容包括忠、信、义、礼、仁、孝、俭、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就是以上8字。但即便在今天这几个字,人人想要做到也非易事。

义的本意主要是:公正合宜的道理,合乎正义的公益活动。从义字的本质来说,是主张公平正义的。但从水浒传里面看,很难找到与义字切合的实际例子,不管从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即使有几个正直无私的好汉,前期可能为了义,行侠仗义但到后期,为了逃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明显的例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确实把害人之人杀了,但后期为逃命的所作所为就不能用义字去衡量了。其余的几个英雄大致所走之路相似。

等宋江当头领后,人们都寄希望于他,谁知他却投降官军,更不能用义字去解释。

归根结底,水浒传中的人物本身就是凡人,身上凡人所有的优点、缺点都有,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所谓的神,自然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也没必要用义字这把靠尺去衡量他们,真去衡量了,可能令人失望。

但再怎么说,他们不失水浒好汉的本色,仍然是后世人们心中的英雄。

孔子所谓的“仁”是指什么,您是怎么理解的

北宋·晁说之(1059一1129)《答朱仲髦先辈书》有云:“所谓中者,用之则曰孝曰和曰礼曰智曰仁曰勇曰强曰纯曰一曰明曰诚,其实皆中之谓也。以故彼之学者惟知过不及谓之中,而于肫肫渊渊浩浩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则莫知之也。吾明道、横渠、伊川三先生也,为能得中之所以为中者也。”(见《景迂文集》答朱仲髦先辈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五。)由此可知,仁即中。正所谓凡事要适度、适当、适中即仁。

一般而言,这个“二人为仁”的仁字,讲的是人与人实际存在的关系(阳:实在),而作为这种人与人赖以存在的关系准则即“中”(阴:虚在)。

我们知道,中医最讲究阴阳平衡,无论阴阳哪一方,“过则一身病”。(孔子更强调“过犹不及”。)然而,讲到人类社会基本关系准则,又何以能够不仁不义不和不中?

古圣先贤音犹在耳,真的可谓不服不行!

同样都是去世,“享年”和“终年”词义,究竟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丧葬文化特别有讲究,每个字都有特殊含义,千万不敢弄错,不然笑话可就大了,说到这我先讲一个故事…

我们这边丧葬文化还是特别传统的,人去世后要请阴阳师出告、写祭文、看坟、定日子、吊唁、出殡、下葬等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发生在前年,我邻村一六十岁的老人因胃癌走了,走的时候他母亲还在世。

大儿子家平时看日子、祭中宫等大事小情所用都是与他们家交好张姓阴阳师;而二儿子家常用的却是另一个牛姓阴阳师。

两家为了用哪个阴阳师而争论不休…

可老大毕竟还是老大,最终老二没拧过老大,用了张姓阴阳师为父亲主持葬礼。结果头一天出告和写灵位,就闹出了大笑话…

出告,又称讣告,是人去世后在门口帖的告示,现在可能不那么讲究了,但在传统丧葬文化中,还是很考旧的…

只见阴阳师提起笔,上写讣告两个大字;

然后左边写: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中间顶格写:新逝显考X君讳XX老大人,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阳命生于X年X月X日,享年XX岁;

右下角写:孤哀子XXX泣血泣血稽首。

出告时老二不在,因为我们这边去世人后第二天要由村里人带着孝子去集上置办丧葬用品,更因为这个阴阳是老大家常用的人,所以由老大在家照顾出告,下午等告帖出去不久,老二回来了……

老二由于也牛姓阴阳师交好,闲下来也懂一些这个东西,回来后老二一看这讣告,气不打一处来,指着老大就一顿骂:

“我说用牛师,你非不听,好你是大哥我顺着你,一切你说了算。可你请的这是个什么玩意?咱妈还活着呢,他怎么在告上写“孤哀子”?咱奶奶还在世呢,他怎么能写‘显考’?我就知道他不行,他主持的事情,哪一家不是那家人遭殃的?……”

为这事,兄弟两当着村里人的面大吵了一回,好在他妈最后哭着阻止了。

闲话不多说,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丧葬文化中各种称呼的用法…

逝者年龄称谓

题主问了享年和终年的区别,其实按我们的常规理解来说,享年和终年的意义相差并不远。

享年是敬词,终年是客观的说法,任何人都可以用终年或享年,这区别于大家对这人的感情。

比如:人民日报报道吴孟达先生去世时用的是终年,对金庸先生去世用的是享年。但是我们也可以用享年来形容吴孟达先生享年69岁…

但是,在丧葬仪式的书面文字中,享年和终年是有区别的,一般写法是60以上写享年,60以下写存年。如果还要细分的话,那每个年龄段去世人都有不同的称呼。

比如:20岁前称夭折、20到30称存年、30到40称存得年,40到50称酉年,50到60称卒年,60到70称享年,70岁到80称寿年,80到100称高年,100岁以上称颐年;

不到20岁为夭折;21到30岁为短寿;31到40岁为强寿;41到50岁为艾寿;51到60岁为周寿;61到70岁为稀寿;71到80岁为耋寿;81到90岁为耄寿;91到100岁为期颐。

注:每个地区的称谓不一,不能一概而论,但大体不会相差太多。

先、显、考、妣

考是指去世的父亲,妣是指去世的母亲,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说的就是这个理。

先与显都是形容去世的人,只是怎么用,在于死者的身份…

如:死者父母、岳父母有一人在世,且没有孙子,只能称先而不能称显;死者父母、岳父母皆亡且有孙子才能称显,这里的先有先走一步的意思在里面。

孝子称呼

儿子称呼:父死称孤、母死称哀,父母皆亡称孤哀子;过继给他人而亲生父母逝称降服子;过继给他人,养父母逝称承嗣孤子、承嗣哀子、承嗣孤哀子。

侄子称呼:叔伯去世,亲侄称期服侄;父母已去的亲侄称杖期侄;堂侄称功服侄。

孙子称呼:祖父母过世,父母皆在,称期服孙;父母已逝,祖父母丧时长门长孙称承重孙,不是长门长孙称杖期孙。

注:祖父母逝承重孙该写在叔伯之前

侄孙称呼:亲侄孙称期服孙;父母去世的亲侄孙称杖期孙;堂侄孙称功服孙。

逝后满整之期

人去世后满百天为百期,称卒哭之期;人去世后满一年为小祥之期;人去世后满两年为大祥之期;死后满三年,除服之期;人去世后将生日称之为冥寿之期。

九世先祖称呼

一代:父亲;

二代:祖父;

三代:曾祖;

四代:高祖;

五代:天祖;

六代:烈祖;

七代:太祖;

八代:远祖;

九代:鼻祖;

最后:

对于中国传统丧葬礼仪还有什么不懂想知道的,尽管问我哦。比如什么是造葬,丧主避忌些什么,什么是三丧煞等等……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