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凿壁偷光出自于谁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凿壁偷光出自于谁

出自西汉匡衡。
凿壁偷光是出自西汉匡衡苦学故事。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古时候,有个少年叫匡衡,勤奋好学,但家境贫穷,无钱买蜡烛照明供他读书。他家邻居是个富庶的人家,夜晚点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苦于无法读书,冥思苦想之后豁然开朗有了办法。就在自家的墙壁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主要内容

匡衡凿壁借光讲的是汉朝有一个叫匡衡的人,从小家境贫寒,父母无钱让他进入学堂学习。匡衡白天给人家打工,因没钱购买灯油,晚上就在家中墙上凿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来看书。

匡衡凿壁借光

史书记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将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汉朝有一个叫匡衡的人,从小家境贫寒,父母无钱让他进入学堂学习。匡衡白天给人家打工,因没钱购买灯油,晚上就在家中墙上凿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来看书。在今天看来,这俨然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曾激励了无数人。

匡衡凿壁借光的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的起因是: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经过是: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结果是: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50字

匡衡凿壁借光讲的是匡衡家里穷没钱读书,于是在墙壁上凿洞,借邻居家的光读书的故事。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个丞相,有着很深的学问。不过在他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根本没钱上学。书院里的先生看他喜欢学习,就把书借给他读。不过家境贫困的匡衡,连蜡烛都用不起,只能借邻居家的光。后来他发奋图强,当上了丞相。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一定要刻苦,这样才能有出息。

1、凿壁借光250字

在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匡衡,他的家里贫困没钱读书,经常去学院偷读。邻居家的孩子看到后,还嘲笑于他。书院先生见他好学,让他在这里拿书去读。不过匡衡没钱用蜡烛,只好在邻居家的墙上的洞口借光读书。不过洞口太小,他只能把洞口扩大。被邻居发现后,迎来了一顿臭骂。还说他小小年纪不学好,偏偏要抢东西。匡衡辩解,说自己没想偷东西,只是想好好读书。邻居在听说之后,决定让他跟自家的孩子一起读书。从此以后,匡衡便有了读书的地方。经过自己的努力,成绩是越来越好。最终成就功名,还当上了西汉的丞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刻苦。

2、成语故事的理解

匡衡家里很贫困,可他仍旧想办法去读书,即使是微弱的灯光,也不影响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刻苦用功,不能偷懒。就算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克服。外在的环境,并不是影响我们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只要自己有心,就一定能成功。

3、正确理解

随着短视频的发展,现在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里的角色,被网友们“刨根问底”。比如说《悯农》的作者、匡衡,到最后都不算是一个好官。不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开这一点,或者直接告诉孩子。让他们学习好的一面,忽略坏的一面。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匡衡凿壁借光》文言文及注释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匡衡凿壁借光》文言文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注释:

1.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3.以:用。.映:映照。

4.邑人: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即“与之”,给他。

8.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9.偿:报酬。

10.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1.愿:希望。

12.得:得到。

13.资给:资助给。

14.偿:报酬。

15.书:读书。

16.遂:于是,就。

17.大学:大学问家。

18.如是:如此。

19.匡衡:西汉经学家。

20.文不识:人名。

21.乃:于是。

22.与:给。

23.愿:希望。

24.得:允许。

25.遍:尽。

26.资:借。

27.以:把。

人物介绍: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

微信