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应该把高考三门主课改成语数政或者语数史?政府的政还可以组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是不是应该把高考三门主课改成语数政或者语数史

赞成教育、考试改革,但不赞成一刀切式的改革。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便提出了“因才施教”的教育理念,时至今日这一理念仍是教育方法的精髄,熠熠生辉。古往今来,得益于这一理念中华之文明史英才辈出,浩若繁星!

同一物种的DNA代际变异,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后代DNA也存在差异。正因如此,每一个生命体都个性张扬而令生物界异彩纷呈。

可以训练一只猴子骑车,想象一只羊也能如此吗?智力远胜动物的人类情况更复杂。父代与子代,甚至同源子代之间可能性趣、特长炯然不同 ,千篇一律的选才方法要么拔苗助长,要么刻舟求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所有人智力兴趣相同,“智商”的概念毫无意义。

当一个孩子开始认识世界,开启人生探索之旅,他对外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随着智力的发育,被此之间个性化差异越来越大,而且越是智商高的,越是表现出超强的个性与个人追求,怎么对多姿多彩的个性做千人一律的约束?

罗家伦数学零分却最终当了清华校长;季羡林数学考了4分竟然报考数学系,最终也成了一代大师;钱伟长数理化加在一起才考了25分,最后成了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马云屡次高考数学不及格却成商业巨子。

想象一下,让身材瘦小的马云去练举重吧……

总之,我理想的教育是因才施教,多层次多模式办学,教师各取所长,学生各取所爱,挖掘每个人最大潜力,扬长避短,让每个青春的生命彰显鲜明的个人特色,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全科人才固然好,但不能奢望每个人都是全科人材。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最顶级的大师也是在自己所擅长、专注的领域辛勤耕耘,所谓学业有专长,术业有专攻。通过差异化的考试,应选尽选。

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

政府的政还可以组什么词

题主是在考笔者的词汇吧?但是,就是这种情况,我也愿意答这个问题。为了你这这问题,笔者作了点功课,这个"政"字,除了"政府"之外,还可组若干的词。我分几种情况答一下:

l

一、两个字的字词

政党 政治 政策 政纲 政治 政务 政工 政纪 政绩

政见 政界,政局 政客 政令 政论 政权 政审 政声

政事 政要 政坛 政 体 政委 政协 ⋯⋯

二、三个字的词

政治观 政治家 政务院 政治犯 政治学⋯⋯

三、四个字的词

政通人和 政治避难 政治要犯 政治制度 政治面貌

政治面目 政治委员 政治立场。政治工作 政治文明 政治公允 政清狱简

政治理论 政权机关 政治文明 政府采购

政出多门 ⋯⋯

四、多个字的词

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指导员 政协委员 政法委员会

政治协理员⋯⋯

这个"政"字,真就不简单,可以组成若干个词,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还有多个字的,不一而足。组成的词,笔者可能还有不少没涉及到。我这里抛砖引玉,望读者君补充。

“政”字的真实含义该如何理解

「政」的造字本义是「攻击、征战」,引申表示「政治、政事」。

「政」、「征」都是从「正」字中分化出来的。

「政」的古今字形演变脉络图:

引《字源》,页250

详细讲一下演变、分化过程,「政」字的真实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正」字从「止」从「丁(口)」:

  • 止——「止」也即「趾」的初文,「脚」的象形字。有的古文字字形是一双脚。


  • 丁(口)——像「城邑」之形,上古无卷舌音,所以,「正、丁」发音一样,「丁」也是声符。

要注意的是:古文字中的「丁(口)」——在金文中写作「肥点」,在甲骨文中写成「口」形,是个抽象符号,不同的情况下代表不同的意思,也经常用作声符,隶楷书都演变成「一」横划。



所以,「正」的造字意图——人向目标城邑前进,本义是远行、远征、征伐。

比如:甲骨文中最有名的【王征土方】卜辞,用的就是「正」字——

《甲骨文合集》6441:戊午卜,㱿貞,今者王正(征)土方。


这片卜辞的甲骨文写得非常漂亮,等于甲骨中的《兰亭帖》,而且「征土方」能与传世文献互证。

商代晚期的金文《邐方鼎》,也叫《尹光方鼎》( 集成2709 )中的「唯王征井方」也是用的初文「正」:

最后一个像鱼尾一样字,是族徽字「丙」,今天学界认为「井方」就是后来周代的邢国。详情参考历史地理学的博士论文《商周之邢综合研究》(庞小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甲骨文中也假借「正」表示「正月」:

如《甲骨文合集》24361、24362「才(在)正月。」

「正」在先秦也可以指掌握权力施政的官员:

  • 毛公鼎:「無唯正?(聞),引(矧)其唯王智(知)?廼(乃)為是喪我國。」
  • 《爾雅.釋詁》:「正、伯,長也。」

所以,金文中也用「正」表示「政治、政事」:

  • 大盂鼎:「于玟(文)王正(政)德。」
  • 《釋名.釋言語》:政,正也。

战国简牍假借「正」表示「正直」:

《上博竹書一.緇衣》簡2:「靜(靖)龏(恭)尒(爾)立(位),?(好)是正植(直)」

好,不一一举例,我们只要知道,「征、政」二字的意义,最开始全部是用「正」来表示的。

一个汉字了包涵了太多义项,是影响记录语言的精确性的,就必须要加旁造新字,分担其原来母字职务,以达到准确记录语言的目的。

这是汉字分化孳乳的根本动力之所在。

这个时候,「正」的意义太多了,就要加旁分化造字:

1、加「双人旁」造「征」字,强调「运动」,也就是表示「远征、征伐」:

双人旁「彳」其实「行」字之省文,是「十字路口」的象形,用道路来表示「行走、运动」,在文字学中,「彳」叫做「动符」,强调运动

2、加「反文旁」造「政」字,强调「暴力、权力」,表示「攻战」、引申则表示「政治」,后来「攻战」的义项消失,「政」则专门表示「政治、政事」:

反文旁「攵(攴)」字形像「手持武器或者权杖」之形,跟「父」取像相同。「攵(攴)」也是「动符」,强调人的动作,很多与「打击有关暴力行为」的汉字,都用这个符号。如「攻、改、敲、教」。当然,也可以表示一般的动作,比如:「微」,其实是「美」的初文,用「攵」这符号表示人在梳头发,或者整理美丽的冠饰。

所以,综上所述,分化字「政」「征」分担了母字「正」的部分职务:

「正」与「征、政」的分化过程和职务承担变化,我做一个示意图:

「政」强调战争中暴力行为,表示「攻打」,引申则表示「布政、政事」。

如:《大戴禮記.用兵》:諸侯力政,不朝於天子。卢辩注:言威力侵争。

「征」强调战争中的运动行军征伐,表示远征,引申表示征用、征税等,与「徵」通用。

如:金文《史免簠》:史免乍(作)旅簠,從王征行。

母字「正」反而承担假借义职务:「偏正、正月」之「正」。

「正、端」古音很近,「正月」也称「端月」。《水浒传》中「真的」,都写作「端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文字中,由于「政、征」的意义很相近,刚开始实际使用的时候,二者几乎通用不分。

后来「政」的「攻打、征伐」义项完全交给了「征」,「政」则专门表示「政治、政令、政策」等意义。

总之,这种分化造字,分担职务,使得汉字的表意就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细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